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蘆葦叢中的木盆
3-4-4,蘆葦叢中的木盆
你以前來過這里?寧秋鶴問道:你怎么知道那蘆葦叢邊上就有應龍廟? 厭離抬頭環視了一周,低聲道:算是吧? 這殘破的小廟連木門都不見了,大風吹過整座廟顫抖著嗚嗚地響,那堆小小的篝火明明滅滅搖擺個不停,虧得有生火符在下面鎮著,才堪堪沒被吹滅了。 算是?寧秋鶴走了一圈,也覺得沒什么好看的了,便走回神臺前,坐在篝火的另一邊,等了好一陣,沒聽見厭離答話,自覺又問了什么不該問的,干脆閉嘴不談了,抱膝而坐看著門外的雨雪發呆。 師傅是在這里撿到我的。隔了許久,厭離忽而輕聲道:師傅那個時候已經很老了,也記不清那是哪一年了,只記得是夏天,那日亦是這樣忽爾下起了滂沱大雨 非相是孤兒,名字是師傅給起的,師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給他取名為非相。 非相很老了,自師傅坐化以后,便四處化緣游歷,想著能在死前見盡這世間諸事,也不枉來這世上一遭。非相信佛,他知道這里的人都不信,也分不清化緣和乞討有什么不同,可是他不介意,他只想和師傅一樣云游四海,遇到了有緣人,便說上兩句佛偈,即使遇不上,也不會強求。 撿到那個嬰孩的那天,好好的白日里忽而刮起大風,下起了豪雨,將炎熱一掃而空,非相慌慌忙忙躲進了一間小廟之中。 小廟雖小,香火卻還算興旺,神臺上立著一座泥塑的神像,人的身子卻長著雙翅和龍頭。神臺前的供桌上有些果品和面食,香爐里插著幾炷香,還冒著青煙。廟堂里還有幾名附近的鄉民,也是來躲雨的,正圍坐著嗑叨些有的沒的。入鄉隨俗,非相也躬身給神像上了炷香,然后坐到了鄉民邊上去。 此處距離通往甯邑的官道甚近,幾名鄉民大約覺得非相是要前往甯邑的旅客,對他亦不甚在意,只簡單打了個招呼便繼續侃侃。 這雨下了個把時辰了,亦不見停,其中一名鄉民望了望天色,把臉湊近水煙袋里吸了一大口,皺眉道:看這架勢,怕不是甯邑那邊又有罪婦被沉河了吧? 怪不得怪不得。另一名鄉民一拍大腿,道:應龍君生氣了。 沉河?非相問道:這和下雨有何干系? 老翁是外地來的吧?吸著水煙袋的鄉民道:你這可不知道了,甯邑每次有罪婦被沉河,這方圓十里地便會好像這樣下個半日傾盆大雨。說得興致高了,干脆放下了水煙袋,雙手比劃著繼續道:就是這樣,罪婦一推進水里,立馬就起大風大雨,嗖的一下,就連婦人的衣角都瞧不見了,被卷進水底里去了,再也不會浮上來。真的,老子在這里幾十年,那些沉河的尸體,一次也沒有被找到過。 別提這種霉氣的事兒了老朱,邊上一名沉默寡言的胡須漢子道:俺明日還得下河打魚。說罷走到神像前,取了一炷香點上,躬身拜了一拜,道:應龍君在上,咱鄉野漁夫,平日多得您老人家蔭佑,請您快快息怒,莫要責怪。 這一打岔,一群漢子也就不聊沉河的事了,開始拉扯起家常來,一直侃到了黃昏,眼見著外面雨勢漸小,鄉人們便互相道別,各回各家。 非相腳程慢,離開這小廟怕是到天黑都找不到落腳的地方,一合計便打算在廟里湊合一夜,明日再走,正好這廟雖小,里面卻有一盞小小長明燈,夜里也不至于烏燈瞎火。 窩在角落里睡至下半夜,非相被一陣奇怪的聲音吵醒了,那聲音斷斷續續、時有時無,非相辨別了半天,覺得似是嬰兒啼哭之聲。 這半夜里怎生會有嬰兒的哭聲?非相心中奇怪,但也不忍放任不管,萬一真是嬰孩,在這夜里獨自在郊外,被野獸叼了去,叫人于心何安?于是非相向神像告了罪,摘了廟里一個燈籠,就著長明燈點著了,提著往廟外走去。 燈籠里的燭火微弱暗淡,只能照見身前幾尺距離,非相只得一邊辨別著聲音的來源,一邊慢騰騰地挪著腳步。 尋到了蘆葦叢前,那聲音清晰了起來,果真便是嬰孩的啼哭之聲,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已是漸見微弱。非相趕緊撥開了蘆葦,走了進去。白日里下了半天的雨,河里水位上漲了不少,這一腳就踏進了水里,非相生怕燈籠沾水滅了,只得一手把燈籠高高提著,另一手撥開比人高的蘆葦,涉水而行,行了約莫一仗來遠,面前赫然浮著一只木盆。 怎么怎么怎么都沒人看嗎看著這留言量,作者君好傷心呀在看的小伙伴,給可憐的作者君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