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聽見我來也不出來迎我
母后聽見我來也不出來迎我
風過云霄,挾著細微的涼意穿過宮門。站在長路盡頭望出去,是朱紅的墻與煙紫的晚霞湊成的景,一行雛鳥劃破這方和諧,顯露出此處難得的生機。 宮闈幽深而靜謐,長寧宮的侍女琉瑩上好燈走出寢殿,看著太監把屋檐下的燈籠一盞盞掛完,已是天光暗淡的時候。 琉瑩站在殿門口輕聲囑咐幾位侍女,話未說完就聽見宮外傳來腳步聲。 皇上駕到!太監的聲音尖而響,滿宮可聞。 琉瑩心下大驚,先轉頭看向緊閉著的紗窗,窗內的人影似乎晃了晃,但她沒能瞧得清楚。 先進來四個年輕的太監挑燈,點點燈光出現打破黑夜的死寂,隨著是侍女和近衛,侍女手里捧著個大紅漆盒。 雖未見其人,眾人已自覺下跪請安,齊聲道:參見皇上。今朝的皇帝趙遂站在宮門口,未著正裝,寬袖大袍,束帶著靴,黑底纏金的面料與周身的氣質很是契合。 許是臨時起興,這次隨行的人不多。除去打頭那幾個人,趙遂身后只跟著貼身內侍六順。 趙遂走到琉瑩面前,居高臨下地問:太后可用過膳了?最近身體如何? 殿門前烏泱泱一群人,皆大氣都不敢出,只能聽見琉瑩的回答聲。她不敢抬頭,帶著些不自覺的顫音:回稟皇上,太后一刻前已經用過晚膳,許是近來天氣燥熱,太后懶怠行動,食欲也差些,昨日已請周太醫來看過,說是沒有大礙。 可曾開藥?趙遂問。 琉瑩回答:周太醫說藥性傷身,開了幾幅藥膳。今晚燉的是冬瓜老鴨湯,太后還是嫌膩,奴婢已經吩咐廚房明日做些清爽開胃的。 她說得利索又清楚,趙遂聽完只嗯了一聲,便抬腳走進殿內。隨行的人自覺退下,只有六順一個人跟隨進去。 殿內亮堂而富有馨香,正殿掛著一幅春望圖。趙遂環視一圈發現正殿沒人,隔著側間的紗簾才瞧見里面的身影。 六順撩開紗簾,趙遂才把人看得真切,他低低叫了聲:母后。 端坐在桌前的正是本朝的太后,李言淑。 雖已為一國太后,但此時的李言淑不過二十歲。 她十七歲被先帝封為皇后,大婚六日,極盡奢繁,天下皆知。 先帝垂暮,用前所未有之盛禮掩飾這段婚事的荒唐。 世人熱愛傳頌那日她所著的婚服是由百位官中繡娘所制,華貴至極,考究至極。頭冠更不知費了多少種奇珍異寶,耗去多少工匠的心力。 鮮少有人知道濟濟衣冠下的她是位及笄不久的姑娘,稚嫩而天真。 半年后,先帝駕崩,太子趙遂登基。趙遂生母早逝,李言淑成為本朝唯一的太后。 燭火跳躍,猶如李言淑此刻的內心。她佯裝鎮定,抬眼與趙遂對視,說:皇上來了。 趙遂仍舊站著,沒回應,用那雙鳳眼打量著她,情緒不明。 李言淑確實是世間難有的美人,容貌清麗秀氣,又因獨存一分靈氣方不至寡淡。只是坐著,頂好的儀態就透露出自小安富尊榮的矜貴。 她不好奢靡,連住所都簡潔單調,無奈上蒼偏愛,未施粉黛便俏麗動人。 純白抹胸長裙太過素凈,腰間一條正紅絲帶配得正好。 脖頸修長,膚色如臘月雪白,鎖骨隱在披肩之下。 趙遂不禁出格地想,薄紗再往下一寸,應當是幾抹紅痕。 那目光太過直白放肆,李言淑愈加坐立不安,她放下手中的書卷,拿起茶杯啄飲一口掩飾尷尬。 趙遂反倒帶上些笑意,坐在李言淑對面。往日里的正常距離,此刻卻讓李言淑眼神飄忽不定。 母后雅興,看書這樣入神,聽見我來也不出來迎我。趙遂進門時就注意,李言淑手里那本似乎才開頭,只翻了幾頁。 這句話語氣有些埋怨,還帶點親昵。李言淑覺得這人實在討厭,并不應他。 