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策24
帝王策24
(P O P O 原創市集獨家發表,) 呼啦,又是一陣風起,燭火愈發幽微,似乎下一刻就要熄滅。便如同掌下細弱的脖頸,在緩緩收緊的力道中,蕭煜觸摸到了那微弱脈搏,輕淺的呼吸 最終,他松開了手。 滴答、滴答更漏聲不快也不慢,一如方才,仿佛要響到地老天荒。沒來由的,蕭煜想起了她的那個請求,如果我們能有個孩子,等他長大了,我就跟你走。 那時候他是怎么回答的?他想她明白的,他答應給她一個孩子,卻不肯跟她走。從始至終,他都沒有放下過復仇的念頭。 他用言語試探她,故意提到崔鈞也好,指責她不信任他也好,都是在消解她的警惕和防備。他放任勛貴和世家爭奪后宮名額,明知道她不可能廣選妃嬪,卻冷眼旁觀,任由她在朝臣中的聲望愈發搖搖欲墜。又在世家對她越發不信任的節骨眼上拋出那封奏疏,將她推進更加險惡的境地。 這一步步,一環環,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他從來不懷疑自己有多聰明,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權術玩弄于股掌之間。他也從來不避諱自己有多卑鄙,什么都可以利用,包括自己的感情。 可是在那一刻,她毫不猶豫地擋在他面前,竟教他無地自容。 他想自己終于明白了,那時候他的答案并非是答應她給她一個孩子,他只是想說,我配不上,配不上這樣一份純粹的感情,更配不上你。 聽到內室傳來腳步聲,臨夏下意識地直了直腰,迎上前去:殿下,圣人 圣人還未醒,攝政王淡淡回答,明日太醫還會再過來,好生照顧圣人。說罷,他便舉步離開。明明是平常的語調,也明明就是那個人,可臨夏覺得,攝政王似乎有些不一樣。 他仿佛籠罩在莫測的霧氣中,卻又并不是往日那般的深不可測,而像是一顆鋒芒畢露的星,緩緩下墜,緩緩下墜最終跌入了黯淡的灰燼中。 十月十二日,明旨下發,宣告了門閥之亂中所有涉事亂黨最后的判決。這似乎是這場震驚天下的變亂即將結束的訊號,可次日朝會上,一封奏疏將朝局又一次掀上了險惡的浪潮。 領侍御史陳奇參劾攝政王蕭煜豢養私兵、私造甲戈兵器,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罪大惡極。以這封奏疏為開端,彈章像雪片一般飛向皇帝的御案,除了最為嚴重的謀反之嫌,有參蕭煜黨同伐異的,有參蕭煜中飽私囊的,甚至還有參他縱奴行兇的。 攝政王一系的朝臣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偏偏蕭煜稱病不朝,眾人一時沒了主心骨,應對得毫無章法?,幖Р坏貌怀鲅缘溃簲z政王乃是此次平亂中的大功臣,若是不教他自辯,豈不是寒了功臣的心?今日攝政王既稱病,此事便待他病愈后再議。 此言一出,朝臣們便都知道皇帝是要回護攝政王,底下的刑部尚書向明初忍不住松了口氣,一下朝,連忙命人給攝政王府送信:快去告訴殿下,世家要參他!處置完之后,又對著御史大夫抱怨,那個陳奇是怎么回事,世家要對殿下動手,你竟不知?! 御史大夫也是火冒三丈,陳奇是他的手下,雖然因為出身世家,一向和他不對付,可今日他事先沒有得到任何消息,實在是打他的臉。好不容易熬到日落,兩人匆匆忙忙往攝政王府趕,到了那里,已有幾個朝中高官過來了。 幾人神色晦暗,王府長史站在一旁賠笑,見向明初來了,他還未開口,內中一侍郎道:殿下不肯見我們。 