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皇帝仁慈,相公狠辣
兩個月的實踐結束了,六藝學堂的小子們要重新上課了。 回望著茫茫的建筑群,粗糙雜亂,連個城墻和護城河都沒有,但在他們的眼中,卻遠勝過東京汴京。 “真舍不得回學堂??!”蘇軾感嘆道。 曾布也說道:“是啊,這些日子我們學到的東西,遠勝數載苦讀。對了,先生,以后還有沒有實踐了?” 他問到了關鍵,大家伙屏息凝神,盯著王寧安。 那股熱情,都能把人融化了。 要是敢說沒有,這幫小子都能反天! “建城是第一步,下面有收稅,還有刑名、教化、倉儲、商貿……不一而足,實踐的機會絕對有……不過,你們必須下功夫,把經學念好了,只有考核通過,才有資格參加實踐?!?/br> “??!還要學那些玩意??!” 蘇軾先哀嚎起來,“先生,你不是說圣人微言大義是正人心用的,你看看,我的心很正了,還是讓我多做點有趣——不,是有意義的事情!”蘇軾討好道。 王寧安不為所動,“你要是能讓朝廷改變科舉的考試內容,或者讓令尊放棄望子成龍的念頭,只管留在新城,我是無所謂?!?/br> 兩個條件,縱使蘇軾有驚天才華也沒有半毛錢用處。 朝廷那邊不說了,光是蘇老泉那一關就過不去。 大蘇灰溜溜低下了頭,“就當我沒說?!?/br> 韓宗武倒是欣然接受,“從經從權,朝廷規矩如此,我們無力改變,就只有適應,先生,我說的對吧?” 王寧安比了一個大拇指,韓宗武得意洋洋。 …… 對蘇軾、韓宗武他們來說,不過是參加一場特別的實踐,很有趣,很值得回味,僅此而已,但是對于河北的災民來說,卻是一枚重磅炸彈! 第一批三萬人入駐,陸續十幾萬人進入,僅僅是滄州一地而已。 包拯也是人所共知的干吏,他負責瀛洲府,治下出了滄州之外,還有十個縣一個州,包黑子玩不出王寧安這么多花樣,但是他比王寧安更肯干。 親自率領百姓開墾荒地,又和王家協商,由王家提供甜高粱的種子,到了秋天之后,所有高粱桿只能賣給王家,而且還要拿出兩成收入,作為借種子的費用……面對不平等條約,包拯沒有再什么,實際上能種上一茬莊稼,還能有收獲,不管是什么,都要偷著樂了。 在包拯的努力之下,瀛洲各縣一共安置了十五萬災民,加上滄州,總數突破三十萬,占了河北所有災民的一半。 七月末的時候,包拯將救災情況上報朝廷,頓時激起千層浪。 不說別人,趙禎喜悅不已,下旨褒獎包拯。 而且皇帝陛下也心知肚明,真正的功臣是王家,他決定送給王家一份厚禮,這份禮物果然非比尋常,當送到滄州的時候,所有人都跑到了碼頭上,翹首以盼,當看到點點白帆,居然有人哭泣了。 沒錯,趙禎送給王家的就是船只! 一共十艘海船,最小的約合后世300噸左右,最大的一艘有800噸。 這十艘船只都來自密州,也就是三伯王良瑾昔日經商的地方。 密州的位置大約在青島附近,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商貿繁榮,各地商人不計其數。只是由于走私猖獗,加上遼國的原因,密州市舶司時而松懈,時而嚴格,起起落落,波動非常大。 近幾年因為西夏崛起,西北壓力巨大,物資緊缺,價格飛漲,為了防止物資外流,密州的管理空前嚴格,弄得好些海船都沒了用武之地,只能??吭诖a頭,忍受風吹日曬。 王寧安利用兩個月一次向趙禎匯報的機會,仔細介紹了對新城的構想,他只想得到許可就行。 哪知道趙禎一連看了三遍,把關鍵的東西都刻在了腦子里。 “災民的希望在新城,新城的希望在捕鯨!”趙禎睿智地洞察了要害,他感嘆道:“朕躬德薄,無力救濟子民,可是朕也不能袖手旁觀,捕鯨需要船只,需要床子弩,陳伴伴,你去想辦法,把宮中名下的船只撥給王家,再給賈昌朝一道命令,讓他拿出二十架床子弩給王家……還有,王家不是希望有一座弓弩作坊嗎?朕答應他們,朕還答應他們增加一座軍械作坊。告訴王良璟,替朕好好保護災民,不許有閃失?!?/br> 船只到了,王良瑾跑到船上,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樂得巴掌拍不到一起。 “寧安,至少八成新,這船可真結實,也夠大?!蓖趿艰鯇幇驳搅思装迳厦?,躊躇滿志道:“看見沒有,前后各裝一架床子弩,這么大的船只,能一次裝兩頭長須鯨。