趙遂笑意更盛,他冷冽又帶著些銳氣的面容難得顯出溫情,不再逗人,說:市舶司送來的貢物昨天剛到,我挑了幾樣少見的,給母后送來。 六順手里捧著盒子,走上前打開,呈給李言淑看。 李言淑偏頭掃一眼,沉香木盒里放著幾樣首飾,皆為難得的上好珍玉金瑙,尤其那塊白玉,亮透細潤,有自然明亮的光澤,難怪連趙遂也要夸一句少見。 而李言淑未顯欣喜,反而拒絕道:我不愛這些,皇帝的心意我已知曉,東西就收回去吧。 雖然名分上她是趙遂的母后,可歲數上趙遂要長她四歲,所以每次趙遂喚她母后她都覺得怪異,她也從不在趙遂面前稱哀家。 趙遂聞知道李言淑說的是事實,他這幾年不知往長寧宮送了多少東西,李言淑卻始終只用合心意的那幾樣。 漸漸趙遂也就摸清了她的喜好,這塊白玉就是他特意挑的,不想李言淑并未青睞。 趙遂抬抬手,六順有眼色地退下,只留二人在房中。 櫻草色的紗簾隔出這方天地,趙遂仍舊盯著李言淑,過一會兒又伸手拿起李言淑剛才用過的茶杯。 李言淑見他那雙手摩挲著細膩的青瓷,突然想起什么,臉馬上紅起來,連耳尖都漫上緋色。 趙遂察覺出她的變化,放下茶杯,接上李言淑剛才的話,說出四個字:朕的心意 不待他說完,李言淑好似被燙了一下,噌的站起來。 這實在有些失態,她背對著趙遂,冷冷開口:時候不早了,皇上請回吧。 李言淑站得過分筆直,好似有一根緊繃的弦在扯著她。 周遭的氣氛冷起來,敢對趙遂下逐客令的,世間應該只此一人。 趙遂并不惱,看著李言淑的背影,那段細腰入眼,他覺得對方真是過分瘦弱。 好,聽聞母后近日食欲不好,明日朕過來陪母后用晚膳。趙遂說完不作停留,起身離開。 李言淑回過身,只剩窗外青竹暗影在晃。 她這才松開緊攥著的手,掌心都是指甲印。這場三言兩語的對峙,已是她忍耐的極限。 其實自從李言淑入宮以來,她與趙遂的關系一直是很和諧的。 彼時她是皇后,趙遂是東宮太子,但兩人之間交集甚少,唯有在祭典宴會上遙遙一見,私下從未言談。 趙遂登基以后,依著李言淑的意思將她安排在長寧宮。 依規制而言,長寧宮位置偏遠又年久失修,實在不夠氣派,李言淑卻覺得無妨,只想圖個清靜自在。 那以后,趙遂反倒常來長寧宮?;蚯宄炕虬?,陪她讀書用膳,閑聊片刻,有太后皇帝這重身份掬著,倒不會顯得太逾越,外人只道趙遂是個仁孝有義的明君。 長寧宮里的人都見過李言淑,知道她的相貌與年紀。 風言風語傳到趙遂耳中,他不動聲色換下那幾個愛嚼舌根的,自己挑了人送進長寧宮。李言淑也不過問,坦然接受。 李言淑文思不足,讀書有不明白之處,趙遂偶爾得閑會為她逐句注解。 趙遂天資過人,又是京城最好的太傅教出來的學生。幾本古書,于他而言不過如此,但在李言淑眼里,趙遂在戰場上殺伐果斷,在朝堂上說一不二,這孤傲獨斷之下的不常顯露的文人才氣,實在難得。 官宦人家的女孩兒,自小就沒有親密無間的玩伴。李言淑有位哥哥,兩人之間不甚親近。進宮以后,離了母親與祖母,又要提防著旁人,她心中的憂思焦慮更甚。 所以她期盼趙遂來,就算只是靜默地坐著。 這種隱隱的期待隨著年歲增長,變為李言淑弄不清的情愫,是敬仰還是愛慕,從未有人教過她如何分辨。于是只能暗藏心底,求一份表面的平靜。 無奈變故降至,上天或許就是鐘愛這樣的戲本。 五日前是中秋,趙遂在婁山閣設宴,與親王侯爵過節。 李言淑坐在趙遂身邊,沉默而疲倦。她帶著兩位后妃及宗族女眷去郊外祭祖祭天,禮儀繁瑣,又著盛裝,悶熱的天氣讓人難耐,趕回宮時已暮靄沉沉。 