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16
今天的晚飯是在李萬祥家吃的。 李萬祥帶回了這么多錢物,并且劉二花和衛三丫也得了工錢,因此劉二花特別高興,晚飯蒸了雜面饃。 這個年代的農村,由于糧食不夠,晚餐一般只吃稀的,而且在冬閑季節農家一天只吃兩餐,更別說晚餐吃雜面膜這樣的硬食了。象李萬全家這樣的,一般只有來貴客或者農忙時節才蒸雜面膜,能吃到饃的只是是客人和家里主要勞力,女人和孩子是吃不到的。今天李萬祥家掙了這么多錢,劉二花也大方起來了。 今天的雜面饃是用白面摻雜玉米面蒸成的,二斤五花rou切成大片燒好,劉二花還炒了幾樣小菜,一起端上桌來。 今天饃蒸得很多,rou也足夠,不管是女人還是孩子人人都有一份。饃夾著大片的五花rou,一口咬下去滿嘴流油。 李青奇邊吃邊說:“今天比過年還好!要是天天都像今天就好了,有糖吃,還有饃有rou吃!” 李青林笑道:“有饃有rou吃還不容易,只要以后每天都能象這幾天這樣掙錢,那就什么都有了!” 李青奇有點喪氣道:“你們能掙得到錢,我又掙不到?!?/br> 李青林大笑道:“你想賺錢還不容易,只要聽我的,我包你能掙錢!” 劉二花聞言有點懷疑,道:“青奇能掙錢?他下不了地,出不了什么力,憑什么掙錢?” 李青林笑道:“掙錢不一定非要出力氣。他別的干不了,養雞總可以吧?” 劉二花還是不信,道:“我們家里都養了幾只雞,這么多年我們家也靠養雞沒發財???” 李青林大笑:“你們養的才幾只雞???”他接著用手一指李青林:“象青奇這樣的,起碼能養幾十上百只雞!” 劉秀珍聽了嚇了一大跳,忙說:“青林,你沒養過雞,要知道雞也不好養呢。這扁毛的畜生特別能吃,幾只雞咱們能養得起,幾十上百只雞一天要吃多少糧食?咱哪來那么多的糧食喂它?俗話說‘家有萬貫,扁毛的不算’,這些扁毛畜生還特別容易得雞瘟,要是養到半大不小的時候瘟死了,咱可連老本都賠光了!” 李青林一臉不屑,道:“雞不吃糧食可以吃別的東西??!我有辦法預防雞瘟,所以雞不會瘟死的?!?/br> 劉秀珍還是有點將信將疑:“這怎么可能呢?” 正在喝酒的李萬祥不樂意了,說:“青林說有辦法,那就一定有辦法!我相信他,” 李萬全也完全同意,道:“娃他娘,青林肯定有好辦法,這雞就讓青奇養,準沒錯!” 家主都發話了,主婦自然不好說什么了,不過劉秀珍和劉二花還是在一邊唧唧噥噥地說話,猜測李青林有什么好辦法能讓既雞少吃糧食還不得雞瘟。 紅薯干酒度價格很便宜,可度數很高。李萬全和李萬祥幾杯酒下肚,黑臉膛上增加了許多紅色。 李萬祥端起一杯酒,和李萬全碰了一下杯子,“滋”的一聲喝下肚,再夾起一筷子菜,有滋有味的吃起來。 他和李萬全酒量都不大,喝到現在身上汗也出來了,感覺到頭暈暈乎乎的。 他左看看,右看看,把所有的人都打量了個遍,無限感慨地對李萬全說:“萬全,我怎么覺得我們快當財主了呢?” 劉二花在一邊撇嘴道:“我看你呀讓今天幾個錢燒的。咱家只有幾間破房子,還有幾畝旱地,要不是青林帶咱們紡紗掙錢,你連財主夢都不敢做!” 劉二花的話提醒了李萬全,他忙問李青林:“青林,你那天說咱家買地的事,我想了想,也就村西頭饅頭坡那荒坡地咱能買得起??赡菈K地是坡地,那里地很瘦,連野草都不愛長,你看咱能買么?” 李青林道:“咱把坡地蹚成梯田,再墊肥土下肥料,幾年下來就成了好地。其實瘦地也能種紅薯啊,紅薯是糧食,紅薯藤還能喂牲口?!?/br> 李萬祥接口道:“青林說得在理。紅薯這玩意是個好東西,前幾年我在臥牛山區做木工,那個地區的人主要種紅薯。