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劍與鞘
“從長安過來這么多置所,還是懸泉置的飯菜好啊?!?/br> 在懸泉置吃完夕食,孫十萬滿足地打了個飽嗝,雖然他們只是普通吏士,但懸泉置還是提供了烤制的馬rou,以及一大釜羊雜湯。 下著熱氣騰騰的黍飯吃下肚,只感覺一股熱氣從胃里向四肢擴散,初春的寒意頓消。 只是用籮筐里盛放的烤馕,孫十萬卻一塊沒碰。 孫十萬在回長安的路上,被傅介子要求試吃烤馕,看能不能像任弘說的那樣月余不壞,可給他吃傷了。 第一天是香噴噴的烤馕,^_^。 然后是隔夜的烤馕,¬_¬。 隔兩夜的烤馕, ̄^ ̄。 隔一個月的烤馕,╥﹏╥! 孫十萬最初幾日還能大口咀嚼,覺得自己占了大便宜,到最后幾天已是味同嚼蠟,得拼命喝水沖下喉嚨,甚至恨不得這玩意早點壞掉。 最終使節團證明,烤馕的確是完美的干糧,既然能讓人從敦煌吃到長安,那從玉門關吃到大宛也沒啥問題,加上材料便宜,攜帶方便,傅介子遂請求此番出使西域,多烤制些帶上。 但孫十萬個人卻為集體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這種食物徹底無愛,不管使節團其他人怎么勸,說懸泉置的馕比半年前口味更多,也無動于衷。 幸好孫十萬并非孤獨,使節團中,和他一樣對烤馕無愛的還有一人,那就是會稽來的材官鄭吉。 “怎么,你也吃不慣?” 盧九舌見鄭吉只隨便啃了半個馕,黍飯粟飯也不怎么吃,盡在那喝湯,不由問道。 鄭吉長得矮小,西漢歷史上的首任西域大都護,此時卻是使節團吏最年輕的人,他笑道: “我倒不是不喜此物,只是有些想念稻飯了……” 此言頓時引來使團吏士們一陣鄙視:“果然是吳越之人!飯稻羹魚?!?/br> 這年頭粒食中的王者是粟,其次是黍、稷。稻米多種于淮河以南,在中原屬于非主流食物,而南方人的飲食習慣,常受中原人地域歧視。 但鄭吉在會稽郡長大,稻米飯吃慣了,在長安還能偶爾來兩頓,可這西北邊塞,清一色的粟麥,沒人種稻,所以鄭吉每頓都吃得很湊合。 飲食習慣是根深蒂固的,就像飲料好喝卻不能當成水,一旦腸胃習慣了一類主食,便會對其他產生排斥。 但鄭吉很清楚,比起接下來,將在大漠異域遭遇的兇險和折磨,這點飲食上的不適,根本算不了什么。 還要趕好幾十里路呢,不吃飽可不行,他逼自己拿起半塊馕,暗暗打氣道: “別說是馕,就算是我吃了就會上吐下瀉的酪,到了絕境里,我也得甘之若飴才行!” 酒足飯飽,眼看就要再度上路,懸泉置的廚嗇夫夏丁卯拿著裝衣物的無囊,以及一個老大的麻袋來,請孫十萬他們帶去交給任弘。 “君子作為假吏,冬天都在河倉城督造馕坑,烤制干糧,本來上頭是想調我去協助,君子怕我老邁受不了邊塞的苦,就讓廚佐羅小狗代我過去?!?/br> “他臘祭之后就沒回來過了,當時置所里殺了羊,如今rou脯曬得差不多了,還望孫伍佰幫忙捎去?!?/br> 夏丁卯為未能再見任弘一面頗為遺憾,他之前托徐奉德在周圍鄉里尋了幾戶人家的閨女,想讓任弘趕在西出前成婚,給任氏留個種以防萬一。因任弘遠在河倉城,這件事只能告吹。 “rou脯?” 老孫眼睛一亮,接過后發覺好重,怕是有四十多斤,便戲言道:“夏翁就不怕吾等偷吃?” 盧九舌在旁笑道:“你敢偷吃,任弘可是管吾等糧草的,你就不怕出了玉門候,他只給你吃馕?“ 吏士們的嬉笑打鬧,在傅介子走出懸泉置時止住了,傅介子仍持節而行,徐奉德在旁相送,朝傅介子拱手道: “去年督郵、功曹給敦煌九座置所定優劣,懸泉置因庖廚做了一手好菜,頗得往來吏卒使者贊揚,但督郵還是決定給敦煌置第一?!?/br> “若非傅公為懸泉置和任弘報功,朝廷及時下詔嘉獎,我懸泉置恐怕在上計時,還得不了最!” 傅介子道:“汝等盡其本分,想的是如何讓奔波勞碌的使者吏士吃好吃飽,如歸其家,得最是應當的,若敦煌所有置所都能和懸泉置一樣,吏士們也能更舒服些?!?/br> 走出置所,傅介子回頭看著這給旅人帶來溫暖的小驛,笑道:“不知下回吃到懸泉置的雞,會是何月何日呢?” 