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鎖是景霖在整頓律法沒多久造的,那時候才剛完善,牢里的人看走不動關系,就起了逃獄的心思。景霖見廷尉愁惱,詢問一番。就把這鎖給廷尉看了。 沒想到廷尉一用,還真好了不少。自此以后,這鎖就成了所有牢獄的專用鎖。每個都是精心打造,廷尉還日夜精鉆,改良了一通,得了第二版。 不過這第二版是基于第一版上的,名聲也不如第一版的大,所以大家都普遍認為現下的鎖還是景霖造的了。 “你在這待了多久了?”景霖略一思索,問道。 那人也是個喜歡聊天的,聞言奇道:“你這人有點意思哈,不問我叫什么,不問我犯了什么事,就問我待了幾天?!彼娋傲夭⒉淮罾硭?,撇了下嘴,清嗓兩聲:“待了挺久了吧,那來回走動的獄卒我都認識了?!?/br> “那你可覺著這牢獄有哪里不同?” “不同,什么不同?”那人似是看看上下左右,“七八年來了一貫如此,除了獄卒越變越丑,我還真沒看出什么不同來?!?/br> 景霖:…… 算了,還不如他自己找。 上官遠刺史的位置一直沒動,究其原因,還是皇上想讓他看住一些人。畢竟上官遠稱職在位期間,在管理大官方面還算是比較好的了。 其中就包括江南總獄。 只不過這些上官遠并不知情,畢竟要看住的人早在上官遠任職前就入牢了。 這件事皇上瞞得緊,甚至當年所有證明幾近銷毀。而他也不過是順藤摸瓜找出來了一點。 一是淮國數年間各地糧草備需,二是各地牢獄人員收錄。 將每一年的糧草備需列舉下來,不難發現,自歲和元年初始,江南一帶的備需量就暗暗上升。 這些糧草都是備給當地軍府的,通規由郡守保管上報??な鼐褪歉骺た偣?,他們每年管理軍府,任何情況隨時向刺史報告。再由刺史手下別駕從事整理,呈報京城。 既然是供給給當地軍府,就跟守衛牽上關聯了。 江南一帶較于西北地區是更為安定的,近年戰況也是西北那塊更加密集。照理來講,皇上應該將多余的糧草備給西北,南方已經足夠了。 那為何江南會有這么多? 除非這里是有什么東西,讓皇上防不勝防,小心謹慎。 百姓不必多防,蠻夷也不必多防。究竟是防外,還是防里? 本來這是件挺難找的事,可偏偏景霖修改律令時無意發現,就在當年,江南獄吏就更多了。 那么這二就是各地牢獄犯人名錄了。 有了先前對江南一帶的疑惑,景霖很快就把目光鎖定在江南一帶的牢獄名錄上——如果是要找所有的牢獄,無異于大海撈針空費力氣。 新一冊的名錄自然不能全信,尤其是歲和元年大赦天下的時候。 于是景霖廢了一會勁,早先謄寫出舊一冊昌永三十二年的名錄了。 經兩相對比。有處——不,該是有幾十處不同的點。 大赦天下前一年,江南總獄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段就收押了幾十名牢犯,且罪名和“殺人放火”“投毒害人”之類的大罪大差不差?;驹摱ㄓ谇锖髥枖氐念愋?。 說是說大赦天下,可和那些深惡痛疾的犯人是沾不上邊的。人命背在身上,憑什么輕易地說饒就饒?這必然會激起民憤。 可怪就怪在,大赦天下后,那幾十名牢犯就憑空消失了。 與此同時,新的名冊上面,又多出來幾十名新的牢犯。這會他們被定成“酒后亂性,誤手害人”“誤用毒藥,過失醫人”等稍微輕點的罪名了。 這點疑惑是出自于舊名錄上面的,在新的“昌永三十二年到歲和元年牢獄名冊”中,昌永三十二年時是沒有那幾十名牢犯的。 即是說,那幾十口人不是歲和元年鋃鐺入獄的,而是舊王朝,昌永三十二年。 到底是什么人,連罪名都可以更改。還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更改。 景霖很快就想到了,有些人還真的能讓皇上如此擔驚受怕。 ——那就是被皇上殺害的那些宗親貴族。 更甚者,舊王朝君王,昌王。 舊王已死,新王當立。這是歷代君王襲位時常用的話語,不過如今這位淮王室有些不同的,他還沒等舊王死透,就迫不及待地黃袍加身了。 那么這時,舊王該如何處置,就該仔細權衡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對于新王也并無不同。上下百姓眼睛亮著,淮王都大赦天下了,總不能再做殺戮,把舊王殺了,這不是兩庭相悖么。 所以,也就有了后來史書所記載的,軟禁昌王一事。 但聰明人應該都清楚,留個禍患在身邊,這和拿把刀架自己脖子上并無區別?;噬霞蓱勥@位舊王,肯定是要偷摸著殺了的。 至于怎么殺,史書上字字分明:昌王絕食而亡。 很簡單,很草率。 可景霖是知道的,昌王不是軟骨子。昌王繼位時,不是淮王這種步步為營里外兩套,而是直接殺。 一路殺上來,砍了君王的頭,堂而皇之地坐上皇位。 能有如此性格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看著淮王坐在他原本的位置上。絕食而亡并非不可能,只是挑準時機暗殺皇帝,豈不是更加合適? 牽著江南一帶突然詭異的事件,景霖當時就有了個大膽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