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既已認了霸主,各國地位便不再平起平坐,由齊王于領頭坐在最上首,接受鄭、魯、漢、蔡、申、臣國君的揖禮。 此一時,天空廓落,云幕低垂,夕陽西斜,高臺蕭然,盟誓典禮接近了尾聲,這場持續了整整一日的典禮也預示著天下形勢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從此往后,只要楚國有北上的意圖,諸國便要聽令于齊國,擰成一股繩,在齊王的統一調度下壓制住楚國的狼子野心。 隨著楚國實力近些年愈發強大,產生這樣的新局面可以說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經指向,區別僅在于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這也是齊王于此生最巔峰的時刻:眾國賓服,統合四方,不到三十歲的她從流浪王女搖身一變成了萬王之王。 這樣的遭遇使她自己都覺得吃驚而不真實,她頭一次體會到權勢澆灌下的快意。 而這樣的新局勢又能維持多久?誰也無從得知了。 盟誓后的第三日,便是熱鬧歡慶的宴飲聚會了,大家終于可以卸下那些一本正經的外交辭令,以輕松詼諧的狀態一起歡飲達旦一番了。 這方面正是鄭國人擅長的,公冶泰為了刺激各國貴族們的消遣欲,精心籌辦了這次宴會。 宴會在鄄城行宮內舉辦,齊王姜于面南而坐,鄭伯、漢王東向坐,其余諸王西向坐。酒宴安排在一處清涼臺上,四面合攏的帷幄都卷起來,四方通風,各國陪同的卿大夫們圍著臺子坐好幾圈,臺下是鄭樂府演奏的六佾舞。 酒過三巡,舞姬退散,各國開始搬出了自己的拿手節目,聊以助興,往常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魯國此時卻破天荒的第一個站出來,命令自己的舞班為新盟主獻上了一支《韶箾》舞曲。 魯地的樂舞非常具有古樸的美感,姜于看過都忍不住夸贊道:德至矣哉!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 見她正高興,始終坐在魯公身側的康季公便站起來,提樽向齊王祝壽道: 承蒙盟主厚愛,這一支舞,是為祝愿齊魯兩國情誼長存,祈愿鄄城之盟固若金湯,也是祝福姜姚兩氏婚約美滿的。 此話一出,諸位國君的臉色都有些微妙了,姜姚兩氏的婚約難道是說齊王于與魯國翁主的聯姻?在經歷了那么多事情之后,這婚約還能做數嗎?魯國現在提這茬是想干什么?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齊王于身上,而齊王于神色一變,遲遲沒有去接受那樽酒,不過也沒有開口拒絕。 有些秘事旁的國家可能不了解,但姜于卻了解的很呢。好你個康季公,幾個月前還要殺自己呢,現在卻又擺出親家公的姿態來求姻緣,豈非可笑? 她看向康季公,康季公的表情卻理直氣壯,絲毫沒有不好意思的感覺。 他的理直氣壯是有理由的,魯國已經按照齊國的意志秘密殺掉了小公孫姜勉,這就已經足夠說明魯國的誠意了,一債抵一債,齊國還有什么理由揪著往事不放呢? 在天下政局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齊王于既然可以前腳和楚國眉來眼去,尋求庇護,后腳又召集諸國聯盟抗楚,那么為什么不能和魯國再續前緣呢?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姜于又看向坐在肴案之后的魯公,卻是一副低著頭的軟弱模樣,緊張的眼睛都不知該往哪里放。 似乎是她思考太長時間了,她也確實沒想好該如何回應康季公的話,她不欲當場給出承諾,但也沒盤算好如何回答來做個過渡,歡樂的宴會一時間有些冷卻下來的意思。姜于微微皺了皺眉,如果這時候有第三方干預一下就好了。 她正這么想著,耳邊忽然就響起了一道清冽的聲音:寡人年紀輕,見識少,還是頭一次瞧見,臣子替君王起來祝壽的呢 姜于驚訝的朝旁邊看去,說話的是漢王樞。 只見劉樞手執玉杯,一副神色悠然的模樣,語氣似是單純的疑惑,又似是在指出康季公不合臣子之禮,她笑著繼續道:可見魯公該是極為愛重康季公吧。 聽到后一句,魯公趕緊站起來,順著劉樞給他搭好的臺階下來,這確如漢王所說,孤之叔父乃魯國肱骨之臣。 魯公也提酒朝齊王于祝壽道:所以,這樽酒要共敬盟主,祝愿盟主安康。 齊王于瞧了眼漢王,又瞧瞧魯公,立刻便心領神會,也站起來,笑著飲下了魯公和康季公祝壽的兩樽酒。 她愿意喝這酒,就說明沒有一口拒絕康季公提出的問題,但也沒立刻答應下來。具體的決定需要回去之后,慢慢再做商榷。于是魯公與康季公也欣然回到了座位上。 宴會的氣氛又重新熱鬧起來,臺下吹吹打打,臺上觥籌交錯,各國的使團又輪番上演了好幾個節目,就連圍臺而坐的各國大夫們也互相熟絡起來,談成了好幾碼生意。 齊王于于應酬間頻頻觀察著漢王樞的舉動,心中只覺得驚奇萬分,天下人都傳言漢王樞昏聵無智,色厲內荏,可連續兩天接觸下來,她卻覺得不像那么回事。 這表明漢國王廷的水,可比旁人想象的要深啊。漢王也絕非什么簡單角色。 第96章 鄄城之盟(3) 鄄城之盟(3) 在宴會氛圍的最高潮, 鄭國作為東道主推出了他們的節目:玉樹臨風的公冶長由舞姬們簇擁著步上臺,執劍禮拜,朗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