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唐華彩 第754節
書迷正在閱讀:古代小夫婦在八零、穿越后紅娘系統逼我營業、滿級炮灰修真穿回來了、獨悅你[帶球跑]、沙雕美人揣崽連夜跑路、直男綁定cp系統后、我用嬌妻系統稱霸星際、敢向皇帝騙個娃、穿成渣攻后我沉迷寵夫、甜美人
說的是京兆尹鮮于仲通找來能工巧匠為楊國忠刻了一座“銓綜之能”的石碑,準備立在尚書省門外。如此,六部官員上衙時都能看到,時刻銘記其政績。 碑文是鮮于仲通親自撰辭的,但問題在于圣人得知此事后來了興致,親閱了這篇文章,改定了幾個字??涩F在石碑都已經刻出來了,他們正在商議如何是好。 薛白在偏廳等了小半個時辰,他們終于找到了解決之法,決定以金子來填補、重刻那幾個字。 待到薛白入內時,正遇到鮮于仲通出來,打了招呼后便問道:“節帥久鎮川蜀,今在長安可還習慣?” “長安天氣太干燥了?!?/br> 鮮于仲通想著自己哪怕不能稱為名將,在川蜀做的也是實事,可如今只在楊國忠這等庸人門下當個趨炎附勢的走狗,心中感受難言,搖了搖頭,告辭而去。 薛白獨自入內,楊國忠一見他便朗笑道:“阿白來了,我聽長安傳聞,你近來艷福不淺吶?!?/br> “阿兄可聽說了馮神威從范陽回來了?” “是嗎?” 楊國忠目露疑惑,似乎連馮神威到范陽去做什么都忘了。 薛白只好把事情再復述了一遍,他卻不像杜五郎那樣直接把辦法拋出來,而是丟給了楊國忠一系列的難題。 “過去李林甫在時,安祿山無比奉承。如今卻這般桀驁不馴,看來是不服阿兄。圣人想必很快會垂詢此事,你準備如何回答?” “阿白可有妙計教我?” “無非是表態罷了?!毖Π茁唤浶牡氐?,“圣人不愿相信胡兒會叛亂,又有疑惑。你或是咬定他要反,或是順著圣意讓圣人安心?!?/br> “我難道還能說他不會反嗎?”楊國忠眉毛一豎,沉思道:“卻得設法讓圣人信我?!?/br> 薛白依舊不提辦法,提出了問題之后,話題一轉,開始為自己謀官,稱想要更進一步。 “你這又想要進步了?” 楊國忠正心煩,不耐煩給薛白謀官,道:“你任中書舍人才多久?我且給你透一個消息,價值千金?!?/br> “那我恭受了?!?/br> “圣人早前便與我說過,認為你太年輕,難堪中書門下要職,想給你點挫折來磨礪伱。是我,一直為你擔著,否則你早被貶了。聽我說,眼下不是上進的時候?!?/br> 既然不是上進的時候,薛白對政務便興趣缺缺,rou眼可見地態度敷衍起來,很快便起身告辭。 楊國忠正有大事要問他,見他如此,亦是不滿,看著他的背影暗哼了一聲。 “目光短淺的自私自利之輩罷了?!?/br> *** 可難題總得解決,過了一日,楊國忠還真是被圣人召見,問詢了他對范陽之事的看法。 他當然是秉忠直言。 可惜,圣人沉默不語,并不對此表態。 楊國忠甚覺失望,回府后立即召集幕僚們商議,偏是連著幾日未能商議出結果來,反而聽到了長安城中的一些風聲。 “什么?” “下官聽聞,圣人有意召安祿山入朝為宰相?!?/br> 楊光翙是昨日在青門吃酒時聽旁邊雅間的食客說的這消息,對方話語間自稱是內侍省的官員,消息應該是準確的。 “豈可如此?” 只要有失去相位的可能,哪怕風險再小,都是楊國忠不愿接受之事,當即目露嫌惡。 他面對李林甫的唾沫都不曾有這般抗拒。 