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猛士王韶
直到如今,王寧安還不太清楚,崔家的實力到底如何,不過可以確定,在渭河、涇河、洛水沿岸各地,崔家的實力已經蕩然無存。 如果他們還有力量,就只能在北邊,靠近西夏,橫山以南的區域,其中最讓人不放心的就是延安府。 王寧安一直懷疑,種家軍和崔家的關系遠比種診所說的復雜,讓人放心不下。 面對崔家這種龐然大物,直接殺戮是沒用的。 論起殺人,還能比得過黃巢嗎? 就像是膿包,必須等鼓出來,才好下手。 王寧安采用步步緊逼,從南而北,有條不紊地鏟除崔家力量,現在看起來,已經快要碰到了崔家的核心,或許要不了多久,就需要去延安州一趟,逼著種家和崔家決裂……王寧安在思索著對策,突然陳順之急匆匆跑來。 “啟稟大人,有一位自稱邵庸的人求見?!?/br> “哦!” 王寧安愣了一下,這個名字他可是一點都不陌生。 古往今來,都有不少預言讖語,最著名的有推背圖,燒餅歌等等,哪怕過了千百年,依舊有人研究,還饒有興趣。 而邵庸就留下了十首梅花詩,很是有趣。 王寧安上輩子看過,還記得兩句,比如他預言北宋滅亡,“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br> 預言南宋滅亡,“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云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br> 拿著詩意硬往歷史上靠,也有不少能說得通的地方。 王寧安當然不信邵庸有洞見未來的神通,這玩意就跟算卦一樣,問兄弟有幾個,就說:“桃園三結義孤獨一支?!币欢?,甚至五六七八個兄弟,都能講得通。 還有問工作,人家寫一句,“有事不能閑待?!辈还軟]有沒,都可以通過斷句,來個兩頭堵。 預言和這類的東西差不多,似是而非,事后一看,恍然大悟,事前預測,誰也解不明白,說穿了,就是屁話! 當然了,作為一個名垂青史的老神棍,王寧安還是很有興趣的。 “請邵先生進來吧!” 不多一時,邵庸帶著包子眼急匆匆跑進來,這位早就沒了仙風道骨,身上的衣服破了,滿臉污泥,鞋都露了腳趾頭,怎么看都跟要飯似的。 王寧安還愣著呢,邵庸用哭喪的腔兒道:“啟稟王相公,崔家造反了!” …… 崔家的確反了,他們不能不反,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 如果從一開始,就別妄自尊大,想要阻撓朝廷遷都,或許他們還是千年世家,還可以傲視八方。 可是到了如今,只有造反,哪怕機會渺茫,也總比坐以待斃強。 崔家曾經被黃巢殺戮過,因此他們很重視兵權,世家掌兵權,十分惹眼。他們就選擇從中低級軍官入手,不顯山,不露水,積累了很可觀的人馬。 除了在延安府的上萬人之外,在保安軍,他們也有一千多人。 崔西楓和崔志商量之后,種家軍的人馬不動,有這些人在,種詁和種鄂他們投鼠忌器,就沒法發難。 趁機趕快把保安軍和定邊軍拿下來,再奪取橫山沿線的幾處重要隘口,這樣北方的西夏人馬就可以輕松越過橫山。 雖然西夏不可靠,但是肥rou近在咫尺,他們沒有理由錯過! 生死一線,只有拼命! 崔西楓他們從延安府悄悄離開,召集崔家的私兵,聚集上千人,趁著夜色殺到了保安軍的駐地栲栳寨。 靠著里面的人,內外聯手,崔家輕松拿下栲栳寨。 連日的失敗和打擊,都讓崔家人機會崩潰了,拿下了一處城池,他們立刻心情好了許多,重新昂揚起來。 在栲栳寨,他們殺死了大宋的守將,打出了大燕的旗號! 崔家源起河北一代,后來子孫為官,遷居到了關中,再后來燕云十六州到了契丹人手里,崔家把經營的重點放在了西北,即便如此,要立國號,也要用“燕”! 對外宣稱“大燕!” 只是這個“大燕”有點可憐,只有兩千多人馬,一座城池,百姓不到萬人! 但是崔西楓還是很高興的,國家再小,也是個國家??!更何況哪個開國君王不是一點點發展起來的,小怕什么,不停擴充就是了。 修整了一天的時間,崔西楓就率領著人馬出擊,還真別說,崔家在地方經營有道,沿途還真有許多勢力加入,人馬像是滾雪球一般,不斷膨脹。 等渡過洛水,他們接連攻下懷威堡、威邊寨、勝羌堡,人馬發展到了上萬,又裹挾不少流民,居然有了兩三萬人的聲勢! 