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朝堂之爭,激烈洶涌,三日明意,決定生死【為最單純大佬加更】
大魏京都。 隨著兩道驚虹之光的出現,皇宮與文宮皆然收到了南豫府的消息。 最為激烈的是文宮。 嚴儒文章先行而至,其中內容有大部分文人目呲欲裂。 一些憤怒的聲音也隨之響起。 “當真是狂妄!狂妄!區區儒生,竟敢如此狂妄!要滅我等圣意,辱我等為腐儒?” “自朱圣之后,天下文人皆出朱圣,他許清宵如此狂妄,竟敢侮辱我等,這豈不是在侮辱圣人?” “本以為南豫府出了一位大才,不曾想到,是出了一個萬古狂生!好一個萬古狂生啊?!?/br> “此人蔑視圣意,此乃滔天罪過,天下文人都不會放過他的?!?/br> 怒吼聲陣陣,皆是文宮內的讀書人,其中不缺乏大儒充滿出聲。 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儒,產生疑惑。 “我見過許清宵,并非是如此狂妄之人,這其中或許有些誤會吧?” “這般狂言,天地之間,無人敢說,或許的確是一場誤會?!?/br> 有聲音響起,算是幫許清宵,例如陳心大儒,他見過許清宵,對他看法很好。 所以并不認為許清宵敢如此狂妄。 也有人覺得,舉世的大才有傲性,可在傲也不可能污蔑圣人,可能有些夸張。 但大部分儒生并不是這么認為的,畢竟傳達文章之人,乃是嚴磊,這是大儒,立朱圣之意的大儒。 到了這個層次,若不是理念不同,立意相斥,基本上是不可能去針對有才華之人。 這沒有必要,若是如此,那文壇還如何培育出新人? 儒與官不一。 否則為何儒道被天地認可,而官道無法被認可呢? 然而就在還有一部分人為許清宵出聲時,剎那間第二道驚虹出現。 這是許清宵的文章。 這篇文章一出,整個大魏文宮都安靜下來了。 方才為許清宵出聲的儒生,更是徹底沉默,哪怕是陳心大儒看到這一幕時,也不由沉默了。 半響! “狂!狂!狂!當真是狂妄至極?。。。?!此等狂生,竟然如此羞辱我大魏之儒,當真是狂妄!” “任他嚴磊有些過分,可他畢竟是大儒,是文道前輩,五百年后,或許被世人稱之為先賢,許清宵這篇文章,誅他之意,毀他之名?。。。?!” “好一句相鼠有皮,好一句相鼠有齒,好一句相鼠有體,這三句話足以將嚴磊釘死在恥辱柱上,許清宵,狂!狂??!” 怒聲陣陣。 一開始,眾人看到嚴磊之文,只是覺得許清宵羞辱圣人,有些狂妄,但并沒有真正的動怒。 可隨著這篇文章出現,眾人徹底忍不了了。 嚴磊是大儒。 他們當中也是大儒。 而且皆然奉朱圣為人生終極目標,也就是一脈之人,同意儒生。 本身關系就甚好,而許清宵這篇文章,太過于激烈,一介書生,怒斥大儒,這是要造反??! “來人,擬一道文旨,給我送往南豫府,讓南豫府府君,緝拿許清宵,此等狂生,人神共憤,若不抓他下獄,天下文人皆不服眾?!?/br> 有大儒開口,要擬文宮旨意,抓拿許清宵,這是文人內部的事情,所以擁有權力擬旨,如果換作是其他人,就沒有權力。 然而,就在此時。 一道聲音響起。 “報!諸位大儒,南豫府發生民怨,舉府喧嘩,滿城百姓游走于街,南豫府加急增兵五萬?!?/br> 一則消息傳入大魏文宮內。 原本還在憤憤不平的大儒們,在這一刻臉色瞬間變了。 民怨,游街。 這可不是小事啊,尤其對一個國家來說,民怨生變,若控制不好,將會釀出滔天大禍。 “許清宵果然是禍端,怒斥大儒,引來民怨,看來無需我出手,他便要因此付出代價?!?/br> 有聲音響起,語氣更加憤怒,認為民怨來于許清宵。 然而下一刻,后者的聲音響起。 “不是.......” “回大儒,南豫府民怨,來自許清宵不錯,但民眾上街,是為許清宵伸冤,如今南豫府民怨極深?!?/br> “天機臺已經傳來消息,此等民怨,不得小視,南豫府府君李廣新,已焚香燒來卷宗,還望諸位大儒過目?!?/br> 通報之人不敢懟大儒,但事實就是這樣,他不得不說。 此言一出。 文宮所有儒生愣住了。 民怨來自許清宵?但都是為許清宵伸冤? 這......這! “文宮一聚?!?/br> 也就在此時,一道宏偉的聲音響起,傳遍整座文宮,剎那間所有儒生全部動身,包括大儒也動起身來了。 朝著文宮走內部走去。 而與文宮激烈反應對比,大魏宮廷內就顯得無比安靜。 