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九章:瘋狂的設計
書迷正在閱讀:這O怎么這么A呀[穿書]、被渣后我掉進了大佬的日記里[重生]、被穿書反派龍退婚后、我竟是修仙大佬、我在恐龍世界當團寵、山窩里的科技強國、重回氣運被奪后我名滿天下、首金大神是我的錦鯉女孩、庸俗愛人、逃婚一年后總裁又來追求我了
修建一條通往西域的鐵路,這個想法不得不說是非常大膽的,且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單單只是從長安到玉門關,這一條線路就超過了三千里,而從玉門關,到目前大唐能夠影響到的最遠的俱蘭城,大約又是在四千里以上。 而新修的這一段,總長超過了七千里,如果加上從長安到海州這一段,這條鐵路妥妥的超過了萬里的長度。 很多人都在勸,目前為止,沒有必要修建一條通往西域的鐵路。 雖然與西域通商給大唐帶來了很多的好處,可是相比較起一條七千里以上的鐵路,這點好處又顯的不夠看了。 與其有這個功夫和資金,還不如將這些投入到境內,盡可能的趁早輻射到更多的人口,給大唐帶來更徹底的改變。 但是李元吉卻不以為意,經濟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他更看重的,是政治意義。 這是一條可以讓中原王朝長久控制該地區的鐵路,這是一條無論在經濟,或者政治,亦或者軍事,多個方面都能為大唐提供巨大幫助的鐵路。 都知道高原鐵路難修,那是全世界的難題,但是華夏依舊還是修了。 從建國開始,華夏人就在想著修建那條鐵路了,但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太多了,沒有足夠的技術去支撐他們修完這條鐵路,所以只能暫時的放棄,等待時機,等待那個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出來。 后來的一場大戰,明明打贏了,卻因為物資跟不上,而不得不撤軍。 雖然打了勝仗,但也讓人知道了,華夏沒辦法長久作戰,沒辦法支撐更多的軍隊來這里。 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挑釁行為。 再接著,華夏歷時半個世紀,耗費了幾代人的心血,終于克服了這些世界性難題,修成了這條高原鐵路。 于是,當邊境烽火再次燃起的時候,雖然沒有真的開打,但是這一次,退的就不是我們了,而是對手。 所以,鐵路的意義就在這里,并不能單純的以經濟角度去考慮問題,特別是站在國家層面上。 所以,當橋梁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的時候,李元吉再一次的出手了。 這一次,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 好吧,其實那是一種難以令人置信的思路。 吊橋。 以大唐現在的技術水平,在水面中施工,難度太大,且打下去的橋墩質量也未必有保證,所以只能以加大橋墩的密度,加深橋墩的深度來保證橋梁的安全性。 但如此一來,阻水面積就會加大,橋梁自身的質量到底如何,這個就很難得到保證了。 遇到河面寬一些的,那是沒辦法了,但是那種幾十米寬的河面,卻也要平均每隔四五米就打一根橋墩,這個做法在李元吉看來還是比較奢侈的。 于是,就有了現在擺在眾人面前的這座模型。 這座模型長五米,寬半米,可以看到下方有河流通過,實物對比的話,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咸陽東邊的那個大橋選址所在的位置。 整個大橋一共有四根比較大的橋墩,模樣比較奇怪的橋墩,中間的那一部分,則跟正常橋墩沒什么區別。 河流從這里被分為兩段,中間大約有一百米左右的小島,河的兩岸,分別是標注了高五十米的舉行柱子,這一座柱子,最窄的地方也有兩米半的長度,而這還是在最頂端那里。 一根手指粗的繩子從橋墩的上方穿過,一邊拉著橋的這一端,一邊拉著另一端,尾部深入地面位置。 好吧,這座橋其實就是后世到處都能看到的吊橋,李元吉不是什么工程師,也沒修過橋,但他看過,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東西。 然后就有了現在的這座吊橋,其實吊橋技術難度更高,相關技術儲備不達標的話,還是不要玩吊橋最好。 李元吉也知道這一點,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唐連在水面上連續打橋墩的技術都達不到,所以除了吊橋以外,似乎也沒什么更好的選擇了。 一個黃河大橋,建了四年的時間才勉強可以通車,而這中間的過程有多艱辛,這已經不需要再去多說了,即便如此,火車在經過此處的時候,也只能減速,甚至是限制車身的重量。 