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外強中干
更新時間:2014-03-1109:06:271000.第1000章外強中干 張小剛讓楚天疆與貝亞帶上超級戰士同行,即便不全都帶上,也應該帶上一半。 只是,楚天疆與貝亞都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他們是去找貝楊,而且貝亞認為能夠說服貝楊,也許不會使用武力。如果帶上超級戰士同行,只會讓貝楊覺得他們有敵意,也就未必能夠說服貝楊了。 貝楊創造的智慧文明被稱為“阿庫拉”。 從所處的位置來看,就能知道,貝楊在家族里的地位非常高,而且是第一批降維的家族成員,還是貝卡的嫡系后裔。 在降維結束的時候,阿克拉文明擁有的恒星系就超過了五千個。 從這個規模也可以看出,貝楊的地位非同一般,即便比不上那些地位崇高的家族會議成員,也超過了像貝亞這樣的普通家族會議成員。與阿利這樣的普通家族成員相比,更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顯然,五千個恒星系是阿庫拉文明最為寶貴的資源。 在智慧文明戰爭爆發之后,因為貝楊不是家族會議成員,也就不用遵守貝卡制訂的那些規矩,所以阿庫拉文明率先開始擴張。更重要的是,阿庫拉文明原本就很龐大,所以擴張行動進行得非常順利。 要知道,在控制了埃拉姆文明之后,人類文明控制的恒星系擴大了兩千倍,而德利亞創造的智慧文明則擴大了四千多倍。阿庫拉文明只擴大了五倍,因此消化擴張戰爭的果實并不是什么難事。 在發動擴張戰爭之前,阿庫拉文明就擁有大約五萬億個個體。 到現在,阿庫拉文明的個體數量只有兩萬億。 雖然個體數量的增長速度沒有跟上恒星系的增加速度,但是阿庫拉文明依然有足夠多的個體去填充三萬個恒星系。 也正是如此,被阿庫拉文明消滅掉的上千個智慧文明中,沒有一個能夠僥幸。 事實上,這也是阿庫拉文明與人類文明最大的區別。 在這三萬個恒星系里,阿庫拉星系依然是阿庫拉人的母星系,而且是所有恒星系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個。 這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恒星系。 與之相比,埃拉姆星系根本算不了什么。 在這個恒星系的整中央,是一顆早就進行了改造的巨大恒星,其體積相當于埃拉姆主恒星的一百倍,而且內部擁有的星核相當于埃拉姆主恒星的一千倍,其承載的科學技術也就可想而之了。在主恒星的周圍,還有二百四十二顆次恒星。更重要的是,這些次恒星也分成了兩個級別。這就是,有三十六顆一級次恒星,而另外二百零六顆是二級次恒星,也就是圍繞一級次恒星公轉。與埃拉姆星系一樣,因為主恒星過于龐大,加上有著大量次恒星,所以主恒星沒有行星,而且三十六顆一級次恒星中,也只有十七顆有行星,還全是體積巨大、不適合智慧生命生存的『液』態行星。絕大部分行星都在二級次恒星的軌道上,而且包括所有固態行星。算上一級次恒星的行星,阿庫拉星系中總共有接近一萬顆行星級天體,還有大約一百倍于此的衛星等小型天體。 顯然,阿庫拉星系不大在規模上遠超埃拉姆星系,而且比埃拉姆星系更加復雜。 更重要的是,這個恒星系里的所有恒星都被貝楊改造,成為了他的智慧承載體,并且由此構成了一個極為龐大復雜的系統。如果這些恒星里的存滿了信息,那么貝楊的實力就遠在貝亞之上。 有趣的是,阿庫拉人也是一個融合型智慧文明,只是與埃拉姆人不一樣。 在貝楊來到三維宇宙空間之前,阿庫拉星系里誕生了五十多個智慧文明,而且其中十三個智慧文明進入到了自我進化階段,并且在探索微宇宙的時候,發現了其他智慧文明,并且為了爭奪資源爆發了戰爭。 如果不是貝楊及時到來,恐怕這場在微宇宙時期的智慧文明戰爭就將摧毀阿庫拉星系。 貝楊的到來,及時終止了這場戰爭,而他才用的方式,就是扶持所依附的那個智慧文明來擊敗另外十二個進入到了自我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只是,貝楊沒有走極端,他沒有消滅這些智慧文明,甚至包了另外四十多個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并且以他依附的那個智慧文明為核心,開始融合其他智慧文明。在他獲得了讓恒星成為智慧承載體的能力后,阿庫拉文明就出現了。 也就是說,在阿庫拉文明中,有一個主體文明,而且這個主體文明就是狹義上的阿庫拉文明。