養心殿中。 大魏女帝靜靜地聽著侍女通報南豫府之事,顯得沉默不語。 “回陛下,整件事情婉兒已經調查清楚?!?/br> “自立意文章顯世后,天明書院學生前往南豫府,想要找許清宵談論立意,只是這幾日許清宵并未出現,沒有接見?!?/br> “天明書院連續三十五年力壓南豫府,故此許清宵不去赴約,引來天明書院上下積怒,后六品正儒萬安國親臨,教訓學生?!?/br> “但這般使得學生更加激怒,故此在南豫府各大酒樓大放厥詞,引來百姓不悅,后因許清宵一身灰塵撲撲,被百姓誤以為遭人追打?!?/br> “引來誤會后,天明書院的學生遭百人圍攻,此事過后,南豫府府君第一時間控制主要人員,恰逢嚴儒親臨南豫府,主張此事,嚴法而行?!?/br> “故南豫府府君,抓拿所有關聯之人,一夜之間,罪犯增至四百七十二人,百姓惶恐不安,人人自危,而后南豫府樓宴開設?!?/br> “許清宵于樓宴之中,作千古駢文,而后怒斥大儒,道出自己立下新意,更是說出天假為圣,必滅腐儒之言?!?/br> “嚴磊大儒以文怒斥,昭告天下,卻不曾想許清宵也有文器,相鼠之詩,罵的嚴儒昏死?!?/br> 婉兒跪在地上,將來龍去脈,仔仔細細地告訴大魏女帝。 整件事情就是如此,她沒有偏袒誰,也沒有幫誰,從下至上,都沒有任何偏袒,只是在闡述事實。 蒙騙圣君,是大罪,沒有人敢在其中玩任何貓膩。 龍鑾上。 大魏女帝看著兩篇文章。 一個是嚴磊斥責許清宵的。 一個是許清宵斥責嚴磊的。 兩人幾乎是不死不休。 然而讓她驚訝的是,許清宵竟然能做到這個程度,上達天聽。 要知道許清宵不過是個八品儒生啊。 只是很快,大魏女帝眉頭微皺。 許清宵立意。 這是她根本沒有算到的地方。 她為何向天下人道,許清宵所作之文章,乃是立意絕世文章? 其目的性是為了保護許清宵。 大魏王朝,不缺立意,有朱圣之意在,出了新意又能如何? 即便這個立意,是新的圣人之意,又能如何?先不說別的,能不能流傳下去是一個問題,有沒有人信是一個問題。 儒道爭意,與宗教爭香火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佛門也有道門,就算后面再出一個新的佛門,又能如何? 對天下局勢有影響嗎? 沒有很大的影響。 然而對佛門有影響嗎? 有天大的影響。 可關她皇帝什么事情? 她是帝王,眼中只有國家利益,百姓能否吃飽,百姓能否安居樂業,這才是她關注的地方。 只是她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意,別人希望嗎? 自然不希望。 甚至說這朝堂當中,也有一批人不希望大魏王朝進入休息階段。 為何? 為的不就是利益嗎? 所以若她宣告天下,許清宵所作文章,乃是安國策,可以使大魏王朝蒸蒸日上,可以讓大魏王朝國富民強。 那許清宵的麻煩就更大了。 儒生們不會說什么,朝中勢力會允許嗎? 保守派和激進派第一個反對,這些當官的人,哪一個不是人尖? 一心為國的也有,而且數量不少,可問題是只要涉及到了國本之爭,這些人就萬般顧慮,到時候又是什么試點測試,亦或者是慢慢來。 等個三五十年再說。 大魏王朝等得起嗎?等不起了。 所以她不能說,不然的話,許清宵面對的就不是儒者了。 跟文人書生斗,最起碼有一個好處,一切都是在明面上的,只要低調一些,少說些話,這些儒生也不敢做什么。 而若是跟朝中勢力去斗,許清宵沒有任何背景,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她可以護許清宵,但不能護一輩子,而且一個真正的帝王,也要有權衡。 許清宵若真有大才,可以施行安國策計劃,她可以保駕護航。 可若只是紙上談兵呢? 安國策雖是絕世文章,但施行是一個問題,解決又是一個問題,其中有太多細節許清宵沒有說出來,也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 她在等許清宵。 可看現在的樣子,不能再等了。 在女帝看來,許清宵就是一時氣憤,所以將錯就錯,主動承認自己立下新意,而且還鬧出這種事情來。 若是自己再不出手,就真的麻煩了。 “朕,明意?!?/br> “明日上朝再說吧?!?