這次西行,使命比上次更重,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們隨時會陷入險境,傅介子甚至做好一去不返,手下眾人全部覆滅的準備了! 即便如此兇險,還是要邁出腳步。 不僅僅是為了封侯拜將,青史留名的夢想。 也因為,有人做守護帝國安穩的盾牌,就得有人做銳意出擊的利劍! 傅介子以為,自己便是那把劍。 博望侯雖死去多年,但他的事業,得有人來繼承,不可人亡政息。 傅介子大氅飄飄,登上軺車,旌節前指,向著西方。 徐奉德、夏丁卯等人在道旁相送,朝傅介子和他手中的漢節長拜,他們則像極了靜靜等待利劍歸來的木鞘: “不管傅公何日歸來,懸泉置三十七名吏、卒,永遠在此等候!” …… 從懸泉置西去,傅介子的使團先經過了敦煌郡府。 傅介子與敦煌太守碰面,傳達中央精神,密談了一夜。次日沿著絲路向西北行,繞過還結著冰的哈拉齊湖,往河倉城方向走去。 從離開懸泉置后,鄭吉就在聽孫十萬、盧九舌他們說起任弘此人事跡,聽說傅公對此子十分看重,甚至贈了一匹西域好馬,又舉薦他做燧長,如今更征辟為假吏…… 盧九舌繪聲繪色地說道:“懸泉置的呂多黍告訴我,任弘做燧長期間,破獲了一起jian闌出物的大案。又遇到匈奴滋擾,以區區五人力敵兩千胡虜,最終竟守住了破虜燧,還砍了七顆匈奴首級,殺死一名百騎長……” “五人頂住了兩千的圍攻?” 鄭吉十分驚訝,覺得是盧九舌夸張了,雖然漢軍裝備精良,軍中常有一漢當三胡的說法,但五人對兩千,太過懸殊。 同時他對任弘此人,也越發好奇,文能獻馕,武能守燧,絕非凡俗人物啊。 “反正,你很快就要見著人了,是真是假,到時候一問便知?!?/br> 盧九舌指著前面道:“那應該就是河倉城了!” 眾人遠遠望去,果然看見疏勒河南岸的凹地上,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土塢堡。 塢堡西邊百步外是一座大湖,同樣結冰未全化開,湖邊胡楊落了葉,紅柳也蔫蔫的,顯得有些寂寥。但兵卒、馬車卻往來不息,將敦煌郡的糧食運到河倉城囤積,或繼而運往各烽燧發放。 河倉城東南距敦煌城一百二十漢里,西距玉門關三十漢里,這里自然條件很好,夏秋水草豐茂,又有長城保護,所以常作為使節團和大軍西出玉門前,補充干糧、衣甲的最后一站。 任弘和騎吏奚充國等先行抵達,來做出塞準備的十余人,就在此等候。 周圍高地上建有數座烽燧,老早就發現了使團,等傅介子派人過去表明身份,驗明符節后,守河倉城的候長前來迎接,一同來的還有奚充國、任弘。 “下吏任弘,拜見傅公!” 任弘朝傅介子行禮,他今日穿著一身皂色吏服,外面套著一身皮甲,頭上則戴武吏的赤幘,腰帶環刀,顯得十分英武。 尤其是左臉上那小道被箭矢劃過留下的疤,更如同戰斗的勛章,讓人覺得,他與半年前那個在懸泉置夸夸其談的小吏,精氣神完全不同了…… “瞧啊?!?/br> 傅介子自然也聽說了任弘做燧長期間的“光榮事跡”,更堅定自己沒看錯人,見他這般模樣,便指著任弘對副使吳宗年道: “我說什么來著,這孺子做了幾個月燧長,經歷了生死后,果然將一塊石頭,煉成了鐵?!?/br> 又對任弘肅然道:“昔日你我在貳師泉做了約定,既然你守住了烽燧,幸而未死,那我也說到做到。往后,你也是使團吏士一員了!” “只是到了西域,還有數不盡的險阻困苦,任弘,你現在后悔還來得及!” 任弘抬首笑道: “不悔,光成了鐵還不夠,下吏只希望去西域一趟后,能如傅公麾下的眾吏士般,進一步百煉成鋼!” “還是那么會說話?!?/br> 傅介子說著看向任弘身后同來的兩人,一個年輕些,圓臉杏眼似胡人,背著角弓不卑不亢。 另一人四旬左右,膀大腰粗滿臉胡須,虎目瞪人欲噬。 “奚充國去信說,在敦煌募到了可靠的勇士?便是這二人?” “正是!” 任弘介紹道:“此乃趙漢兒,字歸漢?!?/br> 又指著另一人:“這是韓敢當?!?/br> “字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