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趙將軍猶豫道:“我覺得去京中陪讀二公子比較合適,畢竟他年紀與皇帝相當,又交游廣闊、聰慧過人,去京都正好可以跟各州公子聯絡一下,日后說不準有大用呢!” 趙夫人也諷刺道:“是啊,他不就喜歡美人么,京都美女如云,叫他去不正是狗熊進了蜂蜜罐、妥帖得不得了!” 趙熹皺皺鼻子:“二公子那個草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他若去了才是禍及平州呢!京都風起云涌,哪是尋常人應付得了的!” 趙福問:“難道、難道你肯叫三公子去?” 趙熹笑道:“我無官無職一介白身,怎么能決定誰去誰不去呢?何況男兒志在四方,他為平州公子本就該擔平州興亡,他又有壯志,比去京都對別人而言福禍難料、對他卻是難得的機遇呢,我怎會不叫他去?” “那你怎么辦?” 趙熹頗為不舍地看向父母兄弟:“雖是機遇也是危險,我自不能叫他孤身犯險……” 趙夫人的怒氣又翻了上來。趙將軍忙夾了塊豬rou放進趙夫人碗里:“行了,行了,這事咱們哪里管得了,叫上面頭疼去吧!別發愁了,快吃飯吧!” 第53章 辯學 事情與趙熹所料相差無幾。第二天郡公召了諸位近臣議事,承平和承泰也得以提前免去責罰、參與其中。承泰頭發被承平割去一綹,不倫不類耷拉在頰邊,加上他背傷未愈、行走總是微微駝背,看著可憐又可笑,郡公最后一點怒氣也叫他這滑稽模樣抹平了。 郡公嘆了口氣,叫他二人走上前來,將皇帝欲召諸公子進京讀書的事告訴他們。承泰當即反對:“我們與朝廷素無往來,怎的忽然叫我們去京都讀書?怕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不過我們不愿去他們也該知道才對,怎么還有如此要求?其他各州呢?” 郡公搖搖頭:“他們來得太過突然、我們毫無消息,其他各州也未有動向;昨夜詢問蘊明,他也倍感莫名。不過如果咱們去,衛州必然相隨?!?/br> 承泰猶疑:“爹,您的意思是?” 昨日陶太傅提出召公子進京郡公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可經過一夜思量,他也明白了其中關竅。要他送孩子入京福禍難料,可若平州不去、其他州去了,平州又過于被動。去或不去,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諸臣也是有的贊同有的反對,大家各證所論,都有些道理,叫郡公更加為難??す纯闯衅饺值?,問:“你們呢,你們覺得該去么?想去么?” 故土難離,兄弟三人從小就在平州長大、承盛承泰連平陽城都沒出過,忽然叫他們到千里之外吉兇莫測的地方待不知幾年,他們哪里愿意呢!不過事關平州,承盛自覺為長、該為父親分憂,老實道:“父母在不遠游,孩兒自然想在父母膝前盡孝,可如果父親認為前去京中于平州有益,孩兒愿往?!?/br> 趙將軍暗自惋惜,三公子雖好,大公子也是可靠之人,趙熹行事太過任性了。 承泰自然不愿去,但承盛已然表態他總不好自惜,何況他是郡公愛子、如今又有傷在身,母親怎么都不會讓他前去京都,但如果能將老大或者老三弄走……承泰眼睛剛要轉就想起在祠堂時承平的兇態,趕忙收了心,老老實實答道:“大哥貴重、三弟年幼,爹,真要去就孩兒去吧!不過孩兒還是覺得,此去收益有限,不如靜觀其變?!?/br> 承平躬身自薦:“孩兒自請前去京都!” 郡公有些意外:“你想去京都?” “陶太傅乃陶氏宗主、儒門巨擘,又任帝師,譽清望重,此等人潛行出京、直入平州,怕是京中有變。孩兒斗膽揣測,此次召諸公子入京所為不是強州豪番,而是外戚公孫氏。諸呂之亂國本動搖,漢末之變天下震驚,況現今青、江、東皆強,我平州初止戰亂、生民未得休養,再陷戰亂勝負難辨。故孩兒愚見,應先入京穩住局面、我州趁機囤糧實倉、滋生人丁,待日后或是君明臣賢天下安定,或是匡扶李氏正義天下,退可守平州祖業,進可穩江山大勢,才是上上之計?!?/br> 承平言之有理,常輝、趙將軍等人皆附和。承平繼續道:“既然要去,不如早去,雪中送炭,陛下安心,天下也能共睹我州之忠心。京中形勢不明,此去怕不知經年,大哥貴重,且已及冠,正該婚配,延綿子嗣乃大事不可遲延;二哥體弱、時有傷病,留在家中也好孝敬父母;唯孩兒無才無能、少不擔事,在平州也是空空度日,不如前去京都,還能聽陶太傅指點,想來會受益頗多?!?/br> 諸臣皆知承平乃自謙之言,承平雖到府中歷練不過一年,可前至守城殺敵、后至運糧調度,到今日一番陳詞,皆顯其才能之高,可也正因如此,他去京都才叫人安心。 眼看諸臣皆贊同,郡公沉思片刻,嘆道:“難為你了……我這邊叫人繼續打探其他各州是否奉召,承盛,你替承平打點下去京都的東西……”郡公看看承平,欲言又止。 承平道:“父親不必為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承平有幸游學心里很是珍惜,只是不能盡孝,還請您與母親多多保重。承平還有一事,想請父親答應……” 知子莫若父,郡公有些猶豫,卻還是道:“若是兒女情長,等你回來再說不遲?!?/br> 趙將軍失望無比,承平也沒料父親態度如此堅決,只好道:“孫先生乃承平老師,既來平陽,承平想前去拜見?!?/br> 郡公自然同意。此事便暫且定下,諸人又商討了赴京諸事,這才各自離開。常輝被郡公留下繼續商議他事,末了常輝道:“三公子遠赴京都,身邊也需要個合心意的人照顧,趙小君機敏多智、又有一身武藝,更難得他二人彼此傾心,同去京都可以相互照應,郡公何不成全了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