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一個跑不了
王寧安的奏疏,趙禎反反復復,看了足足五遍,每一次看,他都心驚rou跳,不寒而栗。說起來,譚憲不過是個太監,高遵裕也是個過氣的武夫。 兩個人別說比起狄青和王寧安,就算和三種相比,也是差之天地。 可就是因為他們是欽差,拿著趙禎的旨意,打著皇帝的旗號,便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把西北的大局弄得一團亂。 歸根到底,這個錯是朕的! 想到這里,趙禎就不??人?,嗓子里發咸,幾欲昏厥。 年紀大了,受到刺激,又吐了血,趙禎的情況很糟糕,就連御醫都建議立刻休息,什么事情都不要管。 可面對這個局面,趙禎能不管嗎? 想要休息,也要把欠的債還了! 他的責任先放在一邊,從頭到尾,包括密諜司蒙蔽圣聽,誤導趙禎,政事堂隨便下令,兩個欽差肆意胡為……這些事情要一樣一樣查! 有一點馬虎,就是對不住死去的將士! “啟奏官家,他們都來了?!碧K桂低聲勸道:“圣人,要不明天再召見吧?” 趙禎把眼睛一瞪,怒斥道:“怎么,你也想學譚憲嗎?” “奴婢不敢!” 蘇桂嚇得連滾帶爬,出去叫人,不多時,首相文彥博,副相王珪,大太監沈端,三個人先后走了進來。 見禮之后,一起抬頭,見趙禎斜靠在床上,屋子里還有淡淡的血腥氣和藥味,皇帝的臉色白的像是宣紙。 文彥博眼圈發酸,連忙道:“都是臣等不忠,遺君父之憂,臣等死罪!” “不要說了?!壁w禎低沉著聲音道:“朕不想聽亂七八糟的事情,眼下無非兩端,西北戰局,還有欺君大案,文相公,你身為首相,拿出個方略吧!” “遵旨?!?/br> 老文定了定神,不愧是浪蕩多年的老江湖,到了關鍵時刻,文彥博很能穩住,他非常清楚,這是一場風波的開始,風究竟會刮多大,文彥博不清楚,不過他沒有摻和進去,只要能把大局撐起來,到時候風波聽了,他文彥博又是不倒翁,常青樹。 “陛下,剛剛王相公已進向政事堂行文,西夏反撲在即,老臣斗膽懇請陛下旨意,橫山一線……還要不要?”文彥博偷眼看了看趙禎。 “當然要!” 皇帝幾乎沒有遲疑,“滅西夏,復河套,是朕拍著胸膛,向列祖列宗保證的,絕對要做成!咳咳……不管付出多大代價!” 文彥博點頭,“老臣謹遵圣人旨意。政事堂立刻撥400萬貫軍費,由樞密院主持,重新補充神衛和龍衛兩支禁軍,恢復兵力。另外,再從河北調兩萬人馬,從巴蜀調一萬五千,還有青唐,集結各路兵馬,全力保住橫山。老臣會讓秦鳳路和永興軍路征調20萬民夫,盡快調撥軍餉軍糧,鼓舞士氣,補充物資……” 老文滔滔不斷,把需要做的事情說了一個遍兒。 趙禎頷首,用贊許的目光看了看文彥博。 不愧是老臣,就是有經驗。 “人馬錢糧,固然要緊。不過最重要的是西北的軍令要統一,朕決定加封王寧安為秦國公,中書令,陜西諸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總攬一切軍政大權,兼掌錢糧戶口,位居各轉運使之上?!?/br> 這道旨意一下,可把大家伙嚇壞了,等于一下子把西北都交給了王寧安。不管是軍務,還是民政,他能獨攬大權,相比之前,和狄青對掌軍務,提升了不止幾倍! 放在平時,肯定有人反對,不過此時誰也不敢觸霉頭。 西北的爛攤子,除了王寧安,也沒人能處置,但愿他能擋得住西夏的反撲,不然,大宋幾年的功夫付諸東流,數千萬貫軍費打了水漂,到了那時候,就算文彥博的臉皮再厚,也沒法留在政事堂了。 想到這里,老文躬身道:“陛下,值此危難之際,正需要力挽狂瀾之人,王相公是不二人選,老臣以為非常妥當,可以立刻執行?!?/br> 第一件事情談完了,自然就剩下了第二件,趙禎先是看了看大太監沈端,只見他垂手侍立,腰板筆直,頭一直低著,也看不清面部的表情。 趙禎沉吟了一下,把注意力又放在了王珪身上。 作為著名的三旨相公,王珪是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宰執。 可偏偏就是這么個家伙,竟然鬧出了這么大的風波,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 “王珪!” “罪臣在!” 王珪扛不住壓力,直接跪在了地上,痛哭流涕,他像是竹筒倒豆子,把什么都說了出來。