要說紅薯可是個好東西,它耐旱耐貧瘠,產量還高,一畝地可以產一千多斤紅薯;紅薯可以當飯吃,還能做粉條、做糖、釀酒,紅薯藤是喂牲口的好料呢!” 李萬全說:“前幾天我在村西頭的那片小土坡上挖了幾鍬,原來那地方是馬眼土,怪不得不長東西呢!要是把那里買下來再蹚成好地,要下不小的功夫呢!” 馬眼土是本地農民對一種沒有完全風化好的土壤的俗稱,這種土很硬,很難挖開;它由一小塊一小塊球狀土塊組成,小土球黃色夾點褐色,大小正好和馬眼那么大。這種土沒完全風化,氮磷鉀含量極低而且不保水。饅頭坡就是這樣的土,所以連野草都難以生長。 李青林笑道:“這么差的地肯定沒人愿意要,那咱買的價錢肯定低。反正咱有的是力氣,多花點功夫多挑點河泥塘泥,再花點本錢下點肥料,再差的地也能蹚成好地!” 中國農民對土地的喜愛是根深蒂固的,置房子置地是一個傳統農民的最大夢想。饅頭坡的地雖然是瘦地,但畢竟也是土地??!“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給人打短工蹚了一輩子地的李萬全兄弟倆對這句話最有發言權,再賴的地只要下苦工,也能變成良田沃土! 李萬全、李萬祥越聽眼睛越亮,最后李萬祥一拍桌子,大聲道:“說得好,咱就買這塊地!萬全,明天咱倆到老祖家去,要是他出價合適,咱每家都買它個幾畝!” 老祖其實不姓祖,而是姓李,他是李氏家族的族長。因為他輩分高,年齡長,地位顯赫,族人稱他為老祖,其實就是老祖宗的簡稱。 老祖今年七十歲,住在山坡那邊的大李莊,李氏家族的祠堂就建在大李莊里。老祖家里有一百畝地,他在李氏家族不算很富有,但他是前清的秀才,在李氏家族里輩分又最高,為人處事又比較公道,因此李氏族人推舉他為族長。 舊時農村田地山林的所有權分為公有和私有兩類。私有的田地山林屬于各家各戶,以地契表明所有權歸屬,所得收入歸個人所有;公有的田地山林屬于家族共有,也就是俗稱的族田、學田、義田等,所獲得的收入用于這一姓氏的祭祀、興學、贍養鰥寡孤獨、修橋補路等家族公共事務。 族田由族長管理,只有他才有權決定土地租賃和買賣。村西頭的荒坡叫饅頭坡,正是屬于族產,所以李萬全想買的話必須要老祖同意才行。 正在這時,周德中彈棉花“踢、踢、踢、嘣-嘣-嘣”的聲音在村中響起來,新一輪紡紗又開始了。 劉秀珍她們快速的收拾碗筷,晚上她們還要加班。 劉二花想到一個問題,問李青林:“青林,咱要不要多加點人手,從外村請人來紡棉?畢竟人手多了咱們掙錢也多些??!” 李青林搖頭道:“嬸子,今天我們去鎮上賣紗,那收紗的還問咱們怎么有這么多紗,我說是從咱全村各家各戶收來的。要是公家人知道咱家紡紗規模這么大,那些捐啊稅啊,還不都攤到咱家頭上?再說了,如果咱們聲勢太大了,讓那些蹚將知道咱們這么掙錢,還不把咱家全踏平了???” 劉二花點頭說:“青林說得在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秀珍,三丫,待會去紡紗的時候囑咐她們對外說是各家各戶單紡的。要是真被公家人收了捐稅,咱紡一斤棉的工錢只能發五個銅圓了,彈一斤棉的工錢也對半。我才不信她們不想多要工錢呢?!?/br> 劉秀珍和衛三丫點頭稱是。 李青林不禁感慨,果然智慧都在民間!劉二花用這么簡單的辦法就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綁架在一起,這些人必定能守口如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