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晏能計算了一下手中的籌碼,以他的兵力,并不能將齊國全部吞下,況且現在他又失去了合法性,軍心更加渙散。如果他和姜于硬頂,恐怕也不會有好結局。 于是,三日后,晏能率領軍隊開赴即墨城,五日后,晏能于城下下馬叩拜,以供奉君王之禮迎接姜于,姜于也以迎接功臣的禮遇面見了晏能。 又過幾日,姜于回到王都淄城,登基稱王。 第90章 召集(三更) 召集(三更) 姜于登基, 封酈淵為齊相,晏能為上大夫大尹爵位,位在所有大夫之上, 自此,齊國局勢稍穩。 這時候最驚喜的莫過于楚王了,想想看, 他只派了幾千士兵便幫助姜于得到了齊國王位,那么按照外交禮節,楚國對齊國也算是有國恩了。這筆買賣, 實在劃算。 楚王敖糜立即派人向齊國送去了國書,要求結盟,叫齊國認楚國為長老。 但是叫楚王沒想到的是, 姜于根本沒買這個賬。 要知道齊國乃中原第一大國,素來為中原諸國之首, 現在楚國這個南蠻國家,竟然要齊國認它為長老,那豈不是騎在全中原國家的頭上了嗎。 這種得罪全天下的事,姜于才不會傻傻答應。 不過事情得一樣一樣解決, 眼下最棘手的, 還是齊國的內政。 月末,齊王姜于設宴梧宮,款待功臣,這一回,她特意邀請了所有在別的城池的王室成員赴宴。 這一回,她要對付的就是晏能。晏能功高震主, 實在不能叫她放心,哪怕酈淵一再說晏能乃外姓人, 掀不起什么風浪,對他下手只會寒了其他功臣的心。姜于也不聽。 以晏氏的權勢,眼下能與之抗衡的,唯有王室之力了,沒有任何姜氏的成員愿意看見一個外姓將軍身居大尹之位,姜于與他們不謀而合* 。 這場鴻門宴的最終結局,就是晏能當場被王室軍隊合伙伏擊,繳了兵權。 直到姜于的劍橫在他脖子上,他仍憤憤不平:齊王于,你可別忘了,是我支持了你,你才坐上這個位置。 那又如何?姜于只是微笑,笑里藏刀。 晏能道:你就不怕,我的部下起兵? 姜于道:孤要是他們,便不會這么蠢!如今齊國已盡在孤手,他們還能再找出第二個比孤更名正言順的人選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你死了,誰還會蠢到起兵? 晏能道: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你又有什么理由殺我? 還需要理由嗎?姜于像是聽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一樣,道: 孤的好將軍啊。如果沒有你,孤就做不了齊君,這是事實,但是,你卻殺了上一任齊君我的二哥,你還殺了孤德高望重的叔叔莒侯。你連殺兩位齊國王室哼哼,誰要做你的君主,不也太難了嗎? 晏能默然,他最后說:沒有公子欒和莒侯被廢殺,你又怎么能興起?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晏能說完,遂伏劍自殺,血濺梧宮。 晏能之死,使那些支持姜于的功臣都膽戰心寒。然而姜于卻面無表情,只是長長吐出一口氣,喃喃自語: 孤終于能睡個好覺了。 之后,姜于又下令全國搜查公孫勉的下落,沒過幾日,便得到了消息小公孫姜勉被他的老師帶到了魯國,得到了魯國的庇佑。 魯國原先本就支持公孫勉繼位,在這種時候庇佑他,也在情理之中。 王上,我們是否要接公孫回齊國呢?酈淵提議道,他記得,公孫勉是姜于最喜愛的侄兒。 誰料姜于卻道:接他干什么? 酈淵道:現下齊國亂象已平,可以接公孫回來了 姜于笑了,齊國可不需要第二個齊王! 酈淵大驚,他抬頭看去,王上,公孫勉才只有幾歲 呵,幾歲又怎么了?他難道不姓姜嗎? 姜于只是冷笑,現在的她,王袍加身,幾個月的磋磨讓她褪去了那份閑散和紈绔,臉上只有嚴酷與敏銳,哪里還有從前的半點爛漫開朗? 酈淵端詳她片刻,他明白了,姜于下令搜查公孫勉,根本不是為了接他回宮的! 就在這一刻,他忽然發現,他好像有點不認識自己的這個學生了,昔日伶俐善良的小翁主,似乎已變成了另一個人。 一個人一旦成為了王,她的所思所想都將發生巨變,這恐怕便是王權對人的異化吧。 酈淵的頭腦一陣混亂,他在想自己是不是選錯了人 就在這時,姜于卻發話了:孤不僅不會讓他回來。她的語氣沒有一絲溫度:孤還要命人去向魯公帶句話,這個任務,就由相國你去辦吧。 什么話? 姜于背過身去,一字一句道: 就說罪臣晏能欲立姜勉,已被齊君處決,姜勉是齊君的至親,齊君不忍心處置自己的親人,那么就請魯公秘密殺掉他吧如果,魯國還想再做我大齊盟國的話。 后半句話,她的語氣充滿威脅,她知道,魯國應該掂量得清利弊的。 酈淵望著王座之上的姜于的背影,驚詫得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