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盧靜又是一哼:“聽說南邊又有動靜,想歇?早著呢!” 承平這才抬起頭來。殿中除了方才說話四人還有丞相常輝、尚書令閔汝誠、兵部尚書趙招勝、禮部尚書兼大學生陶希仁等十人,皆是朝中肱骨,另還有十六歲的李溫,垂手站在案邊。承平掃過諸臣,道:“既然盧靜提到,正好說了,下月黃安文就要強娶靜安公主,我朝萬不能坐視不理。三年前偽朝自立我朝就當行道斬逆,只是那時朝中多事、加上征戰連年,我朝不愿百姓不安,又顧及太妃公主安全,并未興兵,盼他們能翻然悔悟、放回太妃公主。豈料偽朝非但未能自省、反而得寸進尺,如今更妄圖霸占公主,實在可惡。他既如此,我朝只能行雷霆手段,南征之事,也該提上日程了吧!” 盧靜暗想果不其然,奏道:“便如臣方才所奏,如今各地官倉不實、國庫未充,工事連番丁口辛勞。何況黃安文娶公主,咱們又不能一月攻下長明,以此為借口出兵,豈不可笑?” 承平不禁發笑:“黃、吳等人乃是反臣逆賊,殘金甌、裂華夏、挾民反國罪不容誅,我朝去討名正言順,哪需什么借口?官倉國庫確實不滿,但這些年風調雨順、各地皆有屯糧,雖不算富、籌軍糧也足。軍士已有百萬、不必再征,只征些民夫運輸軍糧,也不需很多。如此算來,今年正常征賦稅徭役即可,怎的就沒人沒糧了?” 盧靜辯道:“雖是如此,但三年辛勞百姓也該休養,微臣以為還是免徭役一年、賦稅減半,以慰民心……” “盧靜,”承平語淡威嚴,“吾意已決?!?/br> 盧靜吞下未盡之言,躬身稱是。承平又看向其余諸人,并無人反對。常輝上前問:“國不可無主、將不可無帥,不知此次南征誰人掛帥?” 承平輕輕笑了起來,幽而無底的眸子竟蕩起了光,盡是驕傲和喜愛:“自然是趙熹!” 諸臣毫不意外。雖說趙熹是個雙元、論理別說領兵、就連家門都不該出,可這么多年他征西逐北、攻守皆有奇功,更收服胡蒙、遼金、西川三國,開疆擴土、功蓋當世,除此之外這三年備軍練兵全由他負責,上面偏愛如此明顯,此次南征,舍他其誰?大家面面相覷、只有陶希仁短嘆一聲,并無一人質疑。 南征事大,需好好商議,今日不過也是通知大家一聲、叫大家各自回去準備,定完統帥、也就暫罷了。大家已準備回去忙碌,承平卻道:“本王還有一事……” 承平從案上拿起案上奏折,一本本扔在地上:“京都糧米漲價、平陽降雨、湖州生一雙元、慶州唐縣公納妾、安樂兩人鬧事斗毆、浦陽猿猴能作人言……這些還算好,吏部李成逛了兩次青樓、中書舍人元敬七天未向母親問安、工部秦文醉后咒詛上峰,還有言之無物溜須拍馬歌功頌德、甚至要給趙熹做義子延續趙家香火的……”承平又好笑又煩躁,一把將左邊堆著的奏折全部推下桌案,“天下任重,勤政乃我之應為,日日所觀該是國家大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也敢呈到案上?你們是做什么的!” 眾臣慌忙下跪請罪,承平聲音不高,威怒隱隱:“諸位不單是朝廷肱骨,更是本王的長輩、本王的親朋好友,本王信任你們,可你們呢?裝巧賣乖、媚上諂諛,黨同伐異、爭權奪利!不過三年、竟推勞搶功、畏責怕難,有好處呼朋引伴蜂擁而至、沒好處一推四五甩手不理,怎么真當本王是昏庸傀儡任爾等左右么!” 眾臣訥訥不敢言。承平站起身,繞過桌案走下臺階:“君子和而不同,同朝為官難免有些齟齬,可你們該知道,你們是替百姓、替朝廷做官,沒有片銅半米是你們能動的!回去好好約束下面的人,南征勢在必行,膽敢在這關頭內斗掣肘,無論是誰,盡斬不??!” 眾臣連連稱是,承平這才叫他們退下。眾臣離開后,李溫慢慢走上前,承平轉頭看他:“怎么了?” 李溫想了想,問:“這三年除京都朝廷原本人馬外平、衛、燕、青乃至夷狄許多人入朝,朝中勢力錯綜復雜,加上這幾年太平無事、有些繁華相貌,財利一顯、大家心思也動了起來,父王將他們找來除了說南征的事就是為了敲打他們吧?可師父決不是這種人,他又與南征無關,父王為何還要召他來一起挨罵呢?” 承平解釋道:“南征事關全朝,怎會與陶希仁無關?他乃前朝遺臣、儒門掌舵,又是先帝摯友、瑞安王親師,南征的事于公于私都要叫他知道,否則豈非對他不敬?至于留著他挨罵,他為人本就清傲、瑞安王去后更有些孤戾,我若只將他放走、別人豈非更不容他?” 李溫了然:“原來如此,可就是不知道師父會不會理解……” 承平笑道:“你也太小看了他,南邊傍著公主和玉璽同咱們對峙、又忽悠著南邊的儒生們另立山門,南邊學壇炒作一團、北邊儒門卻絲毫未亂,你師父豈是常人!” 李溫垂下頭:“可師父對我好像不似以前那樣親近了,母君幾次見他他都拒之門外……” 承平知陶希仁對自己家心懷芥蒂,只得道:“他為人本就如此,先前同你母君吵鬧的時候你還沒見呢!不必放在心上。好了,今日熹兒在家中休息,趁時間還早,咱們去拜過你祖父祖母、早些回家吧!” 第257章 游水 父子二人回到家中時已是傍晚,李淳也完成了課業、正膩在趙熹身邊說些學堂趣事。如今李淳仍由吳先生教導,不過承泰家李瀟和定居京都的燕無異兒子燕唳與他年紀相仿、三家離得的又近、便每日接來和李淳一同上學,也好有個陪伴。李淳本就聰慧,李瀟和燕唳又還調皮,李淳常常向趙熹講述自己又受了哪些夸獎、李瀟又做了哪些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