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宋榮聲猶豫道:“大公子向來胸懷寬廣,又仁愛溫和,想必不會在意此事……” 國公斷然道:“那怎么行!承盛為長、承平為幼,長兄為父,怎能忤逆!趙熹本是指給承盛的,若非我派遣承平去衛寧、他也不會跟趙熹有情,若趙熹能和承盛順利成婚,承盛寬仁趙熹果決二人相得益彰,承平無外援安心輔助大哥,平州豈能不盛!因我之差毀了承盛姻緣,承盛非但毫無怨言還屢屢為承平說情,承平就該感恩戴德恭順大哥才是,怎敢生出他心!我為父親、一家之主,更不能助長如此習氣,否則如何安家興業!” 承盛為國公長子,三個孩子中唯他的性情與國公最為相近,國公雖最疼愛承泰,可他最看重的始終是承盛,加上趙熹之事,國公一直對承盛心有愧疚,自然就更加維護??蓢珔s不想為何趙熹與承平情意相投與承盛卻形同陌路,沒有趙熹承平依然不甘平庸,可沒有承平趙熹未必能有如此成就,千里馬需遇伯樂方能馳騁天下。何況他二人生而相得、又都離經叛道,當真叔嫂有別也未必會尊禮守規,到時李家才真真不得安寧。 再者亂世爭雄強者為尊,未得太平而守禮教,禮崩教毀。國公自己也廢了李唐正位,卻要兒子們恪禮守規,簡直天方夜譚。 不過這些都是國公家事,參與其中怕自身難保,何況國公明顯偏愛承盛,宋榮聲自然也不會多說什么,只是道:“郡公多慮了,學生瞧三公子也恭謹守禮、是個情義之人,想來不會忤逆兄長才是。國公若當真憂心,不如叫三公子回平陽住個一年半載。三公子在京都勞心多年,十年未回家鄉未見母親,心中必然十分想念,何況如今孫少爺也在平陽,叫他回去可以闔家團圓、休息休息,等國公把京都安排妥當,再考慮安置三公子也不遲?!?/br> 國公又有些猶豫:“可這些對承平未免太過不公……” 宋榮聲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國公既然要三公子順服總要使些手段叫他知道國公的意思,不然等三公子羽翼豐滿您再出手,那怕是會重演玄武門慘劇??!” 國公思慮再三,道:“也只有如此了?!?/br> 朝會過后承平帶國公熟悉了下京都大小官員,將重要政務悉數告知:“查抄公孫氏田產分給了有功將領,另有百畝良田留了下來做咱們李氏祭田;錢財糧食分了四分,一份贈與燕兵帶回燕州,一來全他們出兵軍糧,二來謝他們相助之義;一份分給了文武官員,叫他們知道跟著咱們的好處;剩余兩份充入國庫,以待日后。還有些奇珍異寶孩兒挑了出來,打算送回平州和衛州,還要請父親過目?!?/br> 國公點點頭。承平又道:“春耕已準備妥當,前面剛修了水利,去冬又降大雪,今年該是個豐年!孩兒著各地駐兵訓練之余墾地屯田,并免去京都各地丁稅、每有幼兒新生則獎勵些錢物;統計各村縣人口,每十戶賜農具一套、五十戶賜耕驢、一百戶賜耕牛,五百戶的村落建公學、派遣教習開民智,如此鼓勵村縣滋生人丁、興農學禮?!?/br> 國公眉頭微皺,又點了點頭。承平見國公似有些不耐煩,將一本奏折拿了出來呈給國公:“還有些微拙計不知是否妥當,承平已整理成冊,父親今日也累了,待閑暇時可過目?!?/br> 國公接過奏折翻了翻,暗嘆一聲,笑道:“我兒用心了!這些年我兒遠離故土嘔心瀝血,到了如今也該稍微松快松快了!京都諸臣工都極好相處,政務也被你理得條目清晰,倒也沒什么難處,為父也應付得來。我兒與你母親分離數年,溫兒現也在平陽,不如趁此機會你和趙熹回平陽小住、歇息歇息,幫忙準備李氏遷居之事,等時機成熟咱們一家都搬來京都,闔家團圓?!?/br> 國公昨夜想了許久,要什么時候怎么同承平說,承平不肯他又要如何如何怎樣怎樣,他本想過幾日再同承平談,可看承平興致勃勃規劃京都各處,心里終究不忍,倒不如早些說出來叫他死心。 承平一愣,垂下頭去,片刻笑道:“父親安排自有深意,孩兒相信父親!為著平亂熹兒早產后一直沒能好好調理,孩兒也憂心得很,能休養一段時間好好陪他那真是再好不過!孩兒回去就收拾行李,和熹兒、淳兒盡快啟程,多謝父親體恤!” 國公嘆道:“你是個好孩子,也是個聰明孩子,為父很是為你驕傲,希望你日后也不要讓為父失望?;厝サ氖乱膊槐丶?,等你們回去后為父也想辦法安排招勝和趙?;馗?,也好叫趙熹也見見父兄?!?/br> 承平連忙叩謝:“多謝父親恩典,孩兒替熹兒謝過父親!” 國公語重心長:“為人父母只愿孩兒平安康樂,希望你能體諒為父一片苦心!” 承平低聲答:“孩兒明白,孩兒所做都是為了李家,孩兒愿聽從父親安排?!背衅胶鋈幌氲绞裁?,抬頭道,“父親,不如趁此機會將睿兒也帶回平陽!” “什么?” “睿兒畢竟身份特殊,在京都怕有別有用心之人故作文章,不如帶回平陽遠離京都好好教養,對外就稱膠州陳兵城外、京都朝夕不保、憂心大殿下安危。京都諸臣中陶希仁與先皇最為親近,他對睿兒也最為在意,可為他在平州安排職務,同時叫他負責睿兒的教養,京都諸臣應該不會有異議。陶希仁乃儒家掌舵,學識人品都是極好,大哥和二哥的孩子與溫兒睿兒年紀相差無幾,大家一起在陶希仁處學習,相互進益,關系也融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