楊光翙連忙道:“這消息也是下官打聽來的,據說是圣人聽聞了馮神威的稟報之后,有心想試探安祿山……下官認為,那雜胡定是不會回朝任相的?!?/br> “他不會?你說得準嗎?!” 楊國忠怒叱一聲,又道:“即使他不回朝。只要圣人旨意一下,朝中便多一個宰相,你讓我如何自處?!” 這話倒是很有道理,楊光翙回答不出,只好喏喏退下。 楊國忠思來想去,愈發擔憂。遂再次派人去請來薛白,詢問此事。 “到這地步了?”薛白聽罷,故意顯出些訝然的表情,踱了兩步,問道:“你已在圣人面前闡明安祿山的野心了嗎?” “不錯?!睏顕揖蜔┧@故意拿腔拿調的樣子,偏是拿他無可奈何。 薛白道:“阿兄稱胡兒要反,圣人便將他召回京任相,倘若這時你又退縮了,豈非要惹圣人不喜?” “哈?!?/br> 事涉自身的重要利益之時,楊國忠一點也不傻。當即明白過來,薛白與楊光翙其實是一樣的意思。 當然,意思一樣,說出來時顯示的見地卻是天壤之別,楊國忠倒也沒有叱退薛白,只是用力一揮手,決絕道:“你不必再多說了,我斷不會讓圣人下詔?!?/br> 薛白心知說服他不是那么簡單,懶得在此事上費唇舌,他自有旁的辦法,嗤道:“眼下豈是下不下詔這般簡單?” “還有什么?” “既不肯召安祿山回朝拜相,他早晚必反。我們務必做好最壞的打算,真到了兵戎相見的那一日,是否有足夠的兵力應付?” 楊國忠問道:“你是何意?” “當然是增強在軍中的勢力,回頭我可以給你一批名單,便當是給相府引薦人才?!?/br> 薛白與李倓結交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他知道李亨在西北軍中經營多年,與許多將帥關系匪淺,比如歷史上平定了安史之亂的兩大名將郭子儀、李光弼。 這就是薛白的思路與高力士不同的地方,高力士想的是向李隆基證明安祿山要反,卻低估了安祿山的實力,沒意識到光是證明是沒用的;而薛白卻想要盡早地提攜一批將領,趁著楊國忠滿心糾結之際,他正好可借此右相之權,便宜行事。 …… 楊國忠思慮了一番,決定對薛白的兩個建議聽一個,提攜一批軍中的人才、施恩于他們。 至于任命安祿山為相一事,他認為毫無意義,反而詔令一下,只會動搖朝廷的威望,于是派人入宮請求覲見,準備向圣人當面反對此事。 入了宮,他留心觀察了一下,發現今日李隆基身邊隨侍的是高力士,遂暗暗叫好,信心大增。 行禮過后,當李隆基問及他何事求見,他略略猶豫便道:“臣聽聞圣人要命安祿山為相,他雖有軍功,但目不識書,豈可為宰相?圣人若下制書,臣恐四夷輕視大唐啊?!?/br> 這一番話他是思量了許久,針對了圣人好大喜功的心思說的。圣人好面子,想必能聽得進去。 意料之外的是,李隆基聞言卻有個啞然失笑的表情,道:“楊卿所言不虛,但朕尚且不知要命安祿山為相,楊卿何處得知的消息?” 楊國忠一愣,心道自己是從內侍省得知的消息,之后,他才想起這消息是楊光翙從茶樓酒肆中打聽到的。 “朝中有此傳聞,臣誤以為真了,臣失職?!?/br> 一個宰相,能犯這樣的錯誤,算是十分荒唐了。但李隆基卻不以為意,更多感到的卻是好奇,遂瞥了高力士一眼,以目光詢問。 高力士這才道:“想必是有人認為安祿山功績甚高,向右相進言,要召安祿山回京拜相?!?/br> 倘若李隆基真有此打算,經楊國忠這般一勸,興許就作罷了,偏偏楊國忠先出了一個丑,反倒是提醒了他。 哪怕他再信任那個總是愿意在他面前出丑賣乖的胖子,一直有人在他面前信誓旦旦地狀告,以他多疑的性情,又豈能完全不懷疑? 