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趙氏太祖耍心機
書迷正在閱讀:唐朝最佳閑王、這O怎么這么A呀[穿書]、被渣后我掉進了大佬的日記里[重生]、被穿書反派龍退婚后、我竟是修仙大佬、我在恐龍世界當團寵、山窩里的科技強國、重回氣運被奪后我名滿天下、首金大神是我的錦鯉女孩、庸俗愛人
趙匡胤的表忠之言,自然是可想而知,無非就是要誓死保衛后周江山,絕對不生叛逆之心。 并且發下重誓,若是將來有了違心之舉,定會不得善終,子孫后人也終受淪亡之苦。 但是柴榮仍舊覺得不放心,因為他的心里仍舊有個疙瘩。 柴榮雖是后周的皇帝,但是這個皇位乃是義父郭威所傳,郭威有一女婿名為張永德,跟隨柴榮南征北戰履歷戰功,征北漢、南唐,擢殿前都點檢。 然而回軍途中,周世宗柴榮發現一個韋編袋子,里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字,于是心懷疑慮,下詔免去張永德的點檢一職,轉委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 可以說柴榮在位不多的這幾年,除了功績值得標榜之外,前半生所提防地是這位妹夫張永德。 柴榮將大部分的權利交由了二弟趙匡胤,不過在他彌留之際,才慢慢有些回過味來,二弟趙匡胤如今就是身居殿前都點檢之職。 有的人越老越糊涂,但有的人越是彌留之際,就越是將世態人情看得很清楚。 顯然柴榮是屬于后者,躺在病榻上上的柴榮越來越覺得,當年他所看到的三尺木板,是有心之人故意借機嫁禍,至于這有心之人是誰,那就一切不言而喻了。 由于多重的顧慮,所以對于趙匡胤的誓言柴榮并不看重,因為自古違背誓言者大有人在。 唐國公李淵,跟隋煬帝是表兄弟,結果還不是把長安幼小的表侄廢了; 隋文帝楊堅,也就是隋煬帝的父親,開創了大隋王朝,之前還不是一副忠臣模樣,最后搶了自己外孫的江山,做了一朝天子。 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誰都不是好東西! 柴榮自然是懂得前車之鑒,于是就在他最珍貴的九龍烈火旗上寫下了詔書,讓趙匡胤親自簽署,同時也讓自己的結義三弟、在軍中擔任要職的鄭恩也在上面簽署其名。 表面上是兄弟三人共同締結盟約,其實也是讓鄭恩參與其中,若是趙匡胤將來有所反悔,鄭恩鄭子明就是掣肘的最好人選。 簽署的內容,就是葉宇在那面旗子上看到的詔書,詔書內容大致意思就是,趙匡胤將來無論稱王稱霸還是問鼎天下,江山永遠以柴氏子孫為尊! 不要覺得這是柴榮下了一道混賬的詔書,在崇尚神話迷信的環境下,這種‘點檢做天子’的讖語,已經是不止一次的左右了歷史的軌跡。 當年隋唐交替的年代里,就是有了‘掃盡楊花落,天子季無頭’的讖語童謠,使得李氏子孫接替了隋朝的社稷權柄。 所以柴榮在提防趙匡胤的同時,也是更深層地的高看這個二弟。 面對這種禁錮前途命運的詔書,趙匡胤自然是千百個不愿意,但他雖然羽翼漸豐,但時機尚未純熟豈能貿然否決。 至少柴榮一日未死,那么君還是君,臣依舊是臣! 所以,趙匡胤簽署了這份詔書,其實就等同于刑部牢獄中的畫押! 然后將詔書放于天外隕鐵打造的寶盒之中,珍藏于皇宮秘寶閣中由重兵看守,此事便從此也就告一段落…… 不久,柴榮駕崩,幼主登基! 趙匡胤身為朝中元老,雖然權傾朝野但始終不得安寧,因為他一直惦記著那個阻礙他前途命運的詔書。 所以在輔佐幼主的期間,趙匡胤是動用了多種方法,就是為了將那份詔書徹底從柴氏手中奪回,然后才徹底的將其毀了。 人總是會變的,尤其是站在權力的巔峰,總想再登高一步站在峰巔,體會那‘一覽眾山小’的美妙感受。 世人皆知陳橋兵變乃是黃袍加身,趙匡胤搖身一變成了皇帝,但殊不知這留名史冊的一幕,前期幕后的暗中又做了多少的謀劃…… 多番的施壓以及鼓動群臣的進諫,宮中太后以及幼主不堪重壓,只得最后做出了讓步,將封鎖寶盒的三枚鑰匙分三人掌摑。 一個自然是由皇室柴氏,另一枚就是由趙匡胤接管,最后一枚鑰匙交由大將軍鄭恩保管。 三枚鑰匙分屬三人,缺少一枚都無法將寶盒打開,這或多或少讓趙匡胤的心中得以稍安,也算初步達到了他的預期計劃。 所以不久之后就自導自演了,一場眾將擁護黃袍加身的戲碼。 葉宇聽到了這里,便有了疑惑,于是問道:“娘,據孩兒所知,這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后,不久就讓幼主禪讓皇位,既然有這份詔書存在,為何……” “你是想問,為何當初柴氏皇族沒有拿出詔書?” “正是!” 葉宇想問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可以想到趙匡胤大勢已成,也能想到以趙匡胤的多年謀劃,滿朝文武也多數選擇了投誠,甚至他還能想到整個皇城也盡在趙匡胤的掌控。 因為既然趙匡胤選擇了黃袍加身,那么周密的布局勢必也在暗中成型。 但在葉宇看來,只要那份詔書公諸于世,那么趙匡胤導演的輝煌戲碼,就會讓他直觀的成為歷史上一大丑角。 可結果卻是,趙匡胤很堂而皇之的取代了后周的江山,然后以后周的雄厚國力,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統一了中原的混亂局面。 后世稱他為一代雄主,卻沒有人說他是竊國之賊…… “哼!因為那盛放詔書的寶盒遺失了!~” “遺失了???” 葉宇聽了這話當時就愣住了,堂堂國家最高機密的密詔,藏于嚴密守衛的皇宮之中,又怎會輕易地就遺失了呢! “以我兒的睿智,應該想得出這寶盒為何遺失……” 葉宇點了點頭自語道:“難怪本朝太祖能夠如此堂而皇之的陳橋兵變,原來這釜底抽薪的伎倆還真有遺傳的效果!” 以葉宇心機如海的智慧,自然是已經心知肚明,這定然是趙匡胤事先已經暗中盜取了玄鐵寶盒,故而才會有恃無恐地發動陳橋兵變。 而這種伎倆還真是有遺傳因素,如今這不知趙氏多少代子孫的恭王趙惇,竟然也玩起了這種先人的伎倆。 可惜趙氏太祖成功了,子孫趙惇卻以失敗而收場…… (在此回應有的讀者,架空、戲說……娛樂即可,正史就這么多,還不一定靠譜,咀嚼次數多了也就沒味道了,我的書,就是架構自己的故事,以故事講述故事,看著有意思,才是我的初衷,莫要跟我說正史,因為它它沉重……) 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