/br> 大魏女帝開口,但就在此時,一道聲音在外響起。 “報!陛下,南豫府已激起民怨,百姓上街游行,為許清宵鳴冤,南豫府府君李廣新送來加急文件,請陛下過目?!?/br> 隨著聲音響起,跪在大殿內的婉兒立刻起身,接過文件,隨后快速來到龍鑾面前,將信封交給大魏女帝。 后者接過信封,拆開觀看。 片刻后。 她神色依舊平靜道。 “退下吧,一切等明日上朝再說?!?/br> 此話一說,婉兒退走,大殿內便只剩下女帝一人了。 龍鑾上。 女帝看著手中的信封,眼神平靜,可卻一剎那間看穿了一切。 “李廣新,為了保許清宵,你也算是煞費苦心啊?!?/br> “若不是這許清宵朕有所需要,憑你這番行為,這個府君也就不要當了?!?/br> 龍鑾上,女帝心中思索。 隨著信封到來,她一瞬間便明白發生了什么事情。 南豫府發生民變之事,這可不是許清宵能做到的,甚至說任何人都做不到,唯獨府君李廣新能夠做到。 借以大儒嚴法,從而弄得人心惶惶,讓百姓產生民怨,關鍵時刻,再給予挑撥,一呼百應,營造如今的局面。 而李廣新這般做,為的就是保護許清宵。 叫板大儒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李廣新以民意對儒意,兩者對比之下,自然儒意遜色不少。 畢竟天下一切,民為根本,百姓是天下的根基,哪怕是圣人,若是被世人所棄,也不值一文。 但這種做法,卻觸到了皇權底線。 換做任何時候,無論李廣新出于什么目的,她也不會饒過李廣新。 但偏偏是這件事情,她還真的不能懲戒李廣新。 因為這件事情,與她有莫大的關系。 但本意上,她是為了保護許清宵,奈何造化弄人,這就是萬物的變化。 罷了罷了。 大魏女帝將信封放置一旁,等待著明日的朝會。 她知曉,明日朝會,必是一場激烈的爭斗。 這一日。 大魏京都上上下下都聽聞了此事,京都當中,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此事。 相比之下,京都百姓偏為理智,并沒有完全認可嚴磊,但也沒有完全認可許清宵,不過許清宵為百姓伸冤之事,贏得了京都百姓好感。 無論如何,為民者,贏民心。 而各大國公府,也在議論此事。 所有人都知曉,明日早朝,會引發朝堂爭吵。 但大部分人都覺得,許清宵這次兇險了。 怒斥大儒,立新意,這兩點都會給許清宵帶來天大的麻煩。 與此同時,南豫府越來越多的民眾聚集,他們沉默不言,烏云遮蓋南豫府天穹,雨沒有停過。 陰郁的天穹,不僅僅是在天上,也在百姓心中。 所有百姓與文人,已經安靜下來了,他們在雨中沉默,等待著朝廷給出一個交代。 周圍各府都聽說了這件事情,皆為震撼,在百姓眼中,許清宵為民伸冤,自然贏得諸多好話。 而在文人眼中,卻兩極分化嚴重,有人認為許清宵的確狂妄,甚至煽動民意,但也有部分文人認為,許清宵敢作敢當,為百姓請命,為真正君子。 至于立意之說,到沒有太大的討論,畢竟能否立意成功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且天下文人,又不是朱圣一位圣人。 再說了,即便許清宵當真立意成功,否決朱圣之意,那又如何? 朱圣門徒只能說在天下文人當中占據數量最多,畢竟五百年前的圣人,影響力極大。 可還有一部分信奉其他圣人,這些人又不會仇視許清宵。 退一萬步來說,七品之下根本就沒有立意不立意的說法,你都沒有明意,你連參合這件事情的資格都沒有。 簡單點來說,儒道七品之下,就屬于讀書人,沒有任何陣營,哪怕你自幼看的是朱圣之書,崇拜朱圣,立朱圣為你的人生終極目標。 可唯獨到了七品,你才能正式說,你是朱圣門徒,不然就是硬蹭。 所以與天下文人為敵,話是沒錯,但這只是形容詞而已,非要精準的話,應該是與天下朱圣門徒為敵就是對的。 故此,也有不少文人比較欣賞許清宵,當然這一部分不多,而且即便是欣賞也不會表露出來。 畢竟朱圣門徒勢力太大,沒有人會吃飽沒事干,給自己樹敵。 南豫府大牢內。 許清宵還在頓悟之中。 他說三日明意,是給自己一個信心,也是凝聚精氣神。 但到底三日能否明意,還是一個未知數。 深夜,雨停下來了。 大夜彌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陰郁,并沒有散去。 