當初派遣欽差前往西北,為防止意外,是要給欽差一道公文,可以命令諸軍。 當時就是王珪寫的,正常的指令,應該是節制馬步諸軍,以備不時之需,結果王珪在上面多加了一句,各軍要尊奉欽差指令,服從調度……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句,神衛和龍衛才被調走了,種詁也不得不跟著北上靈州。 “說,為什么要加這一句,又是誰讓你加的?”趙禎雖然身體虛弱,可越是如此,就越是嚇人,看皇帝須發皆乍的模樣,簡直隨時能把人吃了! 王珪被冷汗濕透了衣服,拼命磕頭。 “啟奏陛下,這道政事堂令,不過是仿照之前欽差旨意擬定,老臣以為是尋常旨意,就讓下面的中書舍人草擬,老臣有失察之過,老臣愿意領罪!” 他趴在地上,渾身顫抖。 趙禎看了他一眼,冷笑了一聲,“失察?軍國大事,你也敢失察嗎?” “??!” 王珪直接癱了,痛哭流涕道:“老臣的確只是失察,老臣本就不是宰執之才,情愿意致仕回鄉,還請陛下恩準?!?/br> 說著,他把烏紗摘下來,放在地上,一想到長安宦游,要就此結束,王珪還是很傷感的??山酉聛碲w禎的話,讓他直接掉到了十八層地獄! “想走?” 趙禎輕笑了一聲,“沒門!來人!” 皇帝一聲斷喝,有人沖進來。 “把他帶到皇城司看押起來,等候調查!” 王珪一下子都懵了,他知道事情不小,但最多也就是罷官而已,怎么要抓人???不對啊,我可沒有那么大的罪過??? 他想爭辯,可是宮里的侍衛絲毫不給他機會,直接拖著就走了。 把王珪拿下,趙禎喘了半天,終于恢復了一絲元氣。 “文相公,從今往后,你總領政事堂事宜,所有旨意命令,必須由你核準,方可執行,此為永制,不許更改!” 這話說完,文彥博的心差點跳出來! 乖乖,我的官家,你可太夠意思了! 眾所周知,大宋的官制,就是互相制約,疊床架屋,亂七八糟。 尤其是政事堂,更是一團亂。 最初大宋仿效唐朝,一般安排兩到三位宰相,后來又增設了副相,也就是參知政事,最初的參知政事沒什么權柄,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說穿了,就是宰相的屬吏和幕僚而已。 后來,參政的權柄越來越大,漸漸把所有的“不”字都抹除了,變得和宰相差不多。 一個強勢的參知政事,甚至能架空宰相,比如慶歷新政當中的范仲淹,有什么政務,他和皇帝商量,然后以政事堂的名義發布,就成為了政令。 在原本的歷史上,王安石變法,也是以參政開始的,是典型的副手欺壓正職。 從這里就可以看得出來,大宋的政事堂,雖然位階有差別,但是歸根到底,還要看皇帝和臣子的親厚程度。 只要皇帝賞識,副相也可以叫板宰相。 這么做的好處很明顯,那就是能維護皇權,削弱相權。 但是害處同樣明顯。 令出多門,沒有規矩,隨意性太大。 比如這一次給欽差手令,因為不管是文彥博,還是王安石,他們都不愿意得罪王寧安,就把事情分給了王珪。 王珪以副相之尊,就可以在里面增加一些東西,動一點手腳,給譚憲和高遵裕更大的權力,結果到了地方之后,他們就可以拿著雞毛當令箭。 趙禎痛定思痛,不能繼續模糊混亂下去了。 上面的一點差錯,到了地方,就會被無限放大,十萬人馬,代價太慘重了! 文彥博簡直是喜出望外,要不是礙于寢宮,他都能跳起來。 有了趙禎這句話,以后首相就名正言順,位壓群僚,相比漢唐的宰相,都要更加威風。 文彥博人老成精,這是皇帝在放權,不止放權給王寧安,也放權給自己。 既然有放就有收,有些人注定了要倒霉……文彥博把眼神落在了大太監沈端身上,你們這些閹豎,報應來了! 咱文相公從來不是好人,他是真想看熱鬧了。 “沈端!” “奴婢在!” “朕問你,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是誰告訴譚憲和高遵裕的?!?/br> “是奴婢!” “那你為什么要告訴他們?” “為了搶功!”沈端回答很干脆,“奴婢見西夏大敗,以為勝利就在眼前,奴婢不甘心功勞都被王相公和狄相公搶走,所以奴婢就授意譚憲,搶先出兵,拿下靈州,把生米煮成熟飯。只是奴婢沒想到,這竟然是一個陷阱,奴婢有罪,奴婢情愿意把人頭奉上,請圣人處罰!” 趙禎遲愣一下,突然冷笑道:“王珪把罪責推給屬下,你比他英雄,想自己扛!朕告訴你!休想!朕一定要徹查到底,背后的人,一個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