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五章:哪來的自信?
書迷正在閱讀:這O怎么這么A呀[穿書]、被渣后我掉進了大佬的日記里[重生]、被穿書反派龍退婚后、我竟是修仙大佬、我在恐龍世界當團寵、山窩里的科技強國、重回氣運被奪后我名滿天下、首金大神是我的錦鯉女孩、庸俗愛人、逃婚一年后總裁又來追求我了
李淵已經當了九年的太上皇了,與他當皇帝的時間一樣長,看起來倒是挺唏噓的。 一代英雄人物,最終卻落得如此結果,很多時候,不得不相信命運這兩個字。 不管怎樣,隨著李淵的死去,隨著兵馬俑的下葬,屬于李淵的時代,已經徹底的畫上了句號。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了李淵這個太上皇,再也沒有了那個深夜居于宮中苦思冥想的老人的身影了。 朝廷早就恢復了正常的運轉,三日的停頓,只是讓他們的工作量積累了一些,好在時間不久,影響不大,加班幾天也就能解決掉。 市面上也同樣在逐漸的復蘇著,國喪在第三十七天的時候基本就結束了限制,但即便只有這三十六天的限制時間,朝廷依舊抓到了一些不省心的人,按律狠狠的處罰了一番,于是,整個天下似乎都太平了。 但是,內部的確是太平了,可外部有出現了問題。 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還是在于國喪這一件事情。 古制,國喪期間,不宜動兵。 所以,當李淵駕崩的消息傳到濟州的時候,身處于那里,剛剛對高句麗發起攻擊的王玄策犯了難。 “此時雙方軍隊剛剛交手,且在大軍兵進百濟的時候,就出現了高句麗的身影,若不是我軍實力強勝,硬拼著殺出一條血路,那一戰我軍遭受的損失,將會是不可估量的……”程知節匯報著關于前線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在于雙方剛剛交戰,國喪的消息傳來,這個時候,他們是繼續打呢?還是停下來? 可不論怎么選擇,對于王玄策來說,都不是個很好的決定,繼續打,固然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也可以讓他們的損失降到最低,可這違背了國喪的原則,違背了一個身為大唐官員應當遵守的規范。 不打?一但讓高句麗得知了國喪的消息,他們就會瘋狂的涌來。 百濟雖然被平定了,但內部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穩定。 才不過一年的時間,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可以在一年之內去做到如同內地一樣的治理。 濟州是孤立無援,加上島上軍隊數量就是人口的一半,還來了數十萬的大唐移民,他們就算是有賊心,也沒那個賊膽,更沒有那個暴動的實力。 但是百濟不同,那里沒有太多的移民,加上高句麗的暗中慫恿,所以百濟的局勢一直不是太穩。 這個問題,同樣讓李元吉有些頭疼。 禮制是不能打,現實情況卻是不能停,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個開戰的時機不對。 “若是停下來,會怎樣?”李元吉緊皺著眉頭問道,他也不想去破壞這個禮制,一些該保留的東西,李元吉還是想讓其保留下來的。 但他也不會單純的為了禮制,就去讓將士們平白無故的犧牲。 “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停下來的話,有可能會令百濟不穩。高句麗在那里經營的時間太久了,用根深蒂固來形容也毫不為過,百濟國內,到處都是高句麗的人,明著的,暗著的,層出不窮。 對付這些人,單純的依靠理性,依靠仁政是行不通的,唯有以絕對的武力,迅速的摧垮他們,打掉他們最后的精神支撐,讓他們成為一盤散沙,失去阻止,失去目標,失去動力?!背讨澱f著。 李元吉微微瞄了眼程知節,嚇的那貨連忙縮了下脖子,暗道壞事。 看到這一幕,李元吉倒是心中忽然的笑了起來。 果然如此,這貨根本就不是愚鈍,一點也不笨,反而聰明的很。 歷史上程知節只單獨領兵過一次,而那一次卻將整個戰事搞的烏七八糟的,證明了他并不適合作為一個統帥。 但是現在看來,那明明就是故意的嘛,如果沒有那個能力,現在他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如果真沒有那個能力,他會活到武則天那時候?成為為數不多的,可以善始善終的老臣? 