數個時辰后。 大魏京都。 隨著日出東方,宮門開啟,大魏文武百官,也紛紛走進了宮廷之中。 從宮門到太和殿,要經過幾道流程。 宮門到金橋,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處,都會被一一記錄下來,甚至誰誰誰和誰誰誰走在一起,也會被記錄下來。 到了金橋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監開口,他們才能朝著太和殿走去。 而此時,宮門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團,可卻無形中分成了四股勢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國公,一個個龍行虎步,說話聲音偏大,不顧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數比較年邁,一些中年武官則站在其后,是武將勢力。 以鎮國公為首。 而另外一批穿著底色青白長袍的,則是儒官,大魏王朝的官職設立不同,分武將、文臣、。 因為有儒道的原因,所以文臣與儒官是分開的,大魏儒官,至少要七品明意,若不明意,怎能為官? 便是儒者。 為首的也皆是滿頭白發,但精神奕奕,從頭到尾都一語不發,自我檢點的很,顯得高風亮節,與一旁的武將完全形成兩種畫風。 儒官之首,以吏部尚書陳正儒為主。 還有一批人數最多,三五成群,不斷竊竊私語,這是大魏文臣,也可以稱得上最具備勢力的存在,國家大事cao辦,皆有他們出手。 只要武將儒官同意,那么施行就是他們來做。 武帝之前,朝中最大的勢力是他們,后來武帝登基,文臣的勢力下降了許多,但如今新皇上位,他們再一次凝聚。 原因無他,因國勢而出。 倘若沒有北伐之爭,基本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他們負責,而北伐之爭,讓武將統一戰線,也讓儒官們統一戰線,這兩股勢力凝聚在一起。 那所有的事情都得靠邊站了。 文臣之首,則為顧言,為大理寺寺卿。 同時戶部尚書,刑部尚書,這兩位尚書也是文臣之首,組建東明會,輔國諫言。 最后一股勢力則有些尷尬,人數不多,六七人罷了,與三股勢力形成鮮明對比,有些孤寂,這股勢力之首,為工部尚書李彥龍,主張休養生息。 沒有任何人支持他們,尤其是武將,更是看都不愿意看他們一眼。 往往每次早朝,都會找他們一番麻煩,只要他們開口,武將第一時間就要開罵,儒官和東明會官員也不會有所幫忙,他們也不想直接得罪武將勢力。 沒有必要,除非涉及到自身。 百官上朝,所有人都知曉今日的早朝,會有大事發生。 “啟朝?!?/br> 待百官抵達太和殿時,守在門口的太監頓時開口,尖銳的聲音響起,百官稍稍加快了步伐。 換置鞋子,走進大殿之中。 太和殿空闊無比,十八根雕龍畫鳳的柱子立于周圍。 百官站好屬于自己的位置,望著龍椅上的大魏女帝,而后異口同聲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洪亮的聲音響起,這是基本流程。 “眾愛卿平身?!?/br> 女帝之聲響起,下一刻百官起身,再次高呼。 “謝陛下?!?/br> 但流程并未結束。 六部依次開口,提出目前的國家大事,待一番商談結束后,基本流程這才算是結束。 不管有任何私事,或者是其他事情,前半個時辰都是在商討國家大事。 百姓為先。 國家為先。 哪怕你聽聞誰誰誰做了窮兇極惡之事,你都不能直接開口,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小事,屬于個人問題,或者是地方問題。 國家大事說完,你才能去說這些東西。 終于,就在這一刻,儒官當中有人出聲。 “陛下,臣,有本奏?!?/br> 隨著儒官傳來聲音,滿朝文武皆然神色一變,但很快又恢復常態,靜心聆聽。 “宣?!?/br> 女帝的聲音依舊平靜。 “陛下,武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br> “長平郡南豫府,發生一件駭人聽聞之事,狂生許清宵,因朋友受難,乞求嚴磊大儒法外開恩,但遭到回絕,而后于南豫府樓宴之上,怒斥嚴磊大儒,貶低圣人,此等行為,目無王法,不尊皇權,不敬圣意,如禽獸一般?!?/br> “甚至于樓宴中,對讀書人拳腳相交,更是煽動南豫府百姓,企圖制造民變?!?/br> “臣,懇求陛下,以大不敬之罪,將狂生許清宵發配邊疆,再以文宮之力,削他才氣,剝他功名,以儆效尤?!?/br> 開口之人,是一位七品明意儒官。 他一番話,說的犀利無比,光是三點就足以讓許清宵死無葬身之地。 不尊皇權!不敬圣意!煽動民眾! 換做任何一人,被戴上任何一頂帽子,只怕這輩子就到頭了。 可謂是字字殺人。 而這種言辭,顯然不是一個七品明意儒生能說出來的話,背地里自然是大魏文宮之人。 但讓他出面,而不讓大儒出面,原因很簡單,讓一名普通儒官拋磚引玉,看看皇帝的態度,若是皇帝態度是隨他們怎么處置,那就按照這個來。 如果皇帝不認可,那這些大儒就可以出來說話了,不然開局就讓大儒出場,容易一下子把局面搞太僵。 儒官的聲音響起。 大殿當中。 大魏女帝掃了一眼對方,婉兒則將奏折呈上。 接過奏折,女帝幾乎只是掃了一眼,便緩緩合上。 這件事情,滿朝文武都知道,就沒必要假裝不知了。 “此事,朕于昨日便已知曉?!?/br> “眾愛卿有何見解?” 大魏女帝開口。 十分平靜。 沒有生氣,也沒有任何情緒,只是詢問眾臣有何意見。 隨著此話一說。 當下文官當中,緩緩走出一人。 “臣,軍機處,趙巖,有不同見解?!?/br> 身影出現,緩緩開口道。 女帝沒有說話,只是看著對方。 而后者也立刻開口道。 “此事,臣于昨日也已知曉,不過臣也得到一些其他消息?!?/br> “與王景王大人說的有些不符?!?/br> “這許清宵并非是為朋友出面,而是為一些無辜百姓出面?!?/br> “再者,怒斥大儒之事,據消息來報,是大儒嚴磊沒有做到無私之境,有錯在先,當然這許清宵也的確狂妄,的確有錯,可臣認為,此事雙方皆有過錯?!?/br> “至于煽動民意,更顯得無稽之談,無非是百姓不明,鬧出一場誤會罷了?!?/br> 軍機處趙巖開口。 他主動站出來為許清宵辯解,倒不是袒護許清宵,也不是鐘意許清宵。 原因很簡單,他是武官,本身就與儒官如同水火。 朝堂上的事情就是這樣,有了黨派勢力之后,管你是對是錯,反正你提出來的東西,我一定要彈劾一下,不可能你說什么就是什么吧? 惡心也好,氣你也好,反正不可能讓你說了算。 只是此話一說,王景有些皺眉了。 “趙大人,此事證據確鑿,儒生斥大儒,怎么在你口中,僅僅成了一件小事?” 他開口,有些不悅,不過也知道對方存在就是在找自己麻煩。 這也正常,文武如水火,他們也經常找武官麻煩,倒也是習慣。 “王大人,此事無論怎么說,都只是一場誤會罷了?!?/br> “陛下,臣覺得,許清宵乃為大才,倒不如小懲大誡,就如此算了?!?/br> 趙巖開口,為許清宵爭個從輕發落。 然而王景看向女帝,繼續開口道。 “陛下,臣認為,此言差矣,嚴儒是否有錯,可以另說,即便他當真有錯,有律法懲之,但許清宵狂妄無比,斥大儒,不敬長輩,此乃不孝?!?/br> “蔑圣人,不敬圣意,此乃不仁!目中無法,則為無視皇權,不敬帝王,此乃不忠,而百姓并非不明,而是被人引誘,故為不義?!?/br> “此等,不忠,不仁,不義,不孝之人?!?/br> “理應剝奪功名,削其才華,流放邊境,以儆效尤,還望陛下明鑒?!?/br> 他繼續開口,大有一副不搞死許清宵不罷休的感覺。 這不忠不仁不義不孝。 四大罪名,任何一個都能誅了許清宵,當真是狠啊。 然而,儒官越是想要弄死的人,武官則越是要力保,只要此人不涉嫌十惡不赦的大罪,他們就會出言,反正提出不同的意見肯定是好事。 最終決定權還在皇帝手上,若是聽了自己的意見,那是好事,惡心到了儒官,如果不聽自己的意見,那也沒關系,自己又沒什么損失。 至于交惡?都水火不容了,還怕什么交惡??? “陛下,區區一件小事,便將如此大才流放邊境,此為不公?!?/br> “再者,許清宵乃新朝府試第一?!?/br> “按照王大人之說,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否在影射什么呢?” 