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大家族
書迷正在閱讀:春秋我為王、新大明帝國、穿成虐了病嬌的惡毒女配、重生影后:顧少,放肆寵、當萬人迷穿成萬人嫌后(萬人迷np)、體質讓世界傾倒[快穿]、掌事女官(清穿)、咸魚女配在戀綜躺平后爆紅、世家婦(重生)、重生后我在修真小飯堂養老
李淵來到偏殿,率先找了個位置坐了下去〖.〗緊隨其后的唐儉,裴寂等幾名大臣自然不敢那么隨意,好歹也要等李淵發話。 不過,李建成就沒那么自覺了,進來之后直接找了個位置,舒服的坐了下去。 李淵和唐儉等幾人都是無奈的苦笑一聲,或許普天之下也就李建成會這么率性而為了不過,李淵沒說什么,那幾個大臣自然也沒說什么。 “好了,大家都坐”李淵向唐儉等幾人說了一聲,而后轉過頭看了李世民一眼,口氣中略顯失望的說到:“秦王,你就站在那聽著” “是,父皇” 李世民低低應了一聲,也不敢反駁,他還以為因為蘇定方的事讓李淵生氣了但是,蘇定方確實是個人才,能夠給他們大唐帝國帶來好處,所以他才竭力的保住他。 “我說父皇,讓世民站在那看著,你不覺得難受,我都覺得礙眼了世民,不用管他,自己找個位置坐下就是” 李淵才吩咐完,李建成就跳出來唱反調。 唐儉等幾名大臣額頭都不自覺的流下了冷汗,心中暗道這太子還真是什么話都敢說雖然他們幾個也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地位但是,李建成和李淵的事他們還真的沒辦法管當下也只能如老僧入定般靜靜的坐在那。 雖然李建成發話了,但是李世民卻對李淵有些畏懼將目光望向了李淵看他的樣子,似乎李淵不同意他也就不會坐下去了。 “既然你大哥發話了,那你就自己找個位置坐” 李淵斜睨了李世民一眼,淡淡的說了一句。 倘若李世民能夠像李建成那樣,那他就高興了,可惜李世民與李建成終歸還是有些差距。 不過,李世民能聽從他的話而不是聽從李建成的話這一點就讓李淵相當得意了這不,挑釁似的投了個目光給李建成,至少他當爹的還是有這么個優勢。 李建成不屑的轉過頭根本不理會李淵,讓后者備受打擊。 “好了,成兒現在可以把你那個【改土歸流】的大體想法說一下了,為父相信不會如你在大殿上三言兩語所說的那般簡單” 不在大殿之上,李淵也就沒有束手束腳的,很是隨意的如同在家中一般稱呼到。 李淵終究是一代雄才偉略的霸主,能夠趁著天下大亂,各方勢力揭竿而起的時刻做出反隋的意見,可見他也是大智慧,大毅力之人。 所以,雖然在真實的歷史上李淵并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也實在是因為被他那個加優秀的李二公子給壓下了風頭而不能掩蓋李淵個人的能力。 因此,看出李建成【改土歸流】政策不簡單之處也非是偶然。 李淵能看出來,在場的唐儉,裴寂,竇威李世民等人俱不是簡單之人,就算是外表看上去粗狂的劉弘基,李建成也知道這家伙內心并非如他所表現出來的這般簡單若是真的這樣想,估計早晚會吃劉弘基的虧。 只不過,李淵敢使喚李建成,其他人可不敢因此也只能靜靜的坐在那等著李建成的解釋了。 “【改土歸流】其實它真的沒有什么太多內涵,正如我先前在大殿上所說的那樣,就是讓一些吐谷渾的子民到中原來生活,而中原的一些子民到吐谷渾那邊生活”李建成聳了聳肩膀輕松的說到。 “真的就這么簡單?” 李淵疑惑的望向李建成,他確信自己不會看錯,絕對不會如李建成所說的那么簡單沒看到這小子嘴角還掛著jian笑,要說沒別的想法,還真的沒人信至少,在場的李淵和裴寂,唐儉,李世民等人不會相信。 “怎么,你們都不相信么?” 李建成眨巴著雙眼,顯得有些無辜的望著李淵等人,似乎他們的表情,傷透了他這一顆充滿炙熱火焰的心靈。 “臭小子,別給我磨磨蹭蹭,趕緊的說清楚,不然你老子我就讓你娘來收拾你” 李淵見李建成這家伙一副嬉皮笑臉的樣子,當下氣不打一處來,于是拿出竇嫻的名頭惡狠狠的威脅到。 可能被李建成這家伙影響,連“老子”這種略顯江湖化的詞語都喊了出來。 當然,唐儉,裴寂,竇威等人依然很是干脆直接的老僧入定。 也許,那些經常拋頭露面的高僧大佛神馬的在這幾個大臣面前屁都不是人家是想入定就入定,這種精神意志那些高僧大佛可有? “不用麻煩娘親” 李建成害怕的縮了縮肩膀,有些郁悶的說到。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從小到大他就害怕竇嫻這個娘親,至于李淵這個當爹的連甩都不甩一下每次竇嫻當著眾人的面擰他的耳朵,他也都很配合的露出一副怕怕的神情而事實上,不知他是不是有受虐的心理,竟然很享受那種感覺。 “好,我說就是了” 李建成嘟著嘴,猶如受了委屈的小媳婦一般讓在場的眾人頓時都咧開了嘴,而唐儉,裴寂等人也只敢臉上肌rou抽啊抽,至于大聲的笑出來,他們卻是沒有那個膽量惹惱了李建成,誰知道會有什么后果。 