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書迷正在閱讀:末世重生:擺爛咸魚竟是釣系大佬、歸屬、惡魔的天使祭司、The Way、[BL]美夢成真、關于我是兔族卻嫁給了狼族alpha這件事、得寸進尺?金主和他的小可憐、結婚對象竟是撒嬌怪、低聲、亂世種田養崽日常
亦揚輕聲呢喃著,卻并沒有傷感太久,走到已經在院中的小樹邊上,看著已經駐扎好,正懶洋洋地曬著不太熱乎的夕陽的炙陽,抬手在炙陽的藤尖尖上輕彈了一下,“這么小的樹,你也看得上?” 詢問的同時,亦揚心里也在琢磨著,要不然,移棵大樹過來院里種下?不然,總覺得有點委屈了炙陽啊。 可炙陽一點不良反應都沒有,仿佛他根本不在意這些似的,直到第二天清晨,亦揚和自家三哥一道出門,準備去軍營的時候,炙陽咻地一下,無比麻熘地扒回了他的左臂上,他才明白了炙陽昨日消極反應的真正含義。 得,炙陽這家伙是盯上他這棵移動的樹了。 也行吧,橫豎又不用吸他的血,他不過就是當個移動的曬太陽支架罷了,總歸炙陽就算是想造反,他也能鎮壓得住,倒也沒什么妨礙。 于是,炙陽就這樣順利地在亦揚左臂上安了家,隨時時日漸久,大家再看炙陽時,竟然覺得,這其實就是亦揚衣袖上的紋路,會下意識地忽略掉炙陽其實是一株活的藥材。 亦揚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卻懶得去管,心里大概也有了底,這應該就是炙陽的自我保護能力了。 如此過了快一個月的時間,亦揚的小神醫之名,在軍營里傳了個透徹,不但所有的將士都信服于他,連原本北境軍中的軍醫,也都以他馬首是瞻,甚至空閑的時候,亦揚還開起了教學小班,讓其他軍醫、藥童甚至是普通士兵,都受益無窮。 就在一切都顯得平穩安定的時候,邊境上突然爆發了一場遭遇戰,北境軍的日常巡邏隊,遭遇了北安一支軍隊的偷襲,一個二十人編隊,幾乎全軍覆沒,只逃回來一個報信的,要不是正好碰上亦揚正在給元帥請平安脈,及時出手吊住了那個士卒的最后一口氣,他只怕是報完信就得死。 這一次偷襲,明晃晃地就是北安對北境軍,對大燕的挑釁,是大戰再啟的信號。 元帥第一時間派薛三哥領著他的先鋒軍出擊,連夜奔襲,將那支偷襲的北安軍給消滅大半,直到他們逃進北安國境,薛三哥才下令撤軍。 如此一來,不必再等,兩國的戰爭正式重啟,邊關的急報也加急送回了京城。 “皇上,北安國的狼子野心,從未熄滅,戰爭再啟,我北境軍勢必不能再有分毫退讓,必定要將北安徹底打服,才能使我大燕北境真正安穩,百姓不必再承受戰爭之苦!” “皇上,臣附議!” “臥附議!” 朝堂之上,剛剛宣讀了北境軍急報,滿朝文武幾乎全都站在主派一派,只有少數幾位保守派文臣,始終不發一言。 畢竟,連御階之上的皇帝都是一臉戰意,他們此時敢唱反調,那絕對是嫌自己的日子過得太好了,一個不好,就會成為所有人的出氣筒。 誰也不傻,都不愿意當這個出頭鳥。 朝堂之上,很快就從一片主戰的附議聲中,發展到了派誰前往北境督戰上來,這樣的發展,讓除了一聲“臣亦附議”之外,始終保持沉默的楚淵,眼中閃過一道暗光。 這個議題是他的皇兄,大皇子楚恒率先提出來的,他雖句句都不曾提及楚淵的名字,但他的擁護者,卻順水推舟一般地,把矛頭都指向了楚淵。 事情發展到最后,連皇帝都有些騎虎難下,更何況是當事人楚淵。 楚淵心中冷嗤一聲,面上卻仍是不動聲色,待朝堂之上恢復安靜,他立刻跨步而出。 “皇上,臣請命,前往北境督軍!” 第103章 我說是就是 此時此刻,楚淵沒有把自己當成皇子,而僅僅把自己當作大燕的臣子,為了大燕的安定,他可以付出一切。 他從一開始,就看清楚了大皇子楚恒一派的陰謀,無非就是想把他趕出京城,遠離父皇的視線,淡化在朝廷中的存在感,從而使他自己成為太子的可能性無限放大。 事實上,楚淵從來沒有想過要太子之位,他一直都認定,居嫡居長的皇兄,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選。 可是,最近楚淵卻發現,他以前似乎不太了解自己的親哥哥,大皇子暗中做下的那些事情,那些暗中對他的針對,楚淵私心里并不太想正視,可皇兄最近的所作所為,卻逼得他不得不正視。 畢竟,除非他沒長腦子,否則根本無法忽視。 楚淵如此,朝中有人覺得理所當然,但更多人卻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最近一年時間里,皇帝都表現出明顯的立儲意圖,所有皇子,無論有沒有希望,都下意識地想要在皇帝面前表現更好一些,再好一些。 但事實上,大家都心知肚明,所有皇子中,大皇子楚恒居嫡居長,也有不錯的實力,他成為儲君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再加上,同樣居嫡的二皇子楚淵,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對儲君之位興趣缺缺,并且事事以兄長為先,也正是因為如此,大部分朝臣都傾向于支持大皇子,不知不覺間,大皇子一派的力量已經十分雄厚。 甚至,都已經隱隱讓皇帝產生了忌憚。 但這兩年皇帝的身體情況日益下滑,一年中總要病上幾回,甚至出現過很兇險的狀況,都被太醫院拼命給救了回來。 在楚淵發言之后,朝堂之上,陷入了暫短的寂靜,御階之上的皇帝,眼神凌厲地掃視眾人,最后,落在了楚淵身上。 楚淵在想什么,皇帝其實心知肚明,他以前也有跟楚淵相似的想法,覺得把皇位傳給大皇子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只一個居嫡居長,就足夠讓朝堂信服,亦讓天下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