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6
三個人快步回到家中,太陽已經偏到西邊,家里的大人們早就歇了紙牌,正坐在屋子里喝水吃花生聊天。 李青奇手拿兩只野兔走得快,早早地跑進屋里,他嘰嘰喳喳把所有的經過說了一遍。原以為這三個孩子只不過是鬧著玩的,沒想到僅僅一個下午就有這么多收獲,大人們都跑出來,接過李青林和衛三丫肩上的的擔子。 聽說林子里還有不少桐籽,四個大人連忙找出麻袋扁擔,準備連夜把山上的桐籽挑回來。李青林想了想,說:“大家別一起出去,要一個一個分頭去。另外,不要直接擔回家,回來在咱家的地里找個地方用雪埋起來,然后等有機會慢慢拿回家。我們年齡小,村里人不一定很注意,但是你們一起出門,又一起擔回來這么多桐子,會有人注意到的。畢竟這些桐籽是別人家的,要是傳到王常善的耳朵里,會很麻煩的?!?/br> 李萬全他們想想,點頭稱是。 李萬全他們去挑桐籽,李青林、李青奇和衛三丫留在家里。李青林拿來菜刀,在一塊石頭上磨了磨,開始在院子里剝兔子,李青奇和衛三丫在一邊看熱鬧。 菜刀顯然不是剝獸皮的好工具,李青林費了好大勁,小心翼翼地才沒有把兔子皮弄破。李青林心想,下次有機會一定弄一只匕首,那東西既方便剝獸皮,又可以在這個亂世防身用。 剝好兔子皮,他找來幾個小木棍把兩張兔子皮撐起來,掛在門前的墻壁上,等晴天慢慢把皮子曬干;然后把兩只兔子交給衛三丫,讓她到廚房燒好準備晚上吃。 雖然今天是初一,天上沒有月亮,但是滿地大雪映著,所以路上也不是很黑。屋里很暗,衛三丫點上桐油燈。大約晚上七點多的時候四個大人回來了,看上去今天收獲都不錯,人人臉上都笑呵呵的。 晚上的主菜就是一大盆紅燒兔子rou,主食是貼餅子,還有辣糊湯。母親劉玉珍還弄了幾個小菜,李萬全拿出一瓶酒,和李萬祥面對面喝起酒來。 在這個年代女性的地位很低下,吃飯不可能上桌坐,都必須等家里男人們吃完才能吃。有著現代教育的李青林不以為然,招呼女人們一起上桌吃。 李萬全、李萬祥心情很好,也說:“都是一家人,在家里吃飯就不要講那么多規矩了,一起來吃吧!” 大家都坐在一起吃飯喝酒,兩個家主邊喝酒邊聊農事,女人聊著家長里短,三個孩子埋頭吃飯。 在昏黃的桐油燈光下,嬸子劉二花看著沉穩的李青林,越看越喜愛。她從盆里夾起一條肥肥的兔子腿,放到李青林的碗里,說:“今天青林功勞最大。以后有你在家,我們老李家會越來越發達呢!” 李青林抬頭,看見李青奇雙手各拿一塊兔子rou,正在大口大口的吃,而衛三丫端著碗,側著身子,低著頭坐在桌子角上,喝著碗里的辣糊湯。他把那條兔子腿放進三丫的碗里,說:“今天三丫功勞也不小,領著青奇,還挑回來那么多桐籽,她出了不少力呢。還是給三亞吃吧,好好補身子,下次挑得更多些?!?/br> 四個大人相視一笑,都說:“好,好,好!” 李青林有點奇怪,就這么一件小事,值得四個人都連聲說好么? 衛三丫從來沒有一頓飯吃到過這么多rou,她眼睛里酸酸的,心里特別感激李青林。她把頭埋得低低的,生怕自己的眼淚不小心掉出來。 七八兩酒喝進了李萬全和李萬祥的肚子,兩個人酒興都上來了,兩個人開始算今天的桐籽能賣多少錢。 今天李青林他們第一趟挑回來大概一百三十斤桐籽,四個大人挑回來大概三百四五十斤桐果籽,總共約四百八十斤桐果籽,一百斤桐果籽能剝出五十多斤桐籽,一百斤桐籽能剝出六十多斤桐仁,而一百斤桐仁能榨出五六十斤桐油,今天撿回來的這么多桐籽可榨出七十多斤桐油,還能得到七十多斤桐籽餅。