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書迷正在閱讀:芙蓉寢晝、別問,問就是都要、誰要做深情炮灰啊[快穿]、楚千塵顧玦、錦繡醫妃之庶女凰途楚千塵、重生后我老婆拍飛了游戲女主、豪門團寵:小撩精她野翻了、罰紅妝、星際第一療愈師(NPH)、請把脊骨雕成我的王座(高H、NP)
得到安慰的沈知瀾稍稍放心,跟著宗令一起離開,結果馬車沒有去順天府,反而越走越遠,調轉去了刑部。 他下車是還看到懵懂的沈葵,談尚書陪同在側,沈潭一臉懵逼跟沈巖站在一起,連沈子訊都來了,旁邊站了另外一個他不認識的男子。 沈知瀾剛想跟沈葵打招呼,宗令扭轉他的身體,拒絕了他們聚頭。 他愣愣抬頭看宗令,只見宗令一臉嚴肅,示意他不能讓四人有交談的機會。 好吧好吧,宗令至少不會害他,沈知瀾乖乖轉頭,隨后連沈齊都跟他分開了,分別進了不同的內室。 內室有刑部的右侍郎正在等候,宗令這才開口說話,“好好回答問題,一五一十的不要隱瞞,我就這兒等著?!?/br> 什么問題? 右侍郎一開口,他終于知道是什么問題,原來就是當初的中毒案子。 他轉頭看宗令,宗令鼓勵的望著他。沈知瀾回憶自己在整個案子里有沒有做過出格的舉動,好像沒有?那他怕什么?一邊回憶著之前發生的事情,他一邊緩緩說來。 同時,其余三個房間內,沈葵沈潭沈子訊都在訴說自己在本案里做過的事情的,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忽略了沈子訊出的餿主意,冒充受害人家屬。 不過他們不說,刑部尚書也早就問了出去,暫且不提。 風起于萍末,一樁震驚朝野,牽連超過上百人的案子,就是起于這樣一個簡單的下午。 沈知瀾差不多主動倒豆子說完了,右侍郎又反復追問細節,顛三倒四問了幾次,他的回答都無誤后,才把證詞收集好,并另外三人的證詞一起交上去。 大堂內,刑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赫然在列,而高位上,還有更高位的坐在堂前,把所有證詞都翻看過,轉手交給另外三位,托著下巴問:“諸位愛卿怎么看?” 刑部尚書心想能怎么看?用眼睛看唄!只是……一樁大案出自于幾個孩子的疑心和不甘心,著實有點諷刺。 螞蟻搬倒象,大概就是這樣了。 大理寺卿看過證詞,也相信屬下的查問能力,再不信也只能信了。 左都御史同樣如此,證據擺在眼前,只能信。 這樁答案起源于非常小,某天沈齊買了本地特產送給朋友,牽扯進了中毒案子,雖被釋放,但其子覺得事出蹊蹺,一直留心。幾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湊頭,什么都敢干,又有沈葵跟茂王的關系,查問到了作坊內的異樣,再有秦先生助力查案, 順天府尹派了人去查問,一路困難重重,阻擾非常。 這個時候刑部尚書已經留神到這樁案子,一件簡單的中毒案死了這么多人,還進展緩慢,自然是有人阻撓的緣故,他本以為是茂王起了別的心思,磨拳霍霍準備找茂王的把柄,卻不想一番蹲守,蹲到了茂州指揮使頭上,前楊相的幼子。 茂州雖無江南的繁華,倒也算得上不錯的屬地,又有前頭指揮使打下的基礎,只要按部就班干活,蕭規曹隨,任期滿時怎么都能混上一個評價中等,可惜他能力不夠,識人不清,上任時或許還有躊躇滿志,過了三月就xiele氣。 干活多累,躺著多幸福?于是手下人偷工減料,采購到有毒的香料還用了,發展的理所應當,甚至整個作坊沒有一個人發現,直到隔壁縣城有人吃了有毒的百珍雞,當即身亡。 楊指揮使嚇壞了,只覺得刁民為啥要選他來訛詐?死就死了,賠錢就是,還想怎么辦?可惜死了家人的那戶人家不肯罷休,言之鑿鑿說要一路告上去,直到得到一個公道。于是楊指揮使一不做二休,滅了人家滿門。 然后又出現了第二戶,第三戶中毒的人家,楊指揮使才發現他管理的作坊,果然出了問題,著急忙亂的去找親爹出主意,擦屁股。 刑部尚書的證詞看到這里,心內重重打了個標記,孩子教不好,帶累全家!但凡楊指揮使的腦瓜子還有點智商,也該知道這種事情做不得,越做越亂,現在硬是把全家人都帶累了。 他繼續看證詞,等到前楊相趕到時,已經有二十多戶人家中毒告上衙門了,前楊相一邊命人回收百珍雞,一邊安撫那些受害者家屬,撫以重金,消弭此事的影響。 順著百珍雞的銷售路線,找到貨物的流向,前楊相的腳步緊隨,直到最后剩下的京城內。 他出重金回購了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貨物賣到各處小店,流入百姓家中。 于是,這才有了沈齊送禮的故事。 刑部尚書合攏證詞,現下他已經理清整個經過,楊指揮使肯定是跑不了丟官處罰,而前楊相同樣也是。 尚書還記得楊相,曾經也是個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好官,從楊相身上,他學到不少。原來舐犢之情真能蒙蔽人的眼睛,讓他做出如此昏庸愚昧的事情來。 上首的皇帝等到大臣都看完證詞,出聲詢問:“按例,這二人該如何懲罰?” 刑部尚書答:“傷人者死,傷而未死者,絞刑。中毒一案,本身主犯是作坊里的管事,但是楊玉事后未曾悔改,蓄意殺人滿門,同樣是死刑。楊相教子不善,縱子行兇,流放三千里?!?/br> 皇帝冷笑一聲,“暫且記下?!?/br> 刑部尚書想,前楊相畢竟勞苦功高,曾是皇上登基后第一任丞相,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帝大約是想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