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世界與人物性格成因(想對大家說的話)
武俠世界與人物性格成因(想對大家說的話)
單獨列一章,講下江湖世界里,人物性格的成因。 一本書應當有兩套通用的邏輯:社會邏輯和人物的行為邏輯。 兩者互相影響。拿我們的現實世界舉例,現實社會里,遵紀守法是基本要求,所以在法律之上,大家還會產生的額外的道德要求:獎勵見義勇為的,唾棄品性低劣的(比如濫交,出軌)。 這就是社會風氣對于人的影響。 假如改換一個時代呢?把目光移到男尊女卑的時代,三從四德,女子無才,這些對不對?當然不對。 但是有沒有的管?沒得管。因為時代風氣使然。 雖然社會邏輯始終在變化,但我覺得有一點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人們對于好與壞,有一個最簡單的定義,傷害別人的行為叫壞,不傷害別人的行為也算不上好。 從歷代的武俠作品里我們可以得知,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江湖世界里,約定俗成幾乎是人與人之間維持最后體面的方法,比如:兩人決斗時一方用暗器偷襲,這叫勝之不武。對救命恩人恩將仇報,這叫不講義氣。痛打狗官,救援弱勢百姓,這叫行俠仗義。 當法律不能去裁決人與人的糾紛的時候,武俠就出現了。 它的底層邏輯是,誰強誰有理。 在這層邏輯之上,又有了第二層邏輯:雖然你比我強,但我們也要按照江湖規矩做事,假如你不守規則,四處作惡,我就有理由讓武林正道一起圍剿你。 反派的邏輯通常是反第二層行之:江湖規矩不應該是誰強誰有理嗎,你憑什么圍剿我,你要繼續為難我,那咱們都別好過。 第三層邏輯又出現了:咱們可以好好坐下來談,只要有利可圖,有什么事不能一起商量? 第四層邏輯來了:天降大俠,你們兩邊都做的不對,我要把你們一網打盡。 于是在正反兩派的尖銳對抗中,武俠的意義再次被烘托起來。 金古梁溫四位大師各有千秋,據我自己看,最喜歡的肯定是金庸和古龍。 在他們的筆下,人物性格成因和社會邏輯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相輔相成,他們但凡寫一個很小的角色,都生龍活虎,面面俱到。 我曾反復翻閱金庸的,他既能夠在很短的篇幅能寫出多達十位、二十位角色,也能僅僅寫一個人的獨角戲寫得無限長。 古龍呢,雖然文筆簡練,有的時候甚至只有對話流,但你就是知道,兩個人在講話,誰是傅紅雪誰是葉開,誰是李尋歡誰是阿飛。 人物性格的成因,他們比誰都了然于心。 武俠是利益與人情的交織,是無法律時、僅靠道德支撐下的,人與人之間沖突的終極體現。 武是手段,俠才是精神。 武俠其實是非常傳統的文學作品,它和詩歌一樣,歌頌的都是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所以我們知道,張都監很壞,但還有一個能治他的武松。林仙兒很惡毒,所以她最終也沒有獲得阿飛的愛情。李莫愁抓走了程英,反被路過的黃藥師救下。 這些橋段都告訴讀者,武俠的意義所在。正因為大家已經了解了江湖世界殘酷的底層邏輯,所以稍微有那么點好人好事,就顯得彌足珍貴。 至少俠這個詞,它不會讓武看上去太過于空洞洞、冷冰冰。 今日一篇,僅為有感而發,別無他意。 這幾天讀者們的長評真的讓我覺得特別特別感動,我會努力雕琢文字,用心寫好每一篇,以回饋大家的美意。 至此,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