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好在趙熹出兵豐澤并未帶上全部家當,他寫信回北方叫他們下次運送火器全都放進有干草的箱子里,再來一批火器想必不會如今日這般浪費。 新火器未到,壞消息已來,偽朝發兵救援膠州、大軍已至清遠;湖州也響應偽朝號令,舉兵十五萬突襲三州交界處衛州福溪城。 李溫頗為不安:“衛州將少兵弱、他們若是攻下福溪、沿安山道北上,豈非威脅京都!母君,咱們可要回援!” 趙熹贊道:“不錯不錯,未看地圖你便知道福溪城所在,看來私底下沒少用功!勤勉好學,前程可期!可惜定力還是不足?!?/br> 趙熹解釋道:“偽朝這般布置自然是想要圍魏救趙。此次出兵百萬對本朝而言著實不易、幾乎傾全朝之力,他們知道如此、猜測我朝兵將在外內里空虛,只要攻入我朝境內、非從前線調軍不能解困,所以才有此計?!?/br> 李溫連連點頭:“我也聽爹爹說過,如今朝中所剩兵力不多,北邊胡蒙不能放松、西邊……”李溫瞥了眼秦英,吞下二字,“也要提防,如今湖州又趁虛而入、實在危險!” 秦英不以為意,道:“不錯。福溪至京都若是順利半月可至,咱們趕去福溪還要十幾日。當真要救援,現在就得動身了?!?/br> 趙熹笑道:“你們都怕什么,朝內所剩兵力確實不多,但承平素來穩健、湖州又向與我不睦,我們怎會毫無準備!大軍出征前本朝早已定好防御之策,在衛州附近也駐扎了五萬兵馬。尤其福溪位置重要,他們想得到要攻、我還想不到要守么?突襲奔襲,誰敢在我面前班門弄斧!” 李溫不由問:“那五萬兵馬就在福溪?” “倒也沒那么正好,不過趕過去也就兩三日。何況福溪城本也有駐軍?!?/br> “駐軍有多少?” “一萬?!?/br> 李溫倒吸一口氣:“可不是說湖州出兵十萬么!” 趙熹大笑:“以一敵十,有何不可!何況還有援軍!” “援軍也不過五萬……” “但帥兵支援的是我父趙招勝!”趙熹胸有成竹,“守城的也都是熟人,京都也會派兵前去,也就十日,湖州必退。小小豐澤都能擋我百萬大軍,區區十萬烏合之眾想攻福溪?白日做夢。與其掛心他們,不如想想怎么破城吧!” 福溪城上,孔舒俯瞰敵軍,幽幽嘆了口氣。李敢笑道:“孔將軍嘆什么氣啊,征戰多年、青兵都打過,還怕區區湖州么?” 孔舒搖搖頭:“倒非害怕,只是有些恍然,似乎又回到了幾十年前,在衛寧的時候……” 李敢也嘆:“當初我還是個小小校尉、得公子與元帥提拔方有今日。那時秦英兵臨城下、旦暮城破,我只盼著死后家中老小能得撫恤。如今又守危城,我竟一點也不怕了?!?/br> “畢竟有一萬人呢,比四千可多多了?!?/br> 二人相視,朗聲大笑。 正如趙熹所料,湖州沒能攻下福溪城,可相應的,豐澤城也堅守未破。趙熹倒也不急,豐澤畢竟不大、城中屯糧有限,城里還有百姓,只要斷了豐澤城糧道、守城投降不過是早晚的事,他只安心在城外伐木砍柴,建設營地,等待豐澤城不攻自破。 但北來的援軍并不給他這個機會。 第275章 應對 南朝援軍抵達的消息一出膠州上下大為振奮,加上林波入獄、吳傳之得勢,林波黨羽伏低做小自尋出路,內政竟也安穩下來。若能選擇,誰人愿做喪家犬,膠南本就不服北朝,抵抗竟越加得力,趙熹在豐澤久攻不下、趙福也在它地受了阻礙,加上福溪激戰、為保萬全趙熹抽調人手退至興慶待命,援軍還未入戰局、北朝的攻勢已緩了下來。 南朝的援軍主將是江州老將江淮安,仍停兵清遠。面上看江州膠州具為一朝,可江州與膠州實屬兩地,江淮安對膠州情況并不熟悉,還要與膠州將帥對接,浪費不少時日,如今休整妥當,請來江膠諸將商議制敵之策。 膠州這些日子損兵折將,提起趙熹就面無血色,吳傳之看他們如此深覺丟人,雖他并不懂軍事,但此時也再無人可用,便向吳興意請命做了監軍,督管膠州諸將。吳傳之是州府公子、身份高貴,有他坐鎮膠州諸將心中稍安,但對戰事仍不樂觀。 膠州的恐懼也傳遞給北來的援軍,他們一面看不起趙熹、一面又震驚其赫赫戰績,只好歸因于胡蒙勁旅,對熊魁一樣的北軍很是提防。諸將帥再三商議,都傾向在云陽、全州幾城筑起防線,依托城池和地勢通過長時間的對抗拖垮北朝。 諸將都覺得這是最穩妥的對策,正要進一步討論兵力如何分配,一小將走上前來,指著地圖上趙熹駐軍處,道:“北軍雖號稱百萬,可他們要駐守建州、興慶等城,這便用去不少;他們又自視甚高、兵分兩路,在趙熹這里的大軍滿打滿算只有四十萬,細細究來也不過二三十萬,還沒有城墻庇守!咱們有精兵五十萬,何不主動出擊,繞過湖山至他后方,斷他糧道、破他軍陣、取他首級!” 諸將大驚:“你要同趙熹正面交鋒!趙熹雖是雙元他麾下軍士卻都是北境夷狄,兇鷙魁健、蠻野難馴,就算他有二十萬人,我們也不過多他們一倍,怎能保證得勝!青州之覆便是貿然同平州交鋒、一朝戰敗再無力抵抗,結果自取滅亡,咱們怎能重蹈覆轍!” 小將積極爭?。骸扒嗥街畱鹉⒁猜爣缹④娞崞?,但那時平軍統帥是李承平,他心機深沉、jian詐狡猾,設下陷阱幾次誘敵,青將王興急于求勝、這才中了他的jian計。但敗軍之罪在疏忽輕敵、并非正面交鋒,依那時青州民力,久拖不戰只有死路一條。如今敵軍元帥乃趙熹,他雖兇名在外可他成名之戰都是出其不意、奔襲破敵,尤其在漠北許久、馳于草原,更善伏擊突襲,攻城略地甚至遜于趙福。便看此次南侵,趙熹所攻城池都是守將主動投降,遇上豐澤這樣的小城都捉襟見肘,可見其內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