貨車每次只允許通過三節,客車每次只允許通過四節,火車頭與煤水車廂單獨通過,其他的由橋梁站的輕型機車去拖拽。 這個結果其實還算不錯的,后世清末民初的時候,黃河大橋的通過率更加氣人。 每次只能通過一節車廂,且通過速度不得超過五公里,往往一列火車想要通過這里,就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運氣不好的話,半天也很難過去。 火車排隊等待通行,這已經成為了常態。 雖然現在也不能整車一次性通過,但架不住李元吉的信心,不能一次通過,那就多造一些擺渡機車,場站內將火車拆分,一列接著一列的走,所以現在通過黃河大橋,只需要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就足夠了,這個指的是從拆分,到組裝可以自行離開的時間。 好吧,說回吊橋。 李元吉的這個模型拿出來的那一刻,就引起了眾多設計人員的圍觀。 不大一會兒的功夫,便提出了諸多的問題。 比如說鋼繩無法提供這么大的拉力,單單只是撐起這座橋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如果在通過火車的話,他們實在是很擔憂這座橋的安全狀況。 橋塌了倒是小事,萬一人也跟著下去了,那可就抓瞎了,下面是水,人又在火車里,一但橋塌了,跑都跑不掉,在隨著火車沉入水底,怕是連尸體都難打撈上來。 “行不行,試試不就知道了!”對此,李元吉倒是嗤之以鼻。 “陛下,這可怎么試呀?萬一橋塌了……” “就是,三十多米的距離,其實也不算長,大不了增加橋體的直徑就可以了?!?/br> 李元吉有些無語,這些人的算術簡直都白學了。 物理課雖然還沒有成為常規科目,但是也有相應的物理知識出現在了課本里。 “就以這座模型為主,一比一的建造,然后測試其最大的通過重量,測試出結果之后,將標準等比例放大不就好了?”李元吉有些無語道。 難嗎?不難,難的是思路。 這么做實驗準確嗎?未必,但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 看似小,但所用的標準也小,只要有了結果,那一切不就好說了嗎? 一根筷子跟兩根筷子,所能承受的壓力是不一樣的,這么簡單的道理。 …… 沒辦法,皇帝下了命令,設計師們只好在工部的院子內做了這么一個測試。 橋體長五米,最高的地方兩米左右,其實整個橋面距離地面也就半米的高度,測試嘛,地面距離沒必要那么精確。 測試橋的建造速度很快,因為小,在地上挖了個兩米深的基坑,然后開始做橋墩。 大約不到十天的時間,這座橋便完工了。 至于測試,這個就更簡單了,用最沉重的鋼鐵,將其放在上面,下面安裝一個小滑輪,用拖拉機在一端拉著行進,然后觀看橋面的變化。 不斷的測試,半個月后終于有了結果,不過卻是個令人尷尬不已的結果。 橋沒有塌,固定的鎖繩也沒有斷裂,但這只是半個月的測試結果,且測試環境跟真正使用環境也有不同,所以這個結果只能對橋體的承重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他的方面,參考意義并不大。 但即便如此,經過一系列的測試與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在不考慮橋體老化的前提下,這種橋是可以支撐火車正常通過的。 于是,測試開始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等比例放大,不過同樣是在陸地上,但是位置卻換在了試驗場。 這一次,橋梁的規模足夠一臺火車頭加煤水車廂通過,而且還是雙車道的。 一個月后,第二座測試橋完工,開始進入了實際測試階段。 這一次總算是讓人看出了點問題,火車頭剛剛上去的時候,能夠看到橋梁出現了晃動。 橋還能晃?確定不是橋快塌了? 然而火車順利的經過了,橋并沒有塌,一番檢測也沒發現什么問題,然后繼續測試。 到了后面開始讓火車加速或者減速測試,結果是,火車的速度越快,橋梁晃動的幅度就越大,速度越慢,反之晃動的幅度就越小。 但是等比例放大以后的橋梁,依舊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 于是,工部決定暫時擱淺渭水大橋的建設計劃,讓工程兵先去修別的陸地橋,這座橋他們需要長時間的測試才能確定是否可行。 對此,李元吉倒是沒有其他的表示。 橋梁這種問題,能夠謹慎一些還是沒錯的,況且就算大橋修好了又能如何? 又不能讓全程立即通車,早一天跟晚一天有什么區別嗎? 況且咸陽距離長安又不遠,就算這座橋沒有修好,火車到了咸陽以后,在通過卡車運往長安不也一樣嗎?雖然費事點,但總比冒著危險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