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是依太子殿下的意思辦事,這么說來齊少卿能成就今日這番功績,亦離不開太子殿下的栽培,殿下賢明!實乃吾等臣子之幸!” “殿下高見!” “殿下高見??!” 一國儲君能有如此寬容度量與御人的能力,群臣甚是欣慰,熱淚盈眶之下紛紛執笏齊呼太子賢德,江山社稷有望,順勢恭維了一通天策帝。 身為父親,天策帝看著自己親立的東宮儲君,亦是十分欣慰。 太子成長了太多了。 眾臣贊揚太子的聲勢越發浩大。 以至于誰也沒意識到,本是齊聿白交出的成績,最后竟算到到太子頭上,那些贊譽借他之手成就,而后名正言順地歸功于太子一人。 齊聿白本人心底沒有半分怨憤與不滿。 因為太子殿下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并且正用激勵與賞識的眼神望著他,那般清正的眼神,讓人心底振奮。 他滿足了齊聿白的虛榮心,給足了他體面與尊嚴。 不。 應當說,是殷靈棲精準攥住了每一個人的脾性。 殷承佑面上波瀾不驚,實則心底深受震撼。 meimei算準了每個人的心性,借勢將功績全都攬到了他一人的頭上。 而今人人皆知,光祿寺少卿是在太子殿下的授意與教導之下呈上的功績。 齊聿白陷入兩難境地。 他飛快地瞥了一眼二皇子。 殷承恪的臉色已經沉入谷底了,十分難堪。 他怒不可遏。 若非這是在朝堂之上,上首還有天策帝坐鎮,殷承恪恨不得當場沖上去殺了這個血脈相連的堂弟。 齊聿白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太子今日之舉,讓所有人,包括天策帝都認定齊聿白已是他麾下臣了。 兩朝君主在這兒鎮著,他不敢辯駁,亦不能辯駁,這無疑是在打帝王家的臉面。 況且…… 他又看了一眼氣得臉色鐵青的二皇子。 他清楚,殷承恪同他一樣心性多疑唯利是圖。 即便自己事后辯駁,殷承恪也不會再如從前那般全然信任他了。 夢中昭懿臨死前那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言論再一次為齊聿白敲響警鐘。 狡兔死,走狗烹……狡兔死,走狗烹…… 齊五連日以來為他種下疑心的種子,在這一刻瘋狂破土生長,遮天蔽日,籠住一切理智。 “長兄與東宮之間,無非隔了一個昭懿公主?!?/br> “可是公主已經死了?!?/br> 她死了,無人再能從中作梗,侯府同東宮的隔閡便消失了。 齊聿白最后看了一眼殷承恪那怨毒的眼神。 他讀懂了其中情緒。 殷承恪恨不得殺了他。 齊聿白明白,他已經沒有退路了。 他狠下了心腸。 他在殷承恪恨得滴血的眼神中,轉身朝太子殿下躬身一拜: “承蒙殿下信任,臣齊聿白,日后必勤勉奉上,必不負殿下器重?!?/br> “啪嗒”一聲。 殷承恪心弦一裂,手中玉笏滑落,摔在地上裂作兩半。 齊聿白身為侯府長公子,一人便代表了整個家族的朝向。 齊氏不再是殷承恪的靠山了。 事態怎會發展至今日這步田地??! 絕望之余,殷承恪憤恨地怒視那位光風霽月的太子。 殷承佑他好算計! 行事如此陰詭,心機如此深沉,倒是不甚符合太子一貫的作風! 可是誰也懷疑不到那位已經“過逝”的昭懿公主頭上。 畢竟,她早已不存于世了。 第121章 底牌是最后的退路,殷承恪不會輕易暴露。 但殷靈棲會逼著他動手。 太子在meimei授意之下,于政壇愈發活躍,近來在朝政之事上屢屢進言,見解頗深,得到天策帝及眾臣的認可。 太子的聲望越來越盛。 殷承恪坐不住了。 “太子性情平和,本不足為懼,怎的近些時日變了一個人似的,手腕陰狠,雷厲風行?!?/br> 心腹近臣疑惑:“莫非背后有高人指點?” “高人,”殷承恪冷嗤一聲,“依本王看,堪稱妖人?!?/br> “是位狠角兒?!彼а狼旋X地道。 “而今滿朝文武人盡皆知齊聿白之功績實則是太子授意為之,他齊聿白的成績就成了太子的成績。得來全不費工夫,太子不費一兵一卒,便能名利雙收,拿齊聿白的心血為自己的聲望鋪路?!?/br> 殷承恪眉頭緊鎖:“本王的皇弟,一向胸無城府,何時竟養成了這樣深沉的心思?!?/br> “二殿下,形勢危急,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了?!币幻涣懦隽羞M言道。 “是啊,東宮回京不過半載的光陰,便已籠絡了朝野上下的人心。君舟民水啊殿下,此時若再不出手制止,只怕風向愈演愈烈,若真到了萬民臣服的那一刻,殿下即便登上儲君之位,太子已然深入人心,有前者為鑒,一時亦不能服眾,恐民心不為殿下用?!?/br> 一旁的幕僚聞之紛紛上前來齊聲勸諫:“請殿下三思!” “請殿下三思!” 殷承恪謹慎機警,本不欲過早動手,見過半數的心腹紛紛進言,忽的有些動搖了。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海棠書屋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target=_blank class=linktent>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gt;.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