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可笑的一段故事
書迷正在閱讀:唐朝最佳閑王、這O怎么這么A呀[穿書]、被渣后我掉進了大佬的日記里[重生]、被穿書反派龍退婚后、我竟是修仙大佬、我在恐龍世界當團寵、山窩里的科技強國、重回氣運被奪后我名滿天下、首金大神是我的錦鯉女孩、庸俗愛人
“既然如此,那這寶盒又是如何流落到娘親的手中?” 沉吟少許,葉宇又拋出了心中的疑團,因為他很想知道這個完整的故事究竟是什么。 果然葉宇的猜測沒有錯,柴婉月輕輕呷了一口香茗,然后嘆了口氣道:“此事當從一個女子說起,我兒可知李煜之妃周佳敏?” “娘親說的可是南唐后主李煜,身邊有兩位美貌妃子,史稱大小周后的小周后?” “正是!” “寶盒與這個女子有關?” 葉宇聞聽此言錯愕一愣,對于熟知歷史的他而言,這一段歷史他葉宇倒是略有涉獵。 李煜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個昏君,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既是一個偉大的詞人,也是一個極具艷福的風流皇帝。 周娥皇與周嘉敏這對姐妹花,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周后,美貌絕倫冠絕群芳,就是宋朝的太祖太宗兩位皇帝也是垂涎三尺。 南唐被滅,李煜被俘后,在開封被封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那時候的周娥皇已經病逝,史書上隱晦記載太宗趙光義就曾多次對小周后周佳敏不軌之舉。 古代畫家還繪有《熙陵幸小周后圖》,明人沈德符《野獲編》中:“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后圖》,太宗戴幞頭,面黔色而體肥,周后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額不勝之狀”。 不久李煜被毒死后,小周后周佳敏也跟著去世。 這是葉宇之前所熟知的史料,但是今日聽了柴婉月的講述后,似乎覺得這其中還有另一段故事的延續! 見葉宇雙眉緊蹙疑惑不解的樣子,柴婉月也就沒有再遲疑,而是幽幽道:“這玄鐵寶盒能夠重見天日,小周后可謂是功不可沒……” 又是一段葉宇所不知曉的秘聞,從柴婉月的口中娓娓道來…… 當趙匡胤取代柴氏改國號為宋后,作為三弟鄭恩心中甚有埋怨,其脾性倒是與三國中張飛有些相似。 而且趙匡胤每每面對鄭恩的質問,也都是有著極為光鮮的說辭:那就是等他平定其余九國之后,他再將這大好江山歸還于自己的侄兒。 畢竟都是兄弟,而且天下紛亂也的確需要一個有為之主,再加上那份盛放詔書的寶盒已然遺失,鄭恩初期也就默認了趙匡胤的做法。 兄弟二人并肩作戰,平定中原諸國,但是趙匡胤對于玄鐵寶盒仍舊是一籌莫展。 因為這寶盒是水火不侵刀斧不開,就是想要毀了寶盒也是斷然不可能,所以在遷都東京汴梁后,就一直秘密藏在大內皇宮之中。 這期間趙匡胤試圖得到柴氏與鄭氏兩枚鑰匙,以便于打開玄鐵寶盒將其毀之,但是柴氏子孫是前朝皇族地位敏感,所以趙匡胤就先找到了鄭恩鄭子明。 作為結義兄弟,趙匡胤在做了皇帝之后自然不會虧待兄弟,加封鄭恩為三山王,但是直爽性子的鄭恩卻對此并不領情。 因為他仍舊覺得,這江山應該歸還給柴氏! 而趙匡胤顯然不拿這位兄弟當回事,坐上了龍椅豈能退上的道理,再說了如今天下以他趙匡胤為主,就連柴氏子孫都自甘為臣子,你這老三就瞎cao心什么! 對于這個三弟,趙匡胤早已經是積怨已久,又加上急于得到鄭恩手中的鑰匙,所以就將鄭恩召進宮中,然后在醉酒之中將鄭恩斬了。 這種行為,就如同曹cao夢游錯殺人相同! 枉殺功臣不是趙匡胤的作風,因而有了歷史上‘杯酒釋兵權’的美談。所以他只有借著醉酒失誤為掩飾,斬了這位結義兄弟鄭恩鄭子明。 從此鄭氏一脈漸漸凋亡,最后徹底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而關于那一枚鑰匙,趙匡胤還沒有來得及索取,他的末日就突然來臨了…… 古人從不亂發誓言,因為古人都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對于發下的誓言也不會輕易違背。 而趙匡胤在滅了南唐之后,不久違背誓言的報應終于初步應驗了,因為他終究沒有壽終正寢,而且真落得個不得善終。 燭光斧影,這個千古之謎究竟真相是什么,沒有人能夠作出正確的回應,但是初步應驗了那不得善終的誓言。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其弟趙光義登基稱帝,后世稱之為宋太宗! 自古亡國之君,都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李煜這位偉大的詞人被趙光義下令毒死了,而小周后周佳敏自然是對趙光義恨之入骨。 趙光義貪戀小周后的美色,經常將其留在宮中侍寢。 一次醉酒后,小周后從趙光義的口中無意聽到了玄鐵寶盒的秘密。 不過醉酒的趙光義沒說這寶盒具體秘密,只是在嘴醺夢囈中,說了寶箱關乎著趙氏子孫以及大宋的存亡。 對于小周后而言,國仇家恨已然是融為一體,自然是希望趙氏子孫以及大宋滅亡,所以她從原來的百般抵觸,到了后來溫柔迎合取悅于趙光義。 違心的迎合與取悅,其真實目的是不言而喻,最后小周后在珍寶閣盜取玄鐵寶箱。 逃出皇宮的小周后不久就被趙光義察覺,于是火速派兵緊急追趕。一路向北追至黃河岸邊,望著身后的滾滾黃河,小周后心如死灰的抱著寶箱跳了下去。 趙光義多次下旨沿途搜索,卻終究是沒有結果,香消玉損尚在其次,玄鐵寶箱從此沉入了黃河。 無獨有偶,幾百年后,明代通俗小說家馮夢龍,纂輯白話小說集《警世通言》中就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名篇。 這或許是一種巧合,但又或是馮夢龍是受了這段秘聞傳說的啟發。 故事聽到了這里,葉宇心中的疑團已經徹底揭開,終于明白了為什么鄭氏一脈會有寶箱鑰匙,又為何后來會隱姓埋名這么多年。 這寶箱在這一百多年了的幾經周折,最后還是回到了柴氏一脈的手中,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皆有定數。 而柴氏能夠這些年茍延殘喘的延續著,除了趙氏皇族顧忌輿論的壓力,以及天下大定人心歸附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沉入黃河的寶箱永遠不能打開的緣故。 而當年趙匡胤的誓言,趙氏子孫遭受淪亡之苦,這似乎也印證了整個宋朝的命運…… 東臺閣樓上的敘談,讓葉宇明白了一個事實: 一段歷史,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看到或是看不到的故事,而從史冊上我們又能夠看到多少呢? 自認為所掌握的史料,是后來朝廷史官編撰,有意抹去那一段記憶,還是當權者cao控史官編纂者違心的篇章? 這些都無從得知,正史也罷、野史也好,無非都是人寫的,想要客觀以及無私的記錄一個片段,除非是一代圣賢才能做到。 但中華上下五千年,圣賢之人不過孔子一人而已……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