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承平立即道:“平、衛二州誓擁我皇!燕、青、江、膠等州,承平亦可說,能保其中二三!其余各州見勢亦不敢違!” 孫明揚嘆:“此兵行險著,陛下可要慎思!” 承平言:“陛下親政以來招賢入朝、招各州公子入京、北征胡蒙,哪個不是兵行險著?哪個不是勢定功成!陛下于衰微處行王道,何懼險峰!” 陶太傅還要勸:“陛下……” 皇帝甚是滿意,止住陶太傅:“承平深知朕心!山仞踏路、浪濤行船,太傅、承平、明揚,朕還需你們照路穩舵??!” 陶太傅并不贊同,可見皇帝心意已決,他只得同承平、孫明揚躬身稱是。 第118章 李溫 陶太傅對新政有千般不服萬般不愿,但皇帝心意已決,他又無法與皇帝在朝堂上針鋒相對,于是索性稱病不朝,孫明揚則留在朝中,時不時提出些反對、以佐政令,不過不影響大局,這新制還是慢慢推行了下去。 這天,陶希仁欲游學天下,因一去日久,特地進宮向皇帝辭行?;实蹖⑹种凶嗾鄯旁谝贿?,問:“如今老師抱恙,希仁卻要遠行?不如再等上一段時日、待老師病好再說?” 陶希仁自幼與皇帝相識,對他從來直言,也不多想,只道:“陛下清楚,其實父親是心病,希仁就算侍他身邊也無益處,不如云游講學、宣揚忠君一統之道,反能叫他稍感安慰?!?/br> 皇帝嘆:“老師還是生我的氣??!” 陶希仁答:“父親對新政確有微詞,但父親也說,他已垂垂老矣,青壯時尚不能維護君威,如今老眼昏花不過略盡心意,陛下若皆依父親所諫未必能達成宏愿,所以陛下能有所堅持、父親心中甚是欣慰。只是……”陶希仁猶豫一下,仍道,“只是父親說,李三公子心不在朝,還請陛下小心……” 皇帝苦笑:“老師所言朕豈不知?可平州畢竟肯送女入宮,十三州中能稍稍信任的也只有他們了!自李承平拒封朕便明白,他對朕未盡全心。他為平州公子、提出稅權下放自然是有私心,可這本來就是與各州的交易、更是李承平與朕的賭局,賭的就是朕的才干!若之后京畿政通人和、萬民歸附,平州便不會反叛,等容妃誕下子嗣他們就會安心扶持;若之后京畿依然如今,那容妃的子嗣就是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關節,朕就要被棄于路野了!” “陛下!” 皇帝笑道:“希仁何必焦急,咱們的處境向來如此,咱們能與他們一賭已是好大的進步了!何況這新政是放權地方,可咱們也從中獲利,咱們缺的不正是這點機會么!李承平敢提出這事,朕為君上,難道還不敢應!朕自登基便涉險,貫聽豺狼虎豹聲,雷電霹靂照前路,萬仞浪濤送我行!” 陶希仁甚是感慰:“父親若聽陛下此言也能放心了!學生見識短淺于朝堂無助,愿行千里揚我君威!” 皇帝起身走到陶希仁身前:“朕本欲你早入朝堂,但你畢竟年輕,若能游歷四方、樹立名望,日后也好接儒門傳承。去吧,路上辛苦、小心身體,朕在京都等你載譽歸來!” 陶希仁一去便是三年,他家學深厚、自己又勤勉刻苦,游歷四方既開壇講學也與別門論道,待重回京都,他已名滿天下。他回京時正是趙熹長子滿月,聽聞他回京趙熹特命人送來請柬,陶希仁攥著請柬楞了許久,仍是赴約。 這三年新政初行,雖問題不斷,但也略有成效。承平每日忙于政事,在朝中聲望越來越重,他的長子滿月,來往賓客險將門坎踩破。好在陶希仁為貴客,被管家陳玉特地請入內院,陶希仁雖覺不妥、又不喜外堂嘈雜,更想見見趙熹,便也隨他安排。 趙家人離開后承平便將趙府與平園打通重新修整,如今的平園比先前大了一倍,陳設也更加精致。陶希仁隨陳玉走過月門穿過花廊,走進內堂,聽得歡聲笑語陣陣,繞過層層暖帳,就見男男女女一眾人圍在一起,趙熹正在中央。 三年未見,趙熹仿佛還是昨日少年,眉目如畫、容光燁燁,驕陽一般灼灼逼人,妻子和母親的身份并未讓他更改半分。陶希仁有些難過,也很欣慰,至少他還是他。 趙熹見了他,眼睛一彎,笑道:“陶大先生光臨寒舍,有失遠迎??!站那么遠做什么,快過來??!” 陶希仁這才回過神,忙走上前,向趙熹道:“恭喜趙小君喜得貴子!” 趙熹兩手空空,拍了拍身旁的承平,承平忙抱了孩子上來給陶希仁看。陶希仁瞧承平又長高不少,面容也褪去青澀、更為沉穩可靠,如今抱著孩子、面上的喜悅叫他看上去和善可親,全然不像朝上翻云覆雨的人物,心中暗暗嘆息。 一旁的懷章笑道:“堂里這么多人、還未跟陶先生說說話呢,您又急忙忙讓三公子抱了孩子給人家看!陶先生別見怪,大君他只將小公子當做新鮮玩具、見了人就想顯擺顯擺呢!” 燕無異也笑:“可不是么,我也是一來就被拉了進來,連句話都沒說孩子就塞了過來,險些讓我給摔了,真沒見過這樣做母親的!” 趙熹不服:“這可是我的孩子,你們難道不想看看么!無異你先前還說要給孩子做干爹呢,抱都抱不住,反倒還要怪我!哪有這樣的道理!” 承平忙道:“怪我怪我,我沒看好他!熹兒你別老站著,快坐下說話吧,大家也都坐下,都是自己人隨意些就好,我抱著給希仁看看、然后就讓乳娘帶去喂奶,之后還要去外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