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就如你所言,將他厚葬。還活著的豐澤守軍也好好醫治,等他們傷好或走或留任他們選擇。這事連同城中處置,都交給你去做吧?!壁w熹看向李溫,“多聽、多問、多請教,知道么!” 李溫先前雖也跟著承平、趙熹辦事,但全都無關緊要,在建州時倒是學了不少東西,不過有陳雄在也輪不到他做決定?,F在終于可以一展拳腳,李溫挺起胸膛,抱拳大聲應道:“屬下領命!” 大軍在豐澤城外休養兩天,又啟程去往清遠。清遠城里還有膠州貴族、官員,處理各種關系又用去許久,還要安撫民眾、重建州府,各種繁瑣雜事、一樣都不能有差。好在也不著急,趙熹慢慢處理各項事務、讓大軍休息整頓,等朝廷任命完新的膠州長官趙熹又幫他站穩腳跟,這才繼續南下。 第282章 中伏 李溫被趙熹留在豐澤城負責善后事宜,本以為趙熹會在豐澤多停一陣、誰料沒兩日就啟程去了清遠,母子竟就此分離。 這是李溫第一次獨自辦事、在小小豐澤城里獨當一面,豐澤城百廢待興等著他做的事太多,初時他還興奮緊張、顧不得離別之哀,慢慢得城中大小事步上正軌,他又開始思念趙熹和承平。眼看中秋節至,他寫信請趙熹許他到清遠母子團聚,誰料趙熹一口否決,只讓人捎了月餅螃蟹過來,叫他安心處理城中諸事。 這是李溫第一次自己過中秋,遙望明月、想著京都的父弟、清遠的母舅,清醴無味、珍饈難咽,正要對影垂淚,下人來報有官吏等來求見。 豐澤城原本官民盡數殉城,現今城中之人都是流浪難民及從別處提拔來的官吏,他們在豐澤毫無根基、對李溫自然順從討好,不敢有半分違逆。何況李溫雖無城守之職卻擔城守之責,為人謙正辦事用心,律己寬人勤政愛民,城中上下對他很是信服。大家知他年紀尚輕、獨身在此,怎會由他一人過節?紛紛相約前來陪伴,說些恭奉好話。 來拜節的人一波接著一波,有州府官吏、軍隊將領,也有新來城中落腳的商賈百姓,他們的半真心半假意的討好沖淡了李溫的鄉愁,讓李溫體味到了一絲絲權力的快樂。 等京都委派的官員前來接任,李溫竟生出幾分不舍,不過他明白,他的未來在更高處。等李溫前往清遠與趙熹匯合,趙熹將他大大夸獎一番,并任他為副尉、叫他嘗試領兵。 如今膠州雖降,南邊還有幾座小城、渡口為吳傳之所掌,另湖州進攻雖敗、但其態度已明,北朝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不過兩邊都在同北軍的交鋒中損失慘重、只剩了些殘兵游勇,江州猶豫著沒有增兵,趙熹也不慌不忙,一邊收攏降兵去打湖州,一邊慢慢收拾南邊幾城。 福溪大敗和膠州投降的接連打擊讓本就年邁的湖州縣公一病不起,不就便撒手人寰,接任者也曾在京都求學,做慣了左右逢迎的事、不像老縣公那樣頑固不化,看形勢不對懶得再做掙扎,索性叛了南朝向承平稱臣,之后承平如何調伏暫且不提。 南邊幾城由江淮安和吳傳之等人分別駐守,江淮安自然是名將,吳傳之卻精于政荒于兵,其余幾將也不夠用,更別提軍中畏懼北軍、人心不定,守城就更難。趙熹命部下各個擊破,城池很快失陷,僅剩江淮安、吳傳之駐守寥寥幾城。 趙福守在清遠,趙熹前去圍困江淮安,同時命陳雄進攻吳傳之所在連城。原本一切順利,吳傳之本就無甚作戰經驗,又心思起伏不定,陳雄在陣前宣讀吳衍自罪書,更氣得吳傳之心緒大亂,他雖未憤而出城卻也浪費不少箭矢物資。也就三日,城中已無可用箭鏃火油火器等物,連城和吳傳之都成北朝囊中之物。 趙熹有意磨煉李溫、叫他學著上陣殺敵,因江淮安是主力、又是名將,雖無支持卻也不甘認輸,幾次反撲都兇險萬分,趙熹不放心李溫在這邊作戰,看連城戰局已定、便命他前去連城相助。 李溫不敢耽誤,領命便走,路上也不敢休息,只等入夜才扎營睡覺、第二天一早便又起來趕路,連續兩日都是如此。李溫有一部將姓杜名久,已當兵十年,跟著趙熹也有三年,瞧他眼重色沉疲憊緊張,安慰道:“將軍不必如此著急,連城有陳將軍在已是手到擒來,咱們路上慢一點也沒關系?!?/br> 李溫并不認同:“母君說連城之戰正在關鍵之時,叫我前去相助陳將軍,我們怎能懈??!若是延誤軍機,就是我也免不了罪罰!” 杜久解釋:“陳將軍已圍困吳傳之三日,江淮安應付元帥都不及、哪有余力前去支援?吳傳之此時是求助無門、重走了豐澤老路!也許一時半會攻不下來,但決計是無力掙扎了?!?/br> 李溫不以為然:“若是如此,母君為何還要派我前去!” 杜久笑道:“這便是元帥一片愛子之心了!連城雖然不重要、可里面卻有吳傳之!吳傳之不單是膠州公子,京都叛亂、上安之變、太妃公主之難他都脫不了干系,抓住他可是大功一件!元帥臨行前不特地囑咐將軍、要將軍留心吳傳之動向么,這便是要將這一大功送給將軍呢!陳將軍是什么樣的人物,通情識理,焉能不知元帥心思!所以您不到、城決不會破,您就放心吧!” 李溫并不覺得高興,他攥緊韁繩、兩腿一夾,策馬狂奔起來。其余將士不知他為何如此,也只得拍馬趕上。這么跑就是人不累馬也受不了,行至一處樹林,馬漸漸慢了下來,任李溫如何催促都不肯動。杜久上前勸道:“將軍,兄弟們都累了、馬也走不動了,現已黃昏,不如找地方扎營休息,明日繼續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