被融合進來的那些智慧文明,與其說是融合,還不如說是吸收,即阿庫拉人吸收了其他智慧文明的精華,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其他智慧文明影響,發生了顯著改變,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顯然,這也正是阿庫拉人與埃拉姆人最大的區別。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庫拉人比埃拉姆人更容易發展強大,因為在擴張戰爭中,阿庫拉人同樣能夠吸收其他智慧文明的精華,然后轉為己用,用來增強自身的實力,同時消化與吸收掉戰爭果實。當然,這也意味著阿庫拉人的生命力更強,不會輕易瓦解,更不會因為吸收了其他智慧文明而變質。 事實上,阿庫拉人能夠在強敵環視的銀河系中心區域附近生存下來,并且發展壯大,與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阿庫拉人不能在擴張戰爭中吸取其他智慧文明的精華,就算能夠打贏戰爭,也未必能夠迅速吸收掉戰爭果實。如果沒有如此強悍的生命力,也許阿庫拉人早就被德利亞創造的智慧文明給擊敗了。 要知道,這兩個智慧文明之間的戰爭已經爆發了。 關鍵就是,在銀河系中心區域,恒星系的密度非常高,而且每個恒星系都很龐大,導致恒星系間的距離非常短。在阿庫拉文明的勢力邊緣,也就是最外圍的恒星系,與德利亞創造的那個智慧文明控制的恒星系幾乎挨在一起,一些恒星系間的距離不到一光年,發動戰爭絕對不是什么難事。 雙方一直在相互攻擊與相互滲透,只是沒有涉及到核心區域的恒星系。 這樣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上千年。 阿庫拉人沒有取得多少勝利,不過也沒有遭受多大損失。 原因很簡單,這種邊界沖突『性』質的小規模戰爭,雙方都不會以摧毀對方所控制的恒星系為第一目的,甚至不會采取類似的作戰行動。如果摧毀了邊界地區的恒星系,那就意味著恒星系之間的距離會擴大很多倍,意味著要想再發動類似的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意味著需要由創造者來發起與主導戰爭。更重要的是,摧毀這些龐大的恒星系,意味著產生巨大的黑洞,也就意味著在兩個智慧文明的邊界線上建造起了一道由黑洞構成的墻,讓雙方都難以繼續擴張。 德利亞創造的智慧文明絕對不會這么做,因為這等于把自己困在銀河系中心區域。 阿庫拉人也不會這么做,因為這等于失去了進軍銀河系中心區域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奪取更多恒星系的機會。 在這樣的戰爭中,交戰雙方都以干掉對方的戰士,奪取對方的資源為主。 顯然,兩個智慧文明交界地區的恒星系并不適合居住,雙方也沒有在這些恒星系里安排太多的人員。 換句話說,這些恒星系幾乎都被建設成了軍事基地。 留在這些恒星系里的,主要就是雙方的軍隊。當然,也有一些平民,只不過平民都得為軍隊服務,比如負責開采恒星系里的資源,來補充軍隊的戰斗損失,以及為軍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 這樣的戰爭,拖住了阿庫拉人的前進步伐。 雖然的德利亞讓其創造的智慧文明去『sao』擾阿庫拉人,最主要的目的是削弱阿庫拉人,并且讓阿庫拉人沒有能力組織發起大規模進攻行動,從而獲得內部整合的時間,但是由此產生的影響是,阿庫拉人暫時放棄了向銀河系外圍擴張的念頭,全力應付來自內側的威脅,把德利亞創造的智慧文明當成了頭號大敵。結果就是,在德利亞停止擴張的時候,貝楊把阿庫拉人發展成了該區域最強大的智慧文明之一,而他也成為了這附近,唯一能夠對抗與挑戰德利亞的創造者。 毫無疑問,這兩個智慧文明的矛盾極深,根本不可能共存。 只是,優勢不在阿庫拉人手里。 如果阿庫拉人占有優勢,恐怕早就發動戰爭了,不會讓局面僵持下去。也就是說,僵持下去,對阿庫拉人沒有任何好處。只要德利亞創造的智慧文明緩過氣來,就輪到阿庫拉人倒霉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庫拉人完蛋只是遲早的事情。 如果在戰爭中敗給德利亞創造的智慧文明,阿庫拉人肯定會滅亡。 不管是阿庫拉人,還是貝亞,顯然不想得到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