趙巖開口,這一句話頓時讓王景臉色大變。 “趙巖,你莫要在這里含血噴人,微臣絕無此意,只覺許清宵不敬圣意,不尊皇權?!?/br> 王景頓時大怒,這趙巖一句話,幾乎是要讓他死啊。 影射什么? 影射陛下?說陛下昏庸?瞎了眼提拔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為府試第一? 這天大的帽子,他不接,也不敢接。 只是這一刻。 女帝只是緩緩開口道。 “的確,當朝府試第一,若真是這般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人,只怕天下都要恥笑朕吧?” 女帝開口,語氣平靜無比。 可這一句話,卻嚇得滿朝文武齊齊開口。 “陛下息怒?!?/br> 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的,皇帝怎可能有錯? 即便是有錯,只要不是大錯,做臣子基本上都不能去說,當然不怕死的言官可以。 畢竟承認皇帝有錯很難。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臣絕無此意,絕無此意?!?/br> 王景有些被嚇到了。 他哪里知道趙巖居然如此犀利,直接將自己逼進死路。 一時之間,他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只是就在這一刻。 一道聲音響起,比較洪亮。 “陛下,王景之言,絕無此意,臣認為,您選許清宵為府試第一,是因為絕世文章?!?/br> “但絕世文章,與品性無關,許清宵能作出絕世文章,卻不代表他有品性?!?/br> “趙大人也讀過書,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對吧?” 聲音響起。 是一位大儒。 孫靜安。 太文閣大學士,地位極高,也是最有希望在十年內晉升天地大儒之人。 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在民間,都擁有極高的威望。 他一開口,趙巖頓時不敢亂說什么了。 “孫大儒所言極是?!?/br> 趙巖回應了一聲,而后不再說什么。 倒不是真不敢,主要是連孫靜安都開口了,他自然不敢說什么。 這是大儒。 其地位比嚴磊都高一些,對付王景他沒有任何問題,但大儒出來了,他必須要退避。 說不過,也懟不過。 這一刻,大殿再一次安靜下來。 女帝之聲繼續響起。 “其他愛卿,對此事,有何見解?” 她再次問道,由始至終都沒有參與斗爭,只是簡單的詢問。 但這就是帝王之術。 “老臣有些意見?!?/br> 也就在此時,一位老者開口。 站在武將行列第三位,是安國公。 國公之位,權傾朝野,幾乎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與大儒相比,不分仲伯。 “陛下,老臣認為,這許清宵怒斥大儒,確有不尊,但文人儒道,尤其是立意之事,本身便有爭議,不尊上,是錯,可倚老賣老,也是錯,許清宵狂是狂妄一些,可算不上不孝?!?/br> “他為百姓伸冤,為無辜者伸冤,此事與嚴法有關,但有過錯,但理應諄諄教誨,而非嚴法處置,也算不上不忠?!?/br> “百姓民怨,當為各地官員之責,老陳想問問孫儒,為何百姓寧可相信許清宵,也不相信堂堂之大儒?莫要說什么許清宵蠱惑人心,一個區區儒生,拿什么蠱惑人心?難道大儒說話還沒一個儒生說話有用?此為不義嗎?” “至于圣意之說,朱圣有言,望后世出才,難道說出不同的立意,就是不仁嗎?” “天地一切,周而復始,朱圣也并非天下第一圣人,即便是圣人在世,也希望見到更加有才華之人出世?!?/br> “孫儒之言,王景之言,是否過于偏激?” 大殿內,安國公的聲音很平靜,但卻將孫儒的進攻,化解的干干凈凈,為許清宵洗的干干凈凈。 儒官皆然皺眉,一個趙巖出來攪局就算了,沒想到安國公也出來攪局,這幫武官當真是手段卑鄙。 只是心里不爽,朝堂上不能表現出來,只能老老實實等孫儒開口了。 片刻后,孫靜安之聲再次響起。 “安國公之言,老夫能夠理解?!?