李隆基卻不會與高力士、楊國忠商量,這二人對安祿山有成見,言語難免偏頗。 作為一個智足以拒諫的皇帝,到了偶爾舉棋不定的時候,他才發現身邊能夠商量的人越來越少了。 等楊國忠退下,他想了想,吩咐高力士去把張垍召來。 張垍也有過要上進的時候,但他這人從小就優渥慣了,遇到些挫折就退回去過原本舒舒服服的日子,對朝政并不像旁人那般上心。 因此他在御前難得還有一絲超然之態,立在那聽著李隆基的垂詢,思量著,沒有馬上給出回答,而是先陳述了他的擔憂。 “出將入相,此為大唐舊俗。若說安祿山目不識書,楊國忠學問亦不高深。臣所憂慮者,安祿山回朝,陛下將范陽、平盧托于何人?” 說著,張垍頓了頓才分析著另一種可能,緩緩道:“而若他不愿回朝,又如何?” 試探很容易,試探后帶來的諸多問題卻讓李隆基犯了難。 “依張卿之意,朕不宜召安祿山回朝拜相?” “臣斗膽,敢問圣人是否需釋疑?” “不錯?!?/br> 張垍遂道:“若安祿山愿入朝拜相,可見其忠心,則加其為尚書左仆射,依舊留鎮范陽,拜相而不還京,可安其心,可嘉其忠?!?/br> “可?!崩盥』c頭不已,這是他最想要看到的結果,國事波瀾不驚,他可繼續當他的圣明天子。 張垍繼續道:“至于安祿山若是不愿入朝,臣以為當遣人迅速誅殺,以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將領至范陽平叛?!?/br> 相比高力士與馮神威的告狀、楊國忠的出丑,張垍的建議顯得更妥當,李隆基卻還是有一個不易察覺的皺眉動作,對于此舉有可能帶來的麻煩有了心理建設,方才點點頭,道:“如此辦吧?!?/br> “遵旨?!?/br> 殿中唯有高力士、張垍,但李隆基還是又補充了一句,道:“今日所議,爾等不可泄露?!?/br> 之所以不可泄露,乃是不能讓旁人知道安祿山來或不來將會面對的是什么結果。 *** 次日,中書門下省。 薛白亦參與了召安祿山還朝任相的制詔。待小半個時辰之后,他從東面的景風門出了皇城,進了崇仁坊的迎祥觀。 幾年前,太子李亨常常在這里偷偷與朝臣會面。但隨著他的失勢,迎祥觀早已失去了這樣的作用。 一般而言,哪位皇子皇孫再想秘會朝臣,不會再選擇這樣一個顯眼的地方。然而,當薛白穿過后殿,李倓已經等在那里了。 其實他們的身份還不算敏感,年輕人私下常會面也是無妨的。今日之所以選擇秘會,卻是因為李倓得到了一個宮中透露出的機密。 “圣人不打算讓安祿山回朝拜相?!?/br> “我剛在中書門下制了詔?!毖Π椎?。 李倓搖頭道:“我的意思是,雖有召喚,可即使安祿山真回朝了,圣人也打算讓他留鎮范陽?!?/br> “沒有更合適的范陽節度使人選了?” “豈會沒有?圣人不愿換罷了?!崩顐劽媛稇n慮,道:“我們想要的是留安祿山在長安,以便阻止他叛亂。而圣人只想要試探,可試探了又有何益?” 薛白道:“我倒覺得無所謂?!?/br> “何意?”李倓問了一句,見薛白不答,明白過來,點頭道:“他若敢來,我們弄死他?!?/br> “他不會來的?!毖Π讍柕溃骸叭羲粊?,圣人會如何處置?” “遣人斬殺他,代替他鎮守范陽?!?/br> 這雖然是薛白能夠猜測到的李隆基會有的態度,但能夠得到最確切的、第一手的消息,于他是極為重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