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二章:辭呈
書迷正在閱讀:這O怎么這么A呀[穿書]、被渣后我掉進了大佬的日記里[重生]、被穿書反派龍退婚后、我竟是修仙大佬、我在恐龍世界當團寵、山窩里的科技強國、重回氣運被奪后我名滿天下、首金大神是我的錦鯉女孩、庸俗愛人、逃婚一年后總裁又來追求我了
換屆這個事在后世是個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這卻是個很不正常的舉動。 雖說古代的體制跟現代體制沒什么區別,因為兩者都是鐵飯碗,只要進入了體制,這輩子都是體制內的人,就算不擔任要職,只要級別在,就一直享受這個待遇。 但是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說關于職位的調動。 一個人長時間的待在同一個位置,這對于統治者,對于百姓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固然,那些憂國憂民的好官是有不少,可官聲若是好,到了哪里都是好,李元吉并不會因為換屆這事就讓他們做了冷板凳,相反,這些人爬的位置越高,對江山,對百姓的好處就越大。 歲月是把殺豬刀,他能將人的面孔變的皺紋不斷,同樣也能將一個人的內心給變的亂七八糟。 換屆,說的更直白一些,就是給所有官員提供一個動力,一個前進的動力。 不管最終是否可以成功,起碼他們有機會走上去。 同時也給那些當權者的頭頂上放了一把刀,你不努力,就會有別人來替代你,而坐在這個位置上,最長也不過是五年,若是官聲不好,甚至五年都做不到。 最近一些時日,李元吉也同樣在為換屆的事情cao勞著。 不是不放心,而是這是大唐,甚至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換屆,所涉及的官員調動等問題,是全方位的,搞不好的話,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大唐的正常秩序。 而后世有后世的方法,即不同級別,不同時間進行換屆,盡可能的將時間給錯開,避免發生類似的情況。 李元吉也是這么想的,同時也是這么做的。 換屆應當是自上往下的換,而李元吉自己制定的計劃則是,明年正旦過后,先從朝廷開始,四月份更換各州都督、刺史等官員,八月份更換各縣縣令等。 就是講整個換屆換為三個部分,朝廷,都督級別,縣令級別,三個部分中間間隔四個月,用一年的時間去完成整個換屆,而這樣做的話,則可以盡可能的縮短換屆所帶來的影響時間。 當然,這只是流程上的規定,事實上換屆的話,現在開始其實就已經有些晚了。 所以李元吉一直在催促,催促監事臺那邊拿出更準確的方案。 至于這事為什么是監事臺來辦,而不是吏部? 很簡單,監事臺對下面的情況最為了解,資料也最為全面,李元吉只是提出了一個要求,監事臺則根據這個要求,將符合所有條件的人選以及資料單獨羅列出來,之后在交給吏部去選任。 而監事臺目前的人手已經有三千余人,規模甚是龐大,而且大多數都是低級別的官員,在資料方面,自然會公平公正的處理。 “什么?弘慎提出了辭呈?”正考慮著換屆的事情具體該怎么cao作才最妥當的李元吉,忽然間接到了張公瑾的辭呈,心中不由一驚。 “是的,剛才弘慎找到了臣,遞交了這份辭呈?!笔挰r手拿著張公瑾的辭呈,宋忠則很有眼色的上前接過,然后在李元吉面前攤開。 規矩就是規矩,除了吏部尚書以外,所有官員,要想遞交辭呈,都必須要經過吏部。 吏部會先進性審核,若是同意,則遞交皇帝審批。 區別還是跟官員身份等級一樣,正五品以下的官員,遞交辭呈之后回去等著就行,皇帝批不批,后續吏部會去通知。 而正五品以上的官員則不一樣,若是吏部同意了,則需要本人跟著尚書一同前去面見皇帝做出詳細的說明。 但這個面見也不是說見就見的,會先由吏部尚書遞交辭呈,若是皇帝不同意,則直接打回,這個面也就不用見了。 而這也并不是古板的規矩,面對于皇上特別看重的大臣,不管是否同意,都會見一面了解大臣心中的想法。 “詔!”李元吉直接吩咐道,甚至連辭呈都還沒來得及去看。 張公瑾這個人怎么說呢?李世民的忠臣,但卻與李勣關系不錯,而他進入秦王府,也是由李勣推薦的。 李元吉取代李世民之后,也同樣是由李勣進行的勸說,張公瑾這才沒有進行過激的反應。 事實上也沒多少人進行過激反應,一是打不過,二是李元吉已死,就算是起兵,最終的結果也依舊是失敗,甚至還會連累家人。 加上李世民在后期做出的一系列昏招,讓不少大臣都有些心寒,同理,在李元吉勢如破竹的攻入長安,殺掉李世民之后,他們才會如此順利的投降,雖然并不是人人都是真心的,包括現在也是。 但對于這些,李元吉卻并不在意,兵權在手,只要這些大臣不傻,都不會做出什么過激的舉動來。 況且他們也無人可投,李淵的態度也斷絕了他們起事的可能性。 