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承平示意趙熹入座,趙熹別扭了一會,不情不愿坐了下來,承平便坐他身邊,朱鶴尋了個小凳坐下,孔舒等人則到院子里找地方休息。承平問:“早聽聞衛寧大水,您這里也被淹了么?” 王才答:“被淹的是衛寧縣城西南和黃平縣,我們村倒是沒有,可也遭了大雨,地里的莊稼都泡壞了,家里的糧食也糟踐了好多。其實我們受災不重,可別的村受了災人就要往外跑!他們沒吃沒喝就要搶吃搶喝,縣里又要征兵征糧、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也加入叛軍??膳衍娨膊皇呛玫陌?!他們趕走了縣官,自己不還是向我們要錢要糧!后來平州軍打了來、衛寧又要送給李郡公,又朝我們要東西!誰當官對我們來說又有什么差別!折騰來折騰去,都是折騰我們罷了!” 承平聽得汗顏:“現在畢竟還是衛州管轄,等平州接手衛平,一定會不一樣的!李郡公寬仁愛民、住臣屬盡忠職守、轄下百姓安居樂業,不出三年,衛平一定會變為安樂之地,您請放心!” 王才嘆道:“現在的世道不好,皇帝不是皇帝、諸侯不是諸侯,皇帝把我們當諸侯的奴才、諸侯把我們當皇帝的奴才,看著爭來奪去很在乎地樣子,實際上沒人肯替我們想一想!您二位是平州的官家公子,懇請您二位跟長官們說說,我們不敢奢求什么安樂,不要逼捐搶丁、叫我們慢慢緩緩就謝天謝地了!” 承平連連應承,趙熹聽著也辛酸不已。都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這樣的天下叫百姓向誰盡忠,又如何盡忠?果然天下就該德才者居之,庸篤無能之輩掌權,害人害己!他偏過頭看承平細細與王才說話、沒有丁點高傲不耐煩的樣子,又想,我雖文武雙全強過世上許多人,可連個小小里長都說服不了,可學之處還有很多,倒是承平瞧著憨厚老實其實殺伐果斷,又能屈能伸肯禮賢下士,都說亂世出英雄,有平州為依托,他日定能成一方人物。 可惜…… 趙熹收回視線,垂下眸去。 第18章 分別? 離開村子時承平給王才留了些銀兩,趙熹沒像在白云寺時勸阻,只是扁了扁嘴,跨上馬去。之后眾人又經過二三村落,情況與王才的村子大抵相似,也都在為征捐發愁,承平安慰幾句、不再信馬由韁,快馬加鞭往衛寧縣城趕去。 衛寧城始建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千年之久,歷經幾代修繕改建。在不久前的張翼反叛中衛寧頭一個被攻陷,后來趙將軍平亂也沒費什么功夫,這讓承平以為衛寧縣城小門薄不易防守,可今天見了才知道,這里城墻厚重城防完備,連經戰亂除了城墻有些破損,其余地方竟都保存完好。不必他問趙熹便知他疑惑,向他解釋道:“我聽爹爹說過,衛寧原縣令懦弱無能、叛軍一攻來他就棄城逃跑了,后來的匪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連城防都不會,很快就被攻克了。其實衛寧縣城城墻防御工事堅固、可以抵擋數倍的敵軍!所以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承平連連嘆息。諸人走到城門處,翁城城墻上果然吊著許多人頭。這些人頭風吹日曬已然干癟,半拉腐rou扒在頭顱之上,有的眼球掉落,空洞地注視著往來生靈。分明烈日當空,趙熹卻覺得寒意刺骨,不由得將背上游云橫在身前。承平見他不安,快馬入城。 衛寧守城是先到的平州軍。自衛州要將衛黃二縣贈給平州,平州先派了五千軍伍前往二縣交接城守,等待正式交接后大軍入駐。承平雖說是微服私訪,但要過關就需通關憑證,衛寧三州交界又將有大事,承平一行人騎馬配兵,定然瞞不過去,正準備坦白身份,趙熹上前拿出一塊鐵質腰牌,腰牌樣式簡單,正面為“平”、背面有“趙”。守軍看了看,將腰牌還給趙熹:“原來是趙將軍麾下兄弟,請進!” 趙熹向承平得意地挑眉,承平無奈地搖搖頭,叫諸軍先進城。趙熹趨馬過來:“怎么了,不肯借我們趙家的名頭?你不必擔心,先前來找我的趙家人也是持這樣的腰牌,守城只會以為我們是一起的,不會多懷疑的!” 承平搖搖頭:“我在想,剛剛你只給他看了腰牌他就給我們放行、都未多問,未免太過松懈?!?/br> 趙熹不以為然:“爹爹不久前才帶兵平叛、這里的軍士自然敬服、畏懼爹爹,對趙家腰牌信賴也是常事。何況軍情不比其他,無關人等不得過問,他們不多問也是懂規矩?!?/br> “可不光咱們,剛剛有商旅進城他們也只是問了問、隨意翻了翻車廂收了城門稅就讓人進去,都未仔細核對通關文牒!” 趙熹解釋:“城門過關查這查那本就麻煩,如今世道不安流民遍地,都查那么嚴百姓連城門都進不來了,又如何謀生呢?何況現在衛寧名義上還是衛州管轄,咱們平州軍名不正言不順,不好管太嚴格吧!” 承平道:“城為人生,無人何為城?要城市繁榮人口流動必不可少,我倒不是嫌這個。只是看這些軍伍散漫懈怠,怕他們巡城也不夠謹慎,這里畢竟剛遭匪亂、難免有漏網之魚,又緊臨青州,此時衛平交接正是城防松懈之時,萬一青州有異咱們沒有及時發現,那可是大大不利!” 趙熹真沒想到青州會如何,聽承平此言才覺自己大意輕敵。趙將軍說起衛黃二縣時輕松無比,這讓趙熹覺得兩縣已是囊中之物,全然未察臥榻之側的猛虎。趙熹猶豫道:“青州剛剛吞并代州,應該沒有閑暇東顧吧?不過輕敵慢敵兵之大忌,青州志大,衛寧總有一天將成為對陜的前沿堡壘,此處守軍應謹慎備敵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