向明初一愣,長史趁機上前:殿下吩咐了,事情殿下已盡知,諸位不必慌亂,也不必做任何事,靜觀其變就是。 聽了這話,幾人都以為攝政王早已有后續布置,雖然滿腹狐疑,還是各自打道回府。只是事態的發展卻教他們愈發不解,雖然皇帝將事情壓了下來,可朝中對攝政王的攻訐一日比一日激烈。除了世家,連勛貴都摻和了進來。 在此之前,由于世家勢大,勛貴們為了與其抗衡,向來都與攝政王合作無間??呻S著世家因為門閥之亂元氣大傷,這股平衡被打破,世家們害怕一向強硬的攝政王對其趕盡殺絕,于是聯合勛貴,轉而將矛頭對準了攝政王。 今日是朋友,明日或許就是敵人,朝局瞬息萬變,波詭云譎,雖有皇帝明顯的偏袒,可瑤姬畢竟尚未親政,她已感覺自己快要扛不住了。 門閥之亂讓世家無可避免地露出了衰敗之相,也讓他們如同驚弓之鳥,再不能容忍一個對世家態度強硬的攝政王存在。所以他們甚至搬出了謀反的罪名,數年前沈祁下獄的那一幕儼然重現,而謀反比通敵叛國還要嚴重! 甚至連張靖安都在單獨奏對時委婉地勸過瑤姬:朝局不穩,非社稷之福,圣人該知道,有舍才有得。只有舍棄一個攝政王,才能安世家之心,安朝臣之心。 瑤姬卻不肯:什么東西該舍,朕自知之,不必卿來置喙。 她這般表現,朝臣們自然愈發不滿,原本因著瑤姬支持蕭煜推行試策之法,她的聲望就有所損傷,此時人心惶惶,一時之間,她的境地越加艱難了。更讓她心急如焚的是,她派去王府的內監每次報回的答復都一樣:殿下病中謝客,誰也不見。 你問他,她終于一把摔了桌上的筆,是不是連我也不見?! 蕭煜到底沒有做到這樣決絕的地步,就在次日,已有半個月閉門不出的攝政王入了宮。從王府一直到禁城的路上,不知有多少雙眼睛注視著他。蕭煜絲毫也沒有大病初愈的模樣,瑤姬也心知肚明,那不過是他的借口罷了。 此時業已入秋,太極宮外闊大的廣場上,秋風打著旋兒卷起枯葉,秋日的陽光透過窗欞在金磚地上拉出長長的影子,他迎著那光走進來,面目像是看不清,瑤姬定一定神,又是一如尋常的眉眼。似乎方才那稍縱即逝的疏離遙遠只是她的錯覺,可沒來由的,冰冷從指尖朝上蔓延。 她原本有一肚子的話要說,問他究竟為什么不入朝自辯,告訴他這些日子她一直都在等他,她什么都知道了,那些過往的舊事,那些慘痛的回憶,她不知道他的答復是什么,但不管他怎么想,要怎么做,她相信他,也永遠不會收回那個請求。 但她什么也說不出來了,定定地看著蕭煜舞拜行禮,禮畢,卻依舊跪伏于地。 她明白了,那冰冷順著四肢流進血管,竟似將她一顆心臟凍得堅硬。 臣有罪,今日特入宮請罪。 良久,瑤姬聽到自己艱澀地說:何罪。 謀反。 角落里,正在奮筆疾書的起居注官聞言微微一頓,驚疑不定地抬頭,不知究竟該不該落下這一筆。而皇帝開口說話了,她像是在笑,那笑卻如同悲聲:好,好謀反 這就是,你的選擇? 攝政王似乎猶豫了,雙唇開了又闔,最終他垂下眼簾,不再看端坐在寶座上的那人:是。 十月二十三日,攝政王蕭煜因大不敬之罪下獄,上念其輔政多年,于國有功,遂赦其罪,為懲其驕橫,奪攝政王之爵,幽禁于府,非大赦不得出。 次年八月,皇后袁氏產下一子,上大悅,當場冊其為太子,賜名熙。 皇太子蕭熙天生聰穎,兩歲開蒙,五歲便開始接觸政事,而在他五歲那年,瑤姬把他的身世一五一十告訴了他,小小的孩童還有些不能理解:所以,阿爹其實是阿娘,阿娘也是阿娘?那阿爹呢? 瑤姬摸了摸他絨絨的發頂:你阿爹自幽于府,已有六年。 可太傅說,攝政王,不對,阿爹是阿娘下旨幽禁的,到底是年紀還小,蕭熙說起朝局也是磕磕絆絆的,太傅還說,那時候阿娘如果不幽禁阿爹,就不能安撫世家,所以為了朝局穩定,不得已而為之,這是帝王的取舍之道。 