具體的情況呢,就跟后世的老大根本不用去擔心一個省的老大造反一樣,因為沒兵權,說句不好聽的,那些安排在身邊的保衛就能平了這場叛亂,就算沒有保衛,派出所也能解決,恩,前提是能用得著他們的話…… “臣參見陛下……”張公瑾很快便來到了大殿,朝著李元吉稽首作禮。 李元吉微微皺著眉頭,比起上一次的相見,張公瑾的體型消瘦了不少,而且身上也有種怪怪的感覺,而且臉色也并不怎么好。 “卿為何要遞交這份辭呈?可是覺得朕愧對于卿?”李元吉當即問道。 “能在陛下治下為官,此乃臣此生最大的幸事,只是臣覺得身體欠恙,故想辭官回鄉靜養?!崩钤脑拸埞呀浢靼琢?,他壓根就沒看自己的辭呈,而這幅態度不論是裝出來的,還是真心實意的,至少表面上自己是挑不出任何毛病的。 同樣的,這也證明了他們的猜測,皇帝的心機越來越深了,這是件好事,但也是一件壞事,誰也無法去評判這件事情的對與錯。 辭官是肯定要辭官的,具體的原因張公瑾自己心里最清楚,但他還是想再為其他老兄弟們做最后一件事,通過這件事情,讓他們去做下最后的決定。 身體欠恙? 李元吉忽然明白了自己之前覺得張公瑾身體上那種怪怪的感覺是什么東西了。 “詔御醫!”李元吉直接吩咐道。 這次可不是裝的,張公瑾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擔任代州都督的時候就將代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到了襄州也更是讓襄州的狀況好了一大截,而且在工業化方面,也更是大唐發現的最好的州府之一,加上那邊河流密集,張公瑾還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套襄州的發展策略,連馬周都要經常去翻看那份策略,借鑒其的發展經驗。 而這次的換屆,李元吉已經決定了要將張公瑾調回長安的。 而這次的回朝述職,其實就是溝通一下的,同時對襄州的事情做好安排,在換屆之前,盡可能的要讓下一任可以完勝都督這個職位,確保在張公瑾離開之后,襄州的事情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至于另外一人,李元吉則是在段綸與鎮州都督獨孤彥云二人之間猶豫不決。 歷史上時任幽州都督的獨孤彥云死于與突厥的對峙之中,但因為李元吉率兵滅了突厥,所以歷史上的對峙也就不存在了,獨孤彥云也因此活了下來。 而在后來,在馬周回朝后的第二年,將獨孤彥云調任鎮州都督。 可以說,在李元吉的計劃中,這三個人是未來五年的重要人物之一,而現在內閣成員中會有一些人退出,但這個人數不多,兩三個人即可,而在下一次,或者下下一次的換屆中,這批人才會完全退下去。 而那個時候,經過了十年十五年的培養,新生代的力量也就勉強可以接上來了,斷層的問題自然也就不用擔心了。 但是現在,意外情況卻出現了,而這也意味著,他的計劃將會徹底的被打亂,由不得他不緊張。 側殿就有兩名當值的御醫正在靜候著,聽到李元吉的召喚之后,便立即沖了過來,得到了允許,兩人便找了張椅子讓張公瑾坐下,仔仔細細的為期號脈診斷,望聞問三個步驟進行的很詳細,很徹底。 要知道,張公瑾現如今才剛剛四十三歲,年輕的不像樣。 當然,歷史上張公瑾早在三十九歲的時候便英年早逝了,這一點李元吉卻并不知道,歷史可以改變,難道人的壽命也能改變嗎? 答案是,是的,可以改變,但只能改變其中的一部分。 診斷并不難,兩個御醫又低聲的商議了下各自的看法,很快便給出了統一的答案。 “陛下,張都督癥狀與翼國公有些相似,而五臟六腑也很虛弱,當是久積成癆!” “與翼國公比較相似?五臟六腑很虛弱?”李元吉眉頭緊皺,低聲的嘟囔著,腦中卻在快速的換算著,將御醫的話換算成后世的用詞。 秦瓊是因為打仗的時候受傷過多,也就是失血過多,沒有得到充分的休養就繼續上戰場,然后一直重復著,所以落下了病根,當不再打仗的時候,年紀大了些以后,這病也就出來了。 張公瑾同樣是戰將出身,受傷這事也同樣是家常便飯,也就是說,失血過多之后,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沒有等體內丟掉的血液補充上來就上了戰場,而戰后又奔走各地,cao勞軍政兩務,所以久積成癆。 五臟六腑的虛弱,也就是說各個器官的性能已經大不如前,這可不是個好征兆。 “能治嗎?”李元吉看向御醫。 而兩個御醫卻搖了搖頭,表示道:“這種病只能靜養,通過藥物和食補的方式緩慢補充?!?/br> 這種方法也是秦瓊正在用的方法,只是效果卻并不是很明顯,當然,具體的情況因人而異,有的人這種方法不行,有的人就可以。 失血過多怎么辦?當然是輸血??? ‘啪~~~’李元吉猛的拍了下自己的腦袋,懊惱道:“朕怎么沒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