/br> “但無論如何,頂撞大儒,不敬圣意,不尊皇權,還是無法改變?!?/br> 孫靜安再次開口,依舊是抓住這三點,堅持抨擊許清宵。 然而安國公卻搖了搖頭。 “不敬圣意有些言重?!?/br> “他許清宵也是讀書人,若真不尊圣意,怎可能成為讀書人?又如何寫出絕世文章?” “若是孫大人不喜,大可讓陛下擬一道圣旨,待他來京城之后,去大魏文宮,為圣人燒香,也算是以正自身?!?/br> “至于頂撞大儒,再讓他親自去致歉,也算皆大歡喜,既留有大才,又能化干戈為玉帛,豈不美哉?” “陛下,您意下如何?” 安國公笑道。 他屢屢出言幫助許清宵,原因是三點。 其一,許清宵是大才,天機臺透過消息,許清宵命掌兵伐,或許以后能入武官,算是種下善果。 其二,皇帝看樣子也不希望鬧得太大,當然這只是自己猜想。 其三,惡心惡心這幫儒官也是好事,這幾年北伐之事,被儒官氣了多少次,還歷歷在目。 所以他一直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這朝堂爭斗,就是把一件事拿出來,各自拿出自己的想法,不想要解決,那就一直扯,扯到非要解決的地步再來解決。 想要解決很簡單,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事就辦好了。 安國公也不是完全為許清宵開脫罪名。 方才所說,讓許清宵去找嚴磊致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也算是沒有損儒家面子。 算是自己退了一步。 至于答不答應,就看孫靜安的意思了。 大魏女帝沒有說話,只是將其目光落在了孫靜安身上。 若是他沒什么異議,就按這個來。 若是他有異議,就聽聽看。 孫靜安緩緩搖了搖頭。 隨后看向女帝道。 “陛下,安國公惜才,臣,明白,也敬重,只是道歉若有用的話,還需要律法作甚?” “嚴儒已經被氣至臥病,再讓許清宵前去,豈不是加重病情?” “臣認為,此人必要嚴法,發配邊疆或許有些嚴酷,念在他大才,剝奪功名,牢獄十年?!?/br> “陛下覺得如何?” 孫靜安開口,他思考一番,也算是退步。 至于安國公解決辦法,想草草了事,自然不行。 許清宵必須要受到懲罰,而且是極為嚴重的懲罰。 只是此話一說。 安國公再次出聲。 “一場誤會,鬧得如此之大?!?/br> “孫大儒,您覺得有必要嗎?” “大魏北伐之后,人才缺失,只要不是犯了大錯,理應該得過且過?!?/br> 安國公如此說道。 可孫靜安卻緩緩道。 “安國公,一生征戰,老夫佩服,可文人之事,安國公還是不要插手,不尊圣人,對我等來說,是天大的事情,并非是國公口中的小事?!?/br> 孫靜安不想與安國公繼續扯皮了。 他話說的很絕,甚至帶著一些其他意思。 聲音響起。 安國公也不由冷笑。 “朝堂之上,就是朝堂的事,還分什么文人不文人?” “陛下,老臣認為,嚴法過于殘酷,實在不利于大魏發展,老臣建議,小懲大誡,以教誨為主,懲戒為輔?!?/br> 安國公開口。 既然不好好說話,那就繼續杠。 反正輸贏我都沒壞處。 “陛下,此事涉及天下文人,若不嚴懲,難以安天下文人之心?!?/br> “還望陛下明鑒!” “嚴懲許清宵?!?/br> 孫靜安直接開口,緊接著跪在地上,朝著女帝一拜,態度堅決。 下一刻,幾乎一半的儒官出列,跪在地上大聲道。 “還望陛下明鑒?!?/br> 他們齊齊開口,懇求皇帝下令。 至于沒有出列的一半,倒不是說支持許清宵,而是朝堂上的規矩,任何事情,都不能傾巢而出,萬一真惹上麻煩,至少還有部分人能夠保留下來。 不至于全軍覆沒。 “陛下天下文人又不是全是朱圣門徒,再者許清宵也并無大錯,就這般嚴懲,反倒是會傷了天下文人之心,如今大魏,求賢若渴,非常時期,非常對待?!?/br> “懇請陛下法外開恩,從輕發落?!?/br> 安國公脾氣也上來了,一番話說完,也跪在地上。 很快一大半的武官也紛紛跪下,有模有樣地學著。 兩邊直接杠上了。 但這是常態,甚至武帝在世之時,還發生過雙方動粗之事。 “侮辱圣人,在國公口中,竟不是大錯?” 孫靜安看向安國公,語氣冷冽道。 “圣人之意,的確不可辱,但許清宵并非是朱圣門徒,他即將要明意?!?