日外(一)
日外(一)
當我們看到嬰兒時,我們會覺得可愛。這是本能。當我們看到胖嘟嘟的貓咪、眨著眼睛的小鹿,我們也覺得可愛。但我們看到蠕動的毛蟲,或是爬動的甲蟲,我們卻感覺到惡心和恐懼。魚類、鳥類則是介于中間的物種,既不讓我們自發厭惡,也不覺得十分可愛。這種自發的反應揭示出了各種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早在古生代,脊椎動物與節肢動物的祖先便已分野。發展至今,這兩大類群分別成為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我們可以推測,地外也不乏類似種。 臺下掌聲雷動,我的老師李昌玉博士施施然退場。他現在風頭正勁,作為我的導師,他已經成為了地外生物樣本研究的第一人。 是的,沒有我,他什么也不是。 這么說倒也有點太過失禮了。 他是我的引路人,是伯樂,也是擋箭牌。 十年前,某顆小行星的殘骸闖進了太陽系,老師作為國內天文物理學的第一人,第一時間觀測到了這顆小行星,通過計算精準預測了它的軌道,當時出于安撫民眾的需求,老師曾經多次在媒體上露面說明,這顆小行星雖然來勢兇猛,卻不會墜落進地球,它會在火星附近停下,曾經在恐龍身上發生的慘禍絕不會降臨。 那時候的我還是個女高中生。 小行星的質量和速度遠超哈雷彗星,它拖著長長的尾巴路過地球時,我正走在上學的路上,奧萊商廈的巨幕里是李昌玉博士權威的臉,身后是晴天白晝,其中如天火墜落,如晚霞般熾烈的星痕。 街上已經沒有行人,雖然國家花了大功夫安撫群眾,但如此異象,實在讓人難以不動搖。 雖然沒有放假,但是班上已經有一大半的同學請假回家了,商場被搶購一空,有人甚至在地下車庫蓋起了避難小屋。 這么清凈的街道實在是少見,連一聲鳴笛也無。 我伸出手迎向天空,無法抓住一抹星光,甚至連想象里天火炙熱的溫度都沒有。 可是這顏色真美,我想,在六千五百萬年前,肯定也有一些恐龍,被這絢爛的美景震撼過心神吧。 我在路上站了很久,直到星光消散,天光復晴。 第二年的六月,我報了李昌玉博士所在的大學,可惜這學校的物理學分數實在太高,我被調劑到地質;地質倒也不錯,我繼續讀下去,考了研,但老師是不帶研究生的;終于我考到博士,正式投入李昌玉門下。 老師那一年都很忙,因為日外計劃即將收宮,而他是日外計劃科研組的第一人。 日外計劃,顧名思義,去看太陽系以外的其他東西。 以現在的科研能力,載人飛船離開太陽系不啻為癡人說夢。但是在火星旁漂流的那顆小行星,卻是來自太陽系外最好的禮物。 我們要去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