年前鎮上榨油作坊收購一百斤桐油要十六塊大洋,今天四百八十斤桐籽最少能獲得十塊大洋,預計林子里還能撿到一千斤,總共能賣得三十多塊大洋,二百多斤桐籽餅,剩下的桐籽殼燒成灰也是最好的鉀肥呢。 李萬全和李萬祥商量好,等桐油賣完了就將這些錢和東西一家一半分了。 李青林已經吃飽了,坐在一邊聽兩個家主在算賬。聽他們說得這么熱鬧,說到最后談到分錢分物就算完了,就問了一句:“這么多錢準備怎么花?” 李萬祥一愣,笑道:“分了桐籽餅就做肥料,下到地里做底肥特別好,糧食就會大豐收,家里有了糧食明年大家就不會餓肚子??;分了大洋就存起來,需要急用的時候拿出來用??!” 前世受過現代教育、經歷過商品社會、做過企業業務員的李青林很不以為然,他說:“桐籽餅做餅肥我沒意見,可是大洋都放在家里我覺得不劃算。三十塊大洋放一百年還是三十塊,不會變成三十一塊,難道不能用別的方法讓這三十塊大洋變成四十塊、五十塊?比如說拿出去投資?!?/br> “啥叫投資?”李萬祥聽不明白。 李青林心里一驚,這又是個破綻,還好他們覺得這個“投資”很神秘,沒有懷疑。要改變他們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還是要用他們能聽得懂的話說給他們聽,等他們明白了用錢來掙錢的道理,他們才會信服。 李青林說:“比如說,花兩塊大洋買了一百斤餅肥下到地里,明年糧食增產五百斤,而這五百斤糧食能賣三塊大洋,這兩塊大洋不就變成三塊了?再比如給熟人鋪子里入股十塊大洋,年底分紅兩塊大洋,這不就是十塊大洋變成十二塊大洋了?” 多下肥料多打糧食這個道理李萬全和李萬祥不用說都懂得,把自家的錢放到別人的鋪子里,這種事情打死他們也不會做。 李萬全問:“青林的意思是不是都買餅肥?” 李萬祥也點頭道:“還是把餅肥下到地里保險。咱家地里糧食打得少,就是因為肥料不足?!?/br> 李青林說:“地里下肥料也不是越多越好,另外也不一定都用餅肥。肥料下到地里,還要等好幾個月才能收獲,特別是要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風調雨順的年成能多打糧食,要是災年,肥料下到地里也打了水漂?!?/br> 李萬祥急道:“這也不成,那也不成,青林你說該怎么辦?” 李青林用手一指墻角邊擺放的一部破舊的紡車,說道:“咱們買點皮棉,在家紡成棉紗,再賣給織布的人,總能掙點錢,這樣來錢也快些。另外即使是棉紗、棉紗跌價,這些東西總能自家用的上,不會虧多少錢?!?/br> 聽李青林這么一說,所有的人都點頭稱是。兩個女主人格外的積極,說以后即使是陰雨天、冬閑的日子也不會閑著了,紡紗又沒什么技術,在這里只要是女人都會紡,只要紡車一搖,女人也能掙錢了。 有了李青林的提示,四個大人開始熱烈討論起買棉紡紗的宏偉計劃來。 李青林只不過知道民國時期的農村還是穿土布,估摸著紡紗織布應該能掙錢,至于怎么紡紗、怎么織布,他是一竅不通。既然長輩們有熱情,不如讓他們去傷腦筋去吧! 李青奇已經在打瞌睡了,坐在桌子邊耷拉著腦袋,頭一點一點的。李萬祥打發衛三丫帯李青奇回家睡覺,四個大人繼續討論紡紗大計。 今天李青林走了那么多路,經歷了那么多事,他感到有點累,打了個哈欠就回屋睡覺去了。李青林今天實在是太累了,頭剛挨著枕頭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