一個總會該在作死的時候,去作死一次的人,又怎么會是笨蛋呢? “既然要打,那就大打!”李元吉微微一笑,直接開口道。 停戰的損失,是大唐無法接受的,既然如此,又為什么要去停戰? 因為禮制?禮制只是針對正常時候的,但現在并不是正常時候,按照禮制的話,會死更多的將士,一邊是禮制,一邊是將士們的性命,怎么選?根本不用考慮。 禮制并不是束縛人的根本,禮制也是可以適當改變的,凡事一成不變的遵循禮制,最終只能是回到過去。 但改變禮制,也不是一句話就可以的,不然的話,這些禮制又有什么作用? 禮不可廢,廢的不是禮,而是對思想,對人性的解放,就像后世那樣。 后世不好嗎?很好,但也不好。 好的是生活好了,有錢了,不好的是,很多禮制都廢掉了。 起初的時候,是覺得麻煩,時間不夠,所以就簡化一下,然后在簡化,接著簡化,到了最后也就沒了。 當一個失去禮制的社會出現的時候,難道僅僅憑借著人性的自知去自控嗎?這現實嗎? 出門見個老太太,身家沒個千萬就不敢扶一下,沒個精神病都不好意思撞人,這樣就真的好嗎? “你們兵部準備一下,制定個詳細的計劃出來,朕要在一年之內,徹底的摸除掉高句麗這個國家!”李元吉繼續說著。 國喪不可出兵,這不是問題,他可以解決。 但是高句麗問題,是必須要盡快解決的。 沒有開戰還好一點,一但開了戰,就沒那么多的時間去給他們打拉鋸戰了。 不然的話,歷史將會重演。 “計劃早就有了,是根據陛下提出的思路制定的。其中以海上進攻為主,大量的軍隊通過濟州,百濟這一條線,由南部開始向北推進,而陸地方面,則集中兩個軍左右的兵力,以壓制為主,緩步推進,吸引高句麗的兵力,分散他們的部署,根據實際情況,如有必要,可以在沿海一帶開辟第三戰場,以加速戰爭的進程。 為此,兵部曾經推演了不下百次,這一方案成功的概率在九成九以上?!背讨澲苯诱f道,這個計劃早就有了,在王玄策進攻濟州的時候就有了。 而且李元吉也早就提出過這一點,所以兵部也沒敢大意,閑著的時候,便安排人進行了計劃的制定,甚至還去了一趟濟州,去了一趟百濟,征詢了王玄策的意見。 “九成九?”李元吉皺了皺眉,他不知道程知節的自信來自于哪里? 但歷史上所有的戰斗,從沒有說過開戰前就有這么高勝率的,棋盤推演,不代表著真實的存在,即便推演結果為必勝,也還有翻車的概率呢。 而戰爭這種事情,敵我實力懸殊是一方面,但歸根揭底,無論雙方實力對比如何,開戰之前,勝算其實就是五五開的。 “如果是在以前,必然沒有如此高的勝率,但是現在已經大為不同了?!背讨澴龀鲋忉專骸扒俺鍩廴鞲呔潲?,敗在了高句麗那復雜的地形,敗在了久攻不下,敗在了糧草補給不暢之下。 但是現在,這些問題在大唐面前,根本就行不成問題。 首先,那復雜的地形,更多的是對古兵制有較大的影響,而現在我軍所使用的,多為步槍,單就這一點,便可以彌補這些差距。 其次,我軍采取兩面夾攻,甚至可以開辟第三戰場,第四戰場,讓整個高句麗全面開花,一個高句麗才多大?他又有多少精力去同時顧忌兩個,三個,四個戰場? 最后,主攻方向為南部,濟州島這兩年已經存儲了不少的糧食,海上也在不斷的往那里運輸著糧食軍械,就以目前的存儲情況來看,支撐二十萬大軍打上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大唐的海上運輸能力,是在不斷提高的,每個月,就有三艘運輸艦下水交付使用,而三艘運輸艦,一次便可運送五千石的糧食,所以,我軍的補給是沒有問題的。 就算在陸地上出現了問題,那么退守海岸一線,補給就可以迅速的跟上來,而真正可能會出現問題的地方,是陸地,但是那里,我們只安排了兩個軍進行佯攻。 而這次王玄策同時也傳回來了最新的戰況,高句麗軍隊的戰斗意志的確不是百濟軍隊可以相比的,用一觸即潰來形容或許有些貶低他們了。 但在實際的戰斗中,我軍是完全可以碾壓他們的,消息傳回之時,大小戰斗差不多進行了百場左右,據不完全統計,我軍共殲滅敵軍上萬人,而自身損失不過數十人。 在換一種思路,即便我們不推進,就在這里等著高句麗人過來進攻,在這樣的傷亡對比之下,他們又能打多久? 高層可以堅持,可以硬抗,但是基層將士們呢?在這種敵我懸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堅持多久?一但心理防線開始崩潰,高句麗也就距離完蛋不遠了?!?/br> 李元吉算是明白了這個計劃的核心,接著說道:“所以,這個計劃就是不斷的給對方施加壓力,讓他們內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