在場的或許也就李淵敢肆無忌憚的笑出來,至于李世民,即使是笑,也保持著一副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表情。 這就讓幾名大臣不解的同時也很納悶。 他們身為李淵手下的肱骨大臣,自然了解李淵的性格因此,明白身為長子的李建成確實與李淵有極大的相似之處。 而李世民,似乎差了一大截李淵也是因為當了皇帝之后才有所收斂李世民呢,他們可是從未聽過什么不好的言論。 基本都是風度翩翩,學富五車等等,反正是什么好聽的贊美之詞都能在李世民的身上體現出來。 至于李元吉和李元霸二人,則分別占了李淵些許的脾性。 “在解釋清楚【改土歸流】的內涵之前,我先問一個問題”李建成瞇著眼,淡淡的說到:“倘若在一年之內你每天早晨都能品嘗到一份美味的早餐,但是某一天卻突然品嘗不到了,這時候你會有何感想?” 聽了李建成的這話李淵等人眉頭俱是一皺,也不知這與【改土歸流】有什么關系當下,便要催促李建成不要說廢話。 那邊李世民初聞之時也是有些不解,眉頭皺了起來,似乎在思考。 不過,片刻之后,李世民那緊皺的眉頭漸漸舒緩開來,臉上露出一副笑容,至于內心之中究竟是何感想就無人可知了。 “世民,看你的樣子似乎有想法,且說出來讓大家聽一聽” 李淵原本是打算讓李建成直接解釋給大家聽的,不過看到李世民的表情腦中略一思索,便決定把這個機會讓給李世民了。 “是,父皇” 李世民站起身,恭敬的向李淵行了一禮,而后略微沉思一番似乎心中正在組織著語言李淵、李建成和幾個大臣也沒有打斷他。 “依孩兒的想法來看,大哥之所以提出【改土歸流】這個提議,正如大哥先前所說的那個事例一般吐谷渾乃是草原民族,整體來說各方面都會比較落后一些,如此一來一旦讓他們接受我們中原的先進文化,政策經濟等事務,必定會讓他們產生依賴感等到他們已經習慣割舍不了時,再想放棄就很困難那時候,他們想要有什么異樣的念頭,卻也是欲罷不能了” 聞聽李世民的解釋,李淵和幾名大臣的雙眼頓時都亮了起來。 他們本身能力也不差,只不過是因為一時沒有反應過來而已李建成已經點撥過,只要給他們一點時間,早晚也都會明白過來。 李世民的機智幾人都很贊賞,但是李建成提出的這個【改土歸流】政策,卻是讓幾人激動的壓過了對李世民的贊賞。 不要說唐儉等幾名大臣,就連李世民心中都振奮不已,對李建成是敬仰不已。 自小到大,李建成就是李世民心中膜拜的對象,李建成的一言一行,李世民都會去學習,模仿。 那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何李世民反而與李建成差距大了? 正如那個“邯鄲學步”的故事一般,那人因為趙國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好看,于是耗盡千辛萬苦去學習,但是最終卻“學虎不成類似犬”,連自己原本的走路姿勢都忘了,最終只能用怕的。 而李世民也大致如是,只不過沒有那人那么糟糕而已。 小時候,李建成的一言一行都讓李世民甚為膜拜,于是決定要去學習,去模仿但是,李世民沒有在未來那種自由,民主,平等的環境下生活過,因此,即使他學到了表面,卻沒有得到達到那個真實的意境。 譬如,李世民也想像李建成那般待人溫和,像李建成那般笑的如同春風一般。 但是,或許一些不夠敏感的人會覺得李世民笑的很春風,給人溫和的感覺若是意識強烈的人,則會覺得李世民的這些表情與反應很僵硬,沒有那種神韻。 畢竟,李世民是太原留守李淵的二公子,自小是在溫室中長大,心中有一些官宦世家公子的傲氣也是難免的不像李建成,在未來那種社會生活過,這些身份地位對他來說就如同浮云一般。 隨后,李建成談吐優雅,知識淵博的情況,李世民也記在心中。 于是,為了能夠達到李建成那種地步,自然而然的他也想到了去看多的書,緊接著書中圣人的各種思想讓他覺得與李建成很相似,于是他就往這個方面去學習,去模仿最終,造成他如今的這種性格。 然而李世民卻不知,未來的世界,所學的知識,書中所包含的內容,與如今時代的書籍可是天差地別。 在后世,圣人的許多思想和言行就是讓人來批判的,李世民去學習模仿豈不是與李建成漸行漸遠? 當然,李世民性格如何,無人會去關注因為他們也想不到李世民會因為膜拜李建成而去學習模仿,最終形成他現在的性格。 李世民能夠如此快的理解自己的意思,李建成確實很滿意。 當然他也不會告訴他們,所謂【改土歸流】也不過是他從后世所剽竊來的一種思想只不過,李世民卻還沒有領悟到深層次的意思。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畢竟當世之人沒有幾個能理解,這也是知識局限性造成的。 “呵呵,這個【改土歸流】的提議確實不錯,能夠用這種潛移默化的辦法平撫吐谷渾人,確實是個很好的辦法” 裴寂在理解了【改土歸流】的涵義之后,點頭不住稱贊。 當然即使他說的再好聽,再天花亂墜李建成也忘不了這廝讓自己膝蓋受罪的事實,以致于裴寂的背后一直都在發冷、流汗。 