瑤姬笑了笑,只有她和蕭煜知道,旨意雖然是她下的,可選擇是蕭煜自己做的。他選擇了自我放逐,卻不是為了穩定朝局。 十余年的仇恨,十余年的執念,他無法一朝放下,卻也無法為此傷害瑤姬。若留在朝中,要么就是謀反,要么就是放棄復仇,可那樣的血海深仇,教他如何就輕飄飄地放下了,如此作為,他又怎么對得起慘死的父母親人。 這世間最慘酷的抉擇莫過于此,瑤姬便在那一刻,明了了自己的幼稚與不堪,他們終究是沒有結果的,從十九年前的那個夜晚開始,便再沒有了。 所以她什么都沒說,沒有告訴蕭煜她已經有了兩個月的身孕,那是他們的孩子。說了,蕭煜就會動搖,而這不啻于對他的逼迫。他為了自己,可以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而她為了他,也能甘愿放他離開。 那,蕭熙皺著眉頭冥思苦想,阿爹還在王府里嗎?還是他已經走了。 他還在的?,幖Э隙ǖ鼗卮?,這數年間,他們從未見面,可她就是知道,他在。 聞言,蕭熙頓時興奮起來,他抓住瑤姬的衣袖搖著:阿娘,阿娘阿娘說過,等我長大了,阿娘就會去江南隱居,對不對?見瑤姬點頭,他眼里像是閃著星星,那阿娘可以去找阿爹呀,那時候阿娘就不是皇帝了,等阿娘找到阿爹,我也能見阿爹一面,我想阿爹了好不好,阿娘。 大郎想見阿爹? 嗯!蕭熙重重點頭。 瑤姬溫柔地笑了起來,她不知自己是在哄蕭熙,還是在給自己一個希望:那大郎要快快長大呀,等大郎能獨當一面的時候,阿爹會來見大郎,還有阿娘的。 元安十六年二月初八,上禪位于年僅十歲的皇太子蕭熙,退居上陽宮。同年三月,太子繼位,大赦天下。 就在新帝大赦天下的旨意發出后,已幽閉十一年的吳王府照進了今春的第一縷陽光。男人坐在窗邊,在棋秤上落下一子,那雙手依舊修長有力,似乎歲月從未在此停留。 殿下,王府承奉興沖沖的跑進來,連禮也來不及行,手里舉著一封邸報,新帝繼位,大赦天下,殿下已被赦免了! 和承奉興高采烈的反應截然不同,男人打完一局棋譜,方才起身。他身上的朱紅綴金錦袍已經不再鮮亮,承奉這才發覺,殿下穿的是十一年前的舊衣。只是那舊衣穿在他身上,依然如十一年前尊貴無匹,教人不敢逼視。但只有他知道,往昔那些掩藏在漫不經心下的鋒芒已然褪去,在悠長的歲月中,不甘與痛苦終究彌散,只沉淀下了惘然,和思念。 見他舉步出門,承奉連忙小跑著跟上:殿下要去哪兒? 蕭煜微微一笑,聲音溫柔:去見一個人。 (P O P O 原創市集獨家發表,) ===================================================== 帝王策完結啦~\()/~ 解釋一下情節為什么這么發展的理由,并不是我為虐而虐 七叔確實為了瑤瑤可以放棄復仇,但放棄復仇之后,轉身就和瑤瑤快快樂樂地在一起,我認為這無異于對他的鄙薄,顯然也是不符合情理的童話 他會痛苦,會不甘,只是因為對瑤瑤的感情,讓他做不出傷害瑤瑤的事,一面是愛人,一面是家仇,所以他唯一的選擇就是自我放逐 蕭熙繼位,可以說是這段仇恨的終結,因為帝位上終究坐上了隱太子一脈的后人 既然仇恨終結,接下來就是破鏡重圓啦,老夫老妻夕陽戀啦【霧 破鏡重圓細節你們自行腦補,就醬【火速頂鍋蓋跑 PS.下一個故事保證從頭甜到尾【看我真誠的眼神 PPS.珍珠滿百啦,因為這周比較忙,加更先欠著,么么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