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第126章 離開 許是吸取了上次教訓,此次懷孕皇后照顧得格外小心,皇帝也多有看顧,終于是順順利利誕下一名男嬰,母子平安。趙熹聽聞后松了口氣,倒是黛君逗著大皇子,不知心中是何想法。 品濤閣乃皇帝書房,皇帝幼年時常在此讀書,臨朝后也常在此召見心腹商議政事。今日小小品濤閣中齊聚陶太傅、陶希仁、孫明揚三位儒門巨擘、朝廷重臣,一同恭賀皇帝喜得龍子。 “先有嘉殿下、后有惠公主,如今又得嫡子,皇室繁衍、各方勢力均衡,十年無戰事,豈非太平之兆?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皇帝也喜氣洋洋:“名揚前日喜得千金,朕也要恭喜你!這十年來各地方休養生息、京都也依賴諸位繁盛起來,如今朝中文臣泰半尊儒、剩下一些也都曉義明理,唯剩軍中公孫始終不肯松手。幸而這么多年過去咱們再不像先前那般顧慮重重,皇后端莊賢淑、又產下嫡子,若公孫氏肯妥協,這太子之位封給嫡子也是合情合理?!?/br> 孫明揚連連點頭:“正是如此。到時慢慢經營、軍權想必不久就能重回陛下手中,屆時才是陛下真正大展拳腳的時候!” 陶太傅面枯頰赤,不時低聲咳嗽,聞言憂道:“怕難以如此順利。京都自然繁盛,可各地州郡也不遑多讓。江州本就富庶,又占地利,十年過去已是南方獨霸;青州休養生息,雖先前損耗頗重,如今也養回來了;燕州借北征大勝之利聯盟夷狄,愈發強盛;膠州物豐地饒,十年前就未遭戰亂、如今更是兵強馬壯,據說有雄兵百萬!至于平、衛二州更是同氣連枝韜光養晦,別家征賦他免稅、看似落人一步,可十年過去百姓苦于各州賦稅紛紛歸于平州,平州地大政明吸納流民數百萬!富己天性也,李郡公窮己而利民,所圖大矣!這幾州皆強力,陛下不可不防??!” 孫明揚笑道:“太傅所言甚是,不過依微臣之見,李尚書行事謹慎、李郡公為人慈愛,平州要行事、非得等天時地利人和不可。近年各州各自繁衍生息,各州求穩百姓求安,人人盼和而厭戰,欲動蕩天下無天時,這是其一;李尚書全家皆在京都,趙大君又是平將趙招勝愛子,宮中又有榮貴妃和嘉殿下,平州行事必會顧及,而京中還有公孫氏和青、膠諸州,他們無地利,這是其二;如今各州雖強卻大都削逼百姓,小陶大人四處游學宣揚忠君一統之儒學破有成就,京都又政興人和、名正言順,天下百姓無不盼望中歸陛下,源源入城之百姓便是證明,他們無人和,這是其三。其余各州亦如此。各地強而慎,百姓怨而盼,只要咱們韜光養晦,總有一日天下歸心!” 陶太傅道:“話雖如此,然各州蠢蠢欲動,怕已急不可耐、只等一個機會。前日燕郡公請奏燕公子歸家,聽聞是因燕世子病重。燕世子為陳氏子,燕公子與陳氏不睦,若燕世子去、燕公子即位,陳氏必被排擠。燕公子素來與平州交好,如此平州又添助力;陳氏燕州不可盛只能轉向膠州,膠州勢必有變,到時的形勢怕難預料?!?/br> 陶希仁猶豫道:“學生教導李溫許久,與李尚書和趙大君也有些交情,他們皆重情重義之人,能叫學生做他們孩子的老師,說明他們還是心向陛下的,倒也不必太過憂心;何況事分緩急,無論要對各州如何,都得先統掌朝政后再行考慮,真要從公孫家分出兵權,咱們這邊知兵的,還是李家夫君……” 陶太傅嘆道:“李溫確實守義懂禮,可他畢竟只是個孩子,做不得數,李家雖暫時依附,可他們夫君絕不會屈居人下!這些年京都許多內政都由李承平謀劃,若兵事也要交由他們,怕會成第二個公孫氏!” 陶希仁和孫明揚都贊同陶太傅所說,可李承平高才、他有善諫難道不用?儒生主文而不知武,派可信之人去又如何能從公孫家爭下兵權? 難道真要飲鴆止渴? 皇帝站起身走到窗邊,如今正是冬春之交,草木初長一派生機,叫人看著也精神一爽:“嚴冬已過,何懼陽輝?咱們初見曦光,還是顧好當下,先叫公孫氏松松手、再說其他!” 陶太傅仍是憂心,不由又咳嗽起來?;实勖ψ叩教瞪磉?,關切問道:“太傅已咳了許多日,好似又嚴重了些,朝事雖緊要可非一朝一夕能解決,太傅還是要多多休息、好生保養才是!” 陶太傅忙謝:“多謝陛下體恤,老臣無礙,近日冬春換季、偶感風寒,許多官員百姓也都如此,喝些藥、過幾日也就好了。倒是陛下為國事日夜cao勞,要保重龍體!” 皇帝笑道:“希仁入朝幫朕許多,政事就由小輩們cao心吧!聽聞希仁夫人也已有孕,太傅不久就能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 陶太傅笑:“但愿禮明樂正、我皇震宇,到時老夫就放心了!” 皇帝特派太醫為陶太傅診治,還叫陶太傅在家休養不必上朝,可太傅的病并未好轉,反倒皇帝也咳嗽了起來。李溫去陶府上課時特特看望了陶太傅,不過相比陶太傅的病,更讓李溫傷心的是燕無異的離開。 “燕伯伯一定要走嗎?什么時候回來???溫兒舍不得燕伯伯!”李溫淚眼汪汪站在趙熹身邊,望著燕無異滿滿的不舍。 裘蘊明玩笑道:“溫兒可長成了淚包了,動不動就要哭,比女孩子還嬌氣呢!男兒有淚不輕彈,天下無不散筵席,何況你燕伯伯是回故鄉展壯志,你怎么能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