一直到現在,他還不知道和是為什么。 “此乃真良策也太子殿下真神人也” 唐儉捋著花白的胡須,也是點頭大力的稱贊到明白了【改土歸流】的真實面目之后已經被震驚到了,難道他們還能想出好的辦法?想不到,那就要馬屁不斷的拍上去,這也是唐儉為官多年所累積的經驗。 “…” 在場的幾人都是一副無語的樣子看向唐儉,這廝的馬屁拍的也太明顯,太直接了?只不過當事人一副淡淡然的表情絲毫沒有一點不該的樣子。 如此,他們也只能心中鄙視一番,這自然對唐儉沒有什么打擊。 “某以為,此計甚妙,堪稱奪天地之造化,有鬼神難測之能”唐儉說完,竇威這家伙也緊跟著大肆稱贊起來。 眾人正要鄙視一番,然則竇威接下來的話,卻是讓眾人驚嘆這家伙反應之靈敏。 “既然如此,那若是一旦有部族勢力來投靠我們大唐,豈不是都可以用這個辦法來對付他們?” “文蔚所言甚善” 聽了竇威的話,李淵也是眼睛大亮,前面他們被【改土歸流】的這個提議給震驚到,因此沒有想太多不曾想,竇威卻是已經思考用這個提議對付其他勢力當下,極為激動的大呼一聲。 說起來,李淵還要稱呼竇威一聲叔父。 看竇威的名字,就知道他與李建成他娘竇嫻有關系了而事實上,竇威也就是竇嫻的叔父。 竇氏一族雖然曾經不如北周的八柱國,但是隨著北周的滅亡,八柱國除卻少數幾個,也漸漸的開始走向沒落在隋末是以李家,獨孤家,宋家,宇文家四家為主只不過,隨著宇文家的覆滅,竇嫻成了大唐帝國的皇后,竇氏漸漸取代四大家族宇文家的地位。 想來,有著獨孤鳳,宋玉致,宋玉華的原因李家,獨孤家,宋家,竇家這四大家族在長久的一段日子來,都不會有什么改變至于,很久以后的事,就無人可知了。 如今,除卻生的四大家族之外,一些存在已久的家族也是屹立不倒。 沛縣劉氏是華夏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 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后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 至于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據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 唐朝著名大詩人劉禹錫雖然是離沛縣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實際上,其六世祖劉亮,卻是隨北魏孝文帝改革遷來洛陽的也就是說,他是匈奴劉淵的后代,并非沛縣劉氏這就是劉氏另一大支——彭城劉氏的來源。 其實到了現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華夏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體現就是這位烏衣巷內最后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演的淝水之戰,是讓華夏數千年歷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于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余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袖。 這其中,也有許多杰出的文學家,如謝靈運、謝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是女子的偶像。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后,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只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謝氏不入頂級家族,卻也非是任人欺凌。 “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的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并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臥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瑯琊王氏,那么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則開啟了權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華夏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由于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瑯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后,瑯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同樣的,沒落的王氏家族也是不容小覷。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后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cao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后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并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么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燦爛,文豪蜚馨。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曄、簡、恬。 從北朝入隨唐之后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后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后,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仆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后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于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后,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華夏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后,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發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是一群杰出的文學家如開創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云、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是將蘭陵蕭氏在華夏文學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一全國后,蘭陵蕭氏貴為后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這些大家族枝葉龐大,占據了大部分的政要軍職,可以說天下基本是在這些大家族的掌控之中。 因此,在歷朝歷代都會出現打壓大家族的事件發生特別是在李治和武則天的時候,進行的最為直接干脆,山東的望族基本都被兩人聯手屠戮一空,原本因為長孫無垢而興盛的長孫一族是直接落敗,令人扼腕嘆息。 只不過,在李建成的一系列改革之后,對這些家族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而李建成創建的學院,將會給這些家族帶來加巨大的打擊。 日后,選拔人才都是院校出來的人,他們這些大家族還能有多少作為? 但是,如今大唐帝國擁有李建成,獨孤家,宋家,還有漸漸崛起的竇家四個大家族,這些家族即使是聯合起來,也抵不過人家四個家族的聯合,因此,他們也只能表現出沉默至少,大唐如今還沒有直接觸動他們的利益。 只是,日后的境況如何,卻不是他們所能預料的。 他們能做的也只有靜靜的等待大唐的下一步動作,或者他們也振臂一呼,高舉起義之旗。 不過,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大唐大軍碾碎。 正在眾人興奮之時,李建成的一句話讓他們心中再次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