崔西楓騎在高頭大馬上,覺得十分威風,千年世家,固然了不起,可是真正統帥千軍萬馬,九五至尊,口含天憲,金口玉言,那才是人生巔峰呢! 崔西楓的目標放在了定邊軍。 不過要想拿下定邊軍,就要先解決一個小小的城寨,名叫橫山寨。 這里很小,只有不到500人,平時駐守的士兵,不到200,崔西楓覺得只有一走一過,就能把小小的橫山寨拿下來。 他派遣一個堂弟帶領著兩千人馬沖上去,這么多人,一人一口吐沫,也把橫山寨淹了。崔西楓坐等勝利的消息。 可不到一個時辰,他的堂弟就被人抬了回來,左眼上釘著一支狼牙箭!鮮血染紅了脖子,半邊腦袋都腫成了豬頭。其余的兵卒也都受了傷,很是凄慘,崔西楓這才知道,他們遇上了硬茬子! …… 在橫山寨的圍墻上面,一個中等身材的年輕人,一襲白衣,手里握著一柄寶劍,正sao包兒地站著,斜看著山寨前的幾十具尸體,充滿了鄙夷之色。 這個年輕人叫王韶,是江西人。 家境不算好,幼年喪父,靠著母親拉扯長大。 不過王韶很聰明,會讀書,尤其喜歡練武,從小拜了名家為師,年紀輕輕,就文武雙全。王韶也要參加嘉佑二年的科舉,他早早北上,等到洛陽之后,被這里的學術氛圍給吸引了。 此刻的洛陽,基本分成兩大派,其一是六藝學堂一系,主張知行合一,與之相對,則是二程和張載的洛學。 王寧安影響了很多人,唯獨影響不了二程,這兩位大圣人和王寧安接觸越多,越是憎惡他的主張。 被貶為渤海國的左右丞,后來幸虧富弼幫了他們,讓這兩位在幽州創辦官學……作為有功之臣,他們也回到了洛陽,和張載在一起,大力講學,擺明了和王寧安斗到底。 王韶聽了幾天二程的東西,天花亂墜,可聽多了,總覺得怪怪的,真按照二程的標準,只怕還沒修成圣人,先變成了榆木疙瘩兒! 王韶不是個安頓的人,他從小喜好兵法,到了洛陽之后,又反復聽到知行合一這四個字! 索性,就趁著科舉之前,去各處轉轉,增長見聞。 說干就干,王韶從洛陽離開,一路到了延安府,又繼續北上,考察橫山一線的防務。就在這時候,洪水突至,王韶就被困在了橫山寨。 作為一個很有責任感的讀書人,王韶幫著困難的百姓上書,求來了100石救命糧,可隨著救命糧,還有一份借款約書,未來三年,橫山寨的百姓,要飼養2000匹馬,才能得到糧食…… 王韶很生氣,他覺得朝廷救災,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憑什么逼著百姓干活? 而負責送糧食的人同樣不客氣。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橫山寨條件好,有草場,有清泉,正好不錯的馬場,莫非橫山寨的百姓,就不想富裕嗎?這是王相公提倡的產業扶貧,光是給糧食,下一場災,老百姓能安全度過嗎?不積累財富,不靠著雙手努力能行嗎? 王韶也是舌辯之士,卻被問得啞口無言,王相公三個字,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傲氣的王韶決定留在橫山寨,到底看看王相公是怎么救災的。 有趣的是他沒等到王相公,倒是等來了崔家的亂軍! 過去的時間里,王韶在橫山寨已經有了很高的威望。 他立刻組織百姓迎敵,他們拿著簡陋的武器,在高高的寨墻上面,堆滿了石頭,好在橫山寨的石頭多得是。 輕松殺退了第一波亂兵,王韶越發鎮定自若,似乎他生下來就是干這行的! 接下來的亂兵一輪一輪猛撲橫山寨,他們就像是螞蟻一般,充斥在山道中間。一顆巨石滾下去,能碾死十幾個亂兵,壓出一條血胡同! 王韶親自帶領著廝殺,一身白衣染血,他變得和瘋子差不多。 鏖戰了一天,橫山寨只死了11個人,穩如泰山! 王韶當天晚上,召集了寨子里最能打的年輕人。 “富貴險中求,西北遭了災,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殺了外面那些狗日的,管朝廷要賞賜去!” 沒有狂熱的鼓動,寨子里的年輕人都跟著王韶殺了出去。 從晚上,打到了第二天早上,王韶帶著人斬殺了500多亂軍,繳獲戰馬200匹,輜重無數,大獲全勝,逼得崔西楓不得不退回威邊寨。 王韶干勁更足了,他聯合周邊其他寨子,招募了上千山民獵戶,愣是組成了一道銅墻鐵壁,崔家的亂軍頭破血流,就是沖不過去。 王韶,果然是猛士! 而就在此時,王寧安率領著3000人馬也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