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岳陽本耷拉著腦袋同俘虜們一起坐在地上,聞言驚訝地抬起頭,其余俘虜也都聞喜若驚。承平溫聲道:“方才你們也瞧見了,現有銀錢都分給了傷員,現在有的也只有這些糧食了,雖然不多,好歹能過十天半月,你們回去自己謀生,雖清貧些守著家人總歸團圓和樂。待我平定亂世、繁華天下,大家也就好過了?!?/br> 岳陽不禁問:“你難道不擔心我們回去京都?何況糧食分給我們,補給怎么辦?” 承平哈哈大笑:“你們就算愿意回去,公孫氏難道肯用么?何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氏叛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廊柔堡堅固、攻之五日,京都城雖堅、破城只在朝夕!就算有數萬天兵亦無濟于事,何況你們?我們此去只進不退,補給在京中,又何必在此處屯糧?” 另一俘虜問:“將軍真的肯給我們糧食?” 承平走到他身邊親自為他解綁:“承平非不諳世事之人,如今叛賊謀逆、梟雄乘勢而起,眼看紛爭不斷百姓流離,雖說好男兒報國忠君,可國裂君危,又要投報何人?大都只為一日三餐罷了。普天四海皆為同胞、盡是百姓,我為官為帥該定國安民,是我沒能做到才叫你們不得安穩,我又豈忍再看你們餓著肚子離去呢?”承平望向其他俘虜,目光誠懇篤定,“承平志在安天下,信我者我必不負!不信我者,我也定叫你看看繁華盛世!好了,繩索已解,大家各奔前程吧!愿來日田頭村舍再問豐年!” 俘虜們大為感動,他們本已過慣了軍伍生活、又見李承平英明寬和,覺得跟著他前途無量,紛紛向承平示忠;岳陽也感李承平實非凡人、平定天下非他莫屬,也愿意留下,追隨岳陽的兵自然也留了下來,承平來時三萬軍士,再出廊柔堡,竟有六萬人眾。 公孫太尉得到消息氣得面色脹紅,公孫宣儀急道:“黃安文那小子也跑了,父親,要不就如丹陽所言、抓了孕婦嬰孩逼出趙熹!” 公孫昌安慰:“劉史策大意輕敵這才丟了廊柔堡,若是我帥兵前去必不會如此!咱們還有七萬人馬,還可再行征兵,怎么也能湊十萬人,守住京都綽綽有余,二弟又何必驚惶!” 公孫宣儀不以為然:“大哥都沒上過戰場呢,怎知是何光景!當初就是翊羽軍防衛不嚴才叫趙熹逃出宮去,公主和兩個貴妃也都音信全無,如今在京中多翻搜查別說趙熹、連裘蘊明都看不見,說不定他們早就逃出京都了!” 公孫昌有些生氣:“二弟的意思是我的錯了?” 公孫宣儀道:“難道怪我嗎!前些天陶家夫人不是出殯嗎,翊羽軍可仔細查過了,趙熹不過躲在棺材里逃出去了吧?” 公孫昌強忍怒火:“父親一再強調不能得罪陶家,陶家夫人的棺材我們怎么敢查!不過隨從都看過了,全都沒有問題,陶希仁難道肯拼著老婆不要來幫趙熹么!二弟不是一直盯守陶家嗎,難道沒有發現什么!” “那你是怪父親咯!” 公孫太尉忍無可忍,怒聲厲斥:“全都給我閉嘴!外面還沒打進來、你們自己反倒吵起來了!像什么樣子!如你們這般我辛苦籌謀又有什么用,百年之后都要叫你們給敗光了!” 公孫兄弟連連認錯。公孫太尉這才道:“劉史策是朝中難得的老將,年輕時也曾沙場揚名,在各州都威名赫赫,本以為他能叫李承平折戟,沒料……不過這也給我們提了醒,吩咐下去,即日起緊閉城門,任何人都不準進出!既然打不過,就看他耗不耗得起!” 兩日后,承平大軍抵達京都、駐扎城外,叫人意外的是,舒妃和公主竟也在其中。原來那日舒妃逃出宮后直奔京都城北門,護衛們拼死搏殺才將她和公主送出城去,那時她身邊只余三十人。三十人雖少各個義膽忠肝,護著舒妃和公主躲在城郊青松林深處,每日靠捕獵禽獸采食松果為生,后遇到忠義的獵戶接濟,勉強度日。中間也遇到過翊羽軍搜捕,多虧獵戶掩護外加陳雄機變,這才沒有被發現。后來聽到承平大軍高呼衛君除jian的口號、叫人偷偷探查發現卻是承平,這才放心出來與承平匯合,并將宮中之事悉數告知。 “大君是為了陛下、為了公主和我才沒能及時逃離,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安全出宮!李大人,實在對不起!” 承平攥緊了拳,久久沒有說話。 袁敬德一直都在承平左右,安慰道:“大君本就是義氣之人,如此作為才是大君本性!將軍也不必憂心,大君非尋常人,他必然有辦法轉危為安!” 岳陽早就聽聞趙熹的大名,不過他聽到的多是些真真假假的風流故事,趙熹名聲再響武功再高在眾人口中也不過是個放浪輕浮供人意yin的雙元,如今聽舒妃如此說他才知自己對雙元誤會頗深,對趙熹也升起敬佩之意:“真如娘娘所言李大君當真是不遜男兒的英雄人物!他若真為公孫氏所擒公孫氏必要用他來轄制將軍,反而安全些呢!” 承平嘆道:“我自然知他,可我也心疼他,若我能在他身邊,至少能叫他少些辛苦……事已至此,攻城之事不能耽擱,勞煩諸位辛苦些,咱們連夜行軍、但京都再休息!” 諸人自然應允。承平本欲將舒妃和公主送回平州,舒妃卻斷然拒絕:“大君為救本宮安危不明,本宮一定要見到他才安心!何況本宮信將軍能勝!本宮要親眼看著公孫氏亡家滅族!” 承平見舒妃也是外柔內剛之人,便不再多勸,大軍奮力趕路,這才如此迅速到達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