寧安,我準備在船艙里面,就初步分割鯨rou,提煉鯨油……” 說起來上次出海,也算是王良瑾幸運,他們沒走多遠,就碰到了鯨魚,而且大塊頭兒還沒有防備,他們輕松帶回了兩頭鯨魚。 以后經常出海,運氣就不會一直這么好。而且鯨魚也會學聰明的,他們必須出海的時間更長,航行的海域更遠,同時危險也更大。在新城規劃船廠,就是為了這個做準備。誰知道趙禎直接送來了十艘大船,讓王寧安的計劃大大提前。 經過十天的趕工,床子弩裝好了,三伯也招募到足夠的水手,帶著所有人的期待和祝福,他們再度楊帆出海,追蹤鯨魚群去。 …… 同樣是救災,和滄州這邊成果斐然形成鮮明對比,夏竦實在是乏善可陳。 相比之下,夏相公更關心六塔河,只要修通了六塔河,把黃河水引回故道,重新恢復天險,保護京師,他就是拯救大宋的功臣,至于那些想掀翻自己,取而代之的后輩,做春秋大夢去吧! 老夫也是你們能算計的! 隨著六塔河工程的快速推進,夏相公信心十足。 偏巧在這時候,王寧安弄出了一個捕鯨救民的戲碼,歐陽修、晏殊、包拯、余靖,這些人都跟著搖旗吶喊,大造聲勢。說什么救災之功,天下少有。 放屁,統統都是放屁! 不就是幾十萬老弱婦孺嗎?就算不救又能如何? 當務之急是黃河,是關乎大宋社稷安穩的天險,連輕重都分不清,還裝什么憂國憂民。 夏竦鄙夷這些人,可是當趙禎賞賜包拯,送給王家十艘大船,卻沒有給夏竦任何安慰,圣意昭然! 陛下是責怪自己,救濟災民不利??! 何止是趙禎,朝堂之上,御史言官,和夏竦不睦的那些人,趁機興風作浪,攻擊夏相公不顧百姓生死,麻木不仁,應當立刻罷免,嚴懲不貸。 鋪天蓋地的壓力襲來,夏竦沒法老神在在了。 他把最心腹的學生兼部下鄭驤找過來,“唉,朝廷的事情老夫就不過說了,你看看該怎么辦?能不能兩全其美?” 鄭驤咧著嘴苦笑,“師父,現在六塔河到了收尾的時候,有二十幾萬民夫日夜趕工。如果把糧食調撥給災民,六塔河的工期就要拖延,一旦年內不能引黃河回歸故道,弟子擔心,麻煩會更多?!?/br> 他說的都是實情,夏竦哀嘆一聲、 “老夫豈能不知,可是從四月份開始,救災的糧就斷了,指著魚蝦、蟲蛇、樹葉、青草,維持不下去了。再沒有糧食,就要餓死人。老夫只怕看不到六塔河修成的那一天,就要被拉出來祭旗,消解民怨??!”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王寧安和包拯做得越好,對夏竦的壓力就越大,一個地方知府,一個沒有正式當官少年,都能解救一半災民。 夏竦入仕幾十年,身為宰輔,卻眼睜睜看著百姓去死,摸摸良心,就不羞愧嗎? 不知不覺,王寧安已經把夏竦逼到了墻角。 不管災民要完蛋,管了災民,耽擱了六塔河,也是要完蛋!多年的老司機被新手壓著打,夏竦那個憋屈就別提了。 見師父左右為難,鄭驤湊到了近前,低聲道:“王寧安他們也是胡來,建城安頓災民,他們忘了,根據澶淵之盟,滄州是不能修城池,堡壘,只要……” 沒等他說完,夏竦突然勃然大怒,聲色俱厲。 “你是什么意思?莫非讓老夫借助遼國的壓力,把王家救災的努力給廢了?” 鄭驤從沒見過師父那么嚇人,連忙說道:“弟子,弟子只是覺得,他們的作法不妥當,會,會給朝廷帶來麻煩?!?/br> “哼!”夏竦用力哼了一聲,仰望著天棚,好半天長出口氣,“你給我聽著,有些事情你想都不要想,想了就是背叛大宋,是要天打五雷轟的!” 鄭驤諾諾答應,連連躬身。 過了好一會兒,夏竦才平靜下來,他的老眼轉動,突然來了主意。 “老夫記得當初賈子明上扎子,希望把原來黃河故道的土地作價賣了,用錢來修河堤,對吧?” “是有這么回事?!编嶓J為難道:“恩師,咱們是要回歸故道,只怕這個法子用不上?!?/br> “蠢,蠢笨透頂!”夏竦毫不客氣訓斥道:“故道的土地不能賣,回河之后,新沖出來的河道不就能耕種了嗎?” 鄭驤如夢方醒,佩服地五體投地,“恩師太高明了,只是這些土地未必有人愿意出錢?!?/br> “哈哈哈哈……”夏竦怪笑道:“能買王寧安的鯨rou,不買老夫的田?讓下面的人壓,逼著商人出錢出糧。災民活不下去會亂,可老夫還沒聽說商人會造反!不要客氣,給我往死里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