婁山閣建在東宮附近的鄒園中,從御花園引來活水成湖,閣就在湖上,四條曲橋引路。鄒園是個小花園,趙遂從小就在此避暑,湖邊的一處二層閣樓,名為瑤月樓的就是他的寢處。 在座的雖都是宗親,但眾人不敢在趙遂面前放肆。 這位年輕的皇帝早就讓人見識過他的手腕,明明剛才還閉目似在養神,下一刻就能捏住你不仿漏出的短處,順帶著老賬一起清算,絕不手軟。 絲竹聲從閣內傳出向遠處飄蕩,湖面映著月亮,那光澤讓人欣喜又讓人沉溺。 李言淑走進婁山閣時,趙遂就注意到她面色蒼白。 酒過三巡,眾人逐漸放松之時,趙遂吩咐六順去取一樣東西。 歌舞助興,美人當前,幾位侯爺興致高起來,閣內氣氛才慢慢活躍。 六順捧著茶盤來到李言淑席邊,盤內放著趙遂常用的那只琥珀杯。六順用只有二人能聽見的聲音說:皇上見太后身子不爽,特讓奴才去取了楓蒸露來,請太后服下。 楓蒸露是消暑提氣之物,她入夏后就常喝。 李言淑聞言,微微俯身,抬手拿起杯子,喝了一口。 有位侯爺站起身向趙遂敬酒,不過說些吹捧之詞,趙遂卻少見的笑起來,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眾人見此,便紛紛向他敬酒。趙遂也一改常態,全都應下。 至此,席間才真正有了家宴的氛圍,言談聲不斷,時而傳來幾聲輕笑。 李言淑卻感覺到一絲怪異的燥熱,又坐一會兒,晚風一吹,她額頭有些涼意,竟是出汗了。 她不想硬撐,轉頭向趙遂說:我實在疲倦,就先回宮了。 趙遂看她一眼,開口說:長寧宮離這里遠,母后今日奔波,就在此處的瑤月樓歇下吧。說完不等李言淑回答,直接吩咐六順:你去安排。 眾人見李言淑起身,紛紛跪下行禮,她也不得不端著規矩,示意免禮:哀家有些中暑,要回去歇息了。良辰美景難得,諸位繼續賞玩。 行至滿月樓前,李言淑手掌已滿是汗意。燥熱之感愈加強烈,身子也疲軟起來。 見她此態,琉瑩趕忙問:太后可要喚太醫來瞧瞧? 李言淑以為自己只是中暑發虛,況且叫太醫必然會驚動趙遂,見他今晚難得有興致,李言淑不想打擾,便說:不必,伺候我沐浴吧。 琉瑩扶著李言淑,繞過幾道偏門來到浴池。已有幾位侍女在此等待,李言淑退下長裙,沉進熱水里。 有種奇怪的酥麻感圍繞著她全身,再添一份熱意,實在讓李言淑忍得艱苦。 琉瑩想要像往常那樣為李言淑擦拭,不料一碰到她的肌膚,手就李言淑抓住,李言淑對她說:我自己來。 李言淑此刻喉嚨發干,出聲有種啞意,不似平常溫潤。 琉瑩擔憂道:奴婢還是去請周太醫來看看吧,太后似乎不只是中暑了。 李言淑覺得神志好似渙散,難以集中注意,但她知道此態絕不能讓外人窺見半分。 哀家洗好了,拿衣服過來。李言淑站起身,穿上侍女呈上前的衣物。里衣長而單薄,垂至大腿處,李言淑索性未著下裙就走出去。 進了二層的寢室,她即刻倒在床上。無力感越來越重,李言淑喝住追進來的琉瑩:哀家累了,你下去吧,今晚不要人守夜,也不許有人靠近此處,違者哀家必罰。 聞言,琉瑩愣愣地站在門口,不敢再上前,只好應了聲是,然后關門離開。 李言淑聽到關門的聲音后,沒放松,心反而跳得更快。 屋子里很靜,李言淑朝著床里面,聽見有風刮過,在撓她的心。 她又疑惑又恥于這種感受,最后掙扎一番,只能攥緊那床錦被,用意志力抗拒淪陷。 李言淑不知道,拽著她滑向深淵的,叫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