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裘蘊明看著二人,長嘆一聲:“說什么求,不過就是逼我罷了!你們說得都對,爹和我都不是治國理政的材料,衛州在我們手上一日不如一日,也就跟平州結盟、有了平州幫襯,這才好了些。我不該奢求什么,也沒有那個資格,其實我早也做好了當平民百姓的準備,你們還肯給我個王爺當,已經很好了??尚l州,畢竟是我的家啊……”裘蘊明站起身,也向二人一拜,“父親已經七十多了,身子越發不好,也就這兩年了,你們要收回衛州我說不得什么,只求再等等、等爹爹去了再說、至少別叫他老人家難受,蘊明求你們了!” 承平只得繞過桌案將裘蘊明扶起:“大哥誠孝,承平豈能不應?不過名頭可以不改,衛州內政兵事、還是要慢慢移交給朝廷?!?/br> 裘蘊明無奈點頭:“能瞞住老爹就行,別的我也不求了……” 第254章 改革 既已求得燕、衛同意,承平開始著手梳理內政。首先便要名正言順。朝廷無帝多年,先帝其他兄弟也都去世,唯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李睿也夭折,五伏之內之內攀得上親戚的也只有平州李氏,承平更是曾被先帝御口斷為兄弟,由承平繼位,合情合理。不過承平并未同意,只言先皇太妃公主皆為叛賊所擒,不平叛賊、不救太妃公主,他難以面見先帝,故只受封攝政王,待平南之后再行推舉新帝。 其二便是改革地方官僚和賦稅體系。先前時中央授權各州縣長官自治其地,地方官員由各州長官任免、中央并不過問,而賦稅也有各地自定、只每年向朝廷繳納貢銀。這賦稅制度還是承平向先帝提出,當時只為平州能有更多自主之權,如今承平掌政,這良策就變成惡行,好在青代已全然歸于朝廷,燕衛也積極配合,要改也不太難。平、青、代直接劃歸中央,九品以上人事任免全由朝廷決定,稅賦財糧也由朝廷統一決策,按三五之數朝廷和地方分配,地方不得擅自征役收賦,官倉財庫也要受朝廷監督;裘、燕兩家爵位暫時保留,承平借口修渠治河,往兩地派駐治河、檢察官員接管各地財賦人口,官員任免也需想朝廷申請、得朝廷同意方可上任,如此一來,裘縣公和燕郡公也都名存實亡。 另還有新收的胡蒙、遼金、西川等地,皆設州縣、建城池,朝廷任免官員管理州內軍事行政民生,但不插手各族內部事務;各族可入朝為官為將,與漢人同等。另此三地不論胡漢十年不征役、不納稅,以鼓勵中原人口北遷、加強胡漢融合。 其三便是開渠治河。所謂開渠就是重開隋唐運河。隋唐運河春秋時期已由雛形,隋唐時在前人基礎上開鑿疏浚、貫通南北,只是其后中原大亂,各地自顧不暇、運河疏于看管,許多地方河道淤積、河岸塌陷、河堤損毀,有些河渠狹窄、已不適應如今大船同行。這些年在承平的努力下京都至膠州段已可通行,只有少數地方河道較窄、需另外加寬,剩余便是往燕州段??呻m說北方一統,其實膠州還占有很大一部分,隋唐運河橫而后折,交匯之處正在膠州境內,膠州不平、運河難通。這事急不得,只能延后暫緩。 另便是治河。本朝境內有兩條大河,一黃江一坤江,黃江在北坤江在南,每每雨季常有泛濫,尤其黃江,因其攜泥沙較多、河道較高,時常決口,衛、膠屢受其害苦不堪言,兩地屢次民變都與黃江水患有關,就連運河淤堵也與其脫不開關系。相較衛、膠二州,平州受影響較小,甚至樂得看戲,可如今衛州已入朝廷、大戰就在眼前,據王安等人掐算之后幾年可能雨水頗多,承平還想借黃江水練一支水師,平河安民刻不容緩。 平州早就設齊物局搜尋各地工事人才,不但研究火藥攻城器,也包括各類建筑、工事,河渠亦在其中。黃江為禍久矣,許多仁人志士窮畢生所學研究黃江水患,只盼有英主明君支持、平蛟斬龍換海清河晏,朝廷招賢令一發立即有多人進言,承平將他們召集一處讓他們討論商議,不久便呈上折來。 工部尚書在一旁謹慎解釋:“經工部諸臣工、各工匠商議,黃江治理有上中下三策。下策較簡單,哪里泛濫堵哪里,加高河岸、加固堤壩,毀了再建,三五年一次,反反復復,這是歷朝歷代都會用的笨辦法;中策便是勘察水文、評估黃江流向,在易泛濫之地鑿渠挖道以泄水怒;同時搭配下策,強河岸、固堤壩,如此耗費隨大、不遇大雨十年能安。開渠泄洪及堤壩圖紙都在奏折中,王爺若需要微臣可細細解釋?!?/br> 承平翻看奏折,問:“這道不忙,你同我說說上策?!?/br> 工部尚書答:“是。其實河流哪有不泛濫的,黃江本就水急流大、加上泥沙頗多,年年積累、河道淤積,就是河岸數百尺、堤壩數百丈,年復一年,總有決堤的時候。江河泛濫有如人生老病死,非可控制、實在天道如此,之所以成災,是人與河爭地之故。便如衛州和膠州,城池村落近者距黃江不足十里,稍有河汛便房倒屋塌人沒畜死。為防河汛兩岸加高堤壩,可水無形而有勢,這邊不得舒展便要沖了那邊,上頭不能疏緩便要怒激下頭,雖看著本地無害,實則別地遭殃?!?/br> 承平合上奏折:“怎么,你要百姓搬離河岸?” “微臣雖愚鈍也知故土難離,何況百姓聚于兩岸所為是河泥之富、灌溉之便,離了河道他們無處耕地謀生,他們怎能同意呢?不過既然如此,何不由咱們替河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