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參考母親的經歷,勒妮明白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布列塔尼想要維持獨立必須保證兩者國力相近,且布列塔尼自身必須具有一定的實力,這樣維持三者之間的并立才是三方都愿意接受的局面,現在法蘭西雖然連番戰敗、以至于連連割地,但和英格蘭相比,它的領土和人口仍然具有優勢,而即便陸地上法蘭西與布列塔尼已經不再接壤,法蘭西國王仍可從海上對布列塔尼構成威脅。 要維系現在的局面,布列塔尼的長期策略應當配合英格蘭對法蘭西內部進行持續的分化,使其能夠如德意志一樣成為一個大而不強的虛弱體系,因此勒妮公主一直關注著法蘭西內部的動向,想要從中找到下手的機會,而很快,她就得知了一個有利于此的消息:博熱的安妮之女,波旁女公爵蘇珊去世,作為蘇珊的妻子和波旁家族的男性后裔,她的丈夫本該繼任波旁公爵,但弗朗索瓦一世之母薩伏伊的露易絲卻以她同蘇珊血緣關系更近為由要求繼承蘇珊的遺產。 第65章 幫助 在三年前由神圣羅馬帝國皇位引發的一系列戰爭和動蕩中, 波旁公爵也算個受益者,為了答謝他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出兵援救,弗朗索瓦一世不僅沒有追究他疑似叛國的行為, 還授予了他在領地內自由征稅的特權, 可以說他一開始將波旁公爵派往洛林的行為不但沒有達到削減貴族勢力的目的, 反而促成了波旁公爵和洛林公爵兩大貴族勢力的聯合。 從戰敗的屈辱和財政困頓中緩過氣來后,弗朗索瓦一世便一直想要從國內諸侯中收回權力, 以便向英格蘭、西班牙和德意志完成復仇,而波旁公爵這幾年的處境確實給他提供了機會:他在戰爭初期按兵不動的行為令他頗受詬病, 由于他對新教的同情, 他的姻親洛林公爵近期對他也頗有微詞, 而妻子蘇珊的去世無疑令他的處境雪上加霜。 有關波旁公國的繼承序列需追溯到第四代波旁公爵約翰一世身上,約翰一世死后, 波旁公爵的爵位由他的兒子夏爾一世繼承,夏爾一世的三個兒子在他死后分別繼位為波旁公爵約翰二世、夏爾二世和皮埃爾二世(博熱的安妮之夫), 而由于蘇珊的去世, 夏爾一世的男性直系后代均離世,因此夏爾三世提出繼承權應該順延到約翰一世的其他男性后代,即他自己身上。 在皮埃爾二世與博熱的安妮的獨子去世后,波旁公國就曾經出現繼承爭議,夏爾三世與蘇珊女公爵訂婚便是為了解決波旁公國的繼承糾紛,但薩伏伊的露易絲卻提出她的母親波旁的瑪格麗特乃夏爾一世之女, 因此繼承權上她比作為夏爾一世侄曾孫的夏爾三世更加優先。 有關夏爾三世和薩伏伊的露易絲的繼承爭端各有依據, 但在有關境內領地繼承的問題上, 法蘭西王室的身段一向相當靈活, 因此弗朗索瓦一世出來調解,提出一個新的方案, 即讓夏爾三世和薩伏伊的露易絲結婚以再次解決波旁公國的繼承爭議。 這個方案看似兩全其美,但由于國王早已成年,成為國王的繼父并不能幫助夏爾三世獲得更多政治權力,而四十八歲的王太后(比夏爾三世大十四歲)顯然也不可能再給夏爾三世生下繼承人,這意味著當夏爾三世死后,他的領地和財產會落入身為繼子的弗朗索瓦一世手里,或者被他的其他親戚收入囊中。 如果蘇珊女公爵還活著,或者她和夏爾三世有孩子,那薩伏伊的露易絲也不會想著篡奪波旁家族的財產,她畢竟還是十分尊敬博熱的安妮,但蘇珊既然已經無后而逝,那出于維護王室權威的目的薩伏伊的露易絲認為她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血緣插手波旁公國的繼承,不論是自己繼承波旁公國還是通過婚姻促使夏爾三世后繼無人都可以達到增強王室權威的目的,而情感上,薩伏伊的露易絲也覺得如果博熱的安妮現在還活著,她也會支持她以此為契機打壓波旁公爵這個早有二心的大貴族的行為,左右蘇珊也已經享受不到女公爵的尊榮了。 在蘇珊去世后,夏爾三世和薩伏伊的露易絲便一直圍繞波旁公國的繼承爭議爭論不休,而在夏爾三世拒絕和薩伏伊的露易絲結婚后,弗朗索瓦一世直接授意巴黎高等法院將波旁公國判與母親,為了減淡他處事不公的嫌疑,他還大肆宣傳夏爾三世同情路德派的事跡,以此達到敗壞他名聲的目的。 夏爾三世一直拒絕交出公爵頭銜和離開城堡,由于他在此地統治多年,因此如何執行判決是這一繼承沖突后續走向的關鍵點。弗朗索瓦一世的耐心不會太多,如果夏爾三世不承認判決或與薩伏伊的露易絲結婚的話,他下一步便是宣判夏爾三世叛國并直接出兵鎮壓,且不提他是否能夠成功,到了那一步,夏爾三世將再無回頭機會,他或許有機會能夠通過戰爭保住自己的領地,但更有可能淪為叛國的罪人萬劫不復。 多年前的埃夫勒之戰后,博熱的安妮曾在戰后談判中允許英格蘭人在安茹和普瓦捷經商和傳教,這在當時看來是亞瑟一世在法蘭西不同意割地后退而求其次提出的補償條件,但正好方便了勒妮公主將路德派教義傳往南方。 法國南部歷史上便是“異端”的溫床,譬如11、12世紀盛行一時的清潔派,即便數百年過去,法蘭西王室對南方的控制力也不如對北方強勢,這也是波旁公爵這樣的大貴族能夠做大,而路德派教義能夠迅速在南法吸引眾多信眾的緣故,借著交流教義的名義,勒妮公主一直和夏爾三世保持聯系,這也是夏爾三世在被弗朗索瓦一世和薩伏伊的露易絲逼迫得走投無路后,想要求助于身在布列塔尼的勒妮公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