/br> “說句不好聽的話,若是許清宵明意成功,而且的確不是朱圣之意,那就不存在任何有辱圣人之言?!?/br> “至于頂撞大儒,更是無稽之談,非朱圣之意,頂撞就頂撞了,我雖不是儒生,但也閱覽圣書,貌似天下群書之中,哪怕是圣人自傳?!?/br> “也沒有說過大儒之言,就一定是對的吧?” 安國公也是老狐貍一個。 瞬間從中找到破綻,給予回擊。 畢竟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雙方皆有過錯。 許清宵存在問題,嚴磊也存在問題。 無非就是許清宵沒有大儒品位,也顯得年幼,不尊長輩是錯。 但嚴磊倚老賣老也是錯。 我好聲好氣跟你說,你不聽是吧? 那行。 索性,既然這件事情上撕破了臉,反正互相看互相不順眼已經很久了。 那就直接攤開了說,不必這么拐彎抹角。 你說許清宵不尊重圣人?不尊重大儒? 可若是許清宵不走朱圣之意,這個說法就不成立。 那就沒有任何懲罰了。 此言一出。 孫靜安繼續開口。 “安國公所言極是,倘若許清宵明意非朱圣,立意也非朱圣,的確是空談?!?/br> “可安國公又怎能知曉,許清宵不是立朱圣之意呢?” 孫靜安回擊道。 這話一說,安國公有些沉默了。 但很快,安國公繼續開口道。 “老夫聽聞許清宵說要三日明意,三日時間不長,不如等等看,看看許清宵是否能明意?!?/br> 安國公回答道。 只是孫靜安搖了搖頭道。 “他剛剛晉升八品,三日明意,根本不可能,不過是一時胡話?!?/br> 孫靜安如此說道。 不認為許清宵能做到。 “那萬一呢?” “這天下哪里有什么不可能的?孫大儒未免有些太自負了吧?” 安國公平靜道。 “你這已經是胡攪蠻纏了,不與你說?!?/br> 孫靜安不想搭理安國公,而是看向女帝道。 “陛下,許清宵之惡,為窮兇極惡,若不嚴懲,天下文人皆然不服?!?/br> “請陛下嚴懲?!?/br> 孫靜安依舊要求嚴懲許清宵。 無論如何都要嚴懲。 “陛下,老臣不認同,此事如老臣方才所說,只是一場誤會,退一萬步來說,當真不是誤會,那又如何?” “他許清宵又非明朱圣之意,之前種種,也算不上什么大錯?!?/br> “臣建議,不如給許清宵三日時間,看看他能否明意,若是三日明意,此事就算了?!?/br> “若是不能,到時再議,也不是不行?!?/br> 安國公如此說道,目光也看向女帝。 雙方勢力是徹底杠上。 但到底如何,還是要看皇帝抉擇。 “允!” 半響。 女帝的聲音響起。 僅僅只是一個字,便決定了這件事情。 “陛下,不可啊,此事......關乎天下文人,關乎圣人之威?!?/br> “還望陛下三思,若不大懲許清宵,臣等還有什么顏面面對天下文人?面對朱圣門徒?” “若如此,還不如告老還鄉,也免得被天下文人嗤笑?!?/br> 孫靜安開口。 到了此時,他直接放大招了。 用告老還鄉來逼皇帝。 這也是自古以來,所有儒官最喜歡做的事情。 “放肆?!?/br> 當下。 女帝之聲響起。 簡簡單單兩個字,滿朝文武齊齊跪下,不敢出聲。 孫靜安太過于激進了。 拿這個來威脅皇帝,實在是有些激進。 “陛下!” “臣,為的是天下文人,為的是大魏王朝,若有人羞辱圣人,不受懲戒?!?/br> “那禮樂崩壞??!” 孫靜安大聲說道。 鐵了心要嚴懲許清宵。 大殿安靜。 女帝沉默。 百官也沉默。 過了半響。 女帝的聲音緩緩響起。 “三日內,看看許清宵能否明意?!?/br> “若能明意,如安國公所說,許清宵并非是朱圣之意,此事到此為止!” “若明意之后,是朱圣之意,則為辱圣,依法處置?!?/br> “若未能明意,三日之后,再來定奪?!?/br> “退朝?!?/br> 女帝開口,意簡言駭。 孫靜安想再說什么,可也意識到,陛下開口,就不能在強求什么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百官高呼,隨后起身退朝。 這一次爭斗,沒有什么結果,但眾人都知曉,天大的壓力落在了許清宵身上,安國公為許清宵做了很多,可到底能不能幫到許清宵。 還是得看許清宵能否立意成功。 也就在此時,百官快離開殿門時,女帝的聲音,又緩緩響起。 “若許清宵明意,并非朱圣之意,孫愛卿,的確可以考慮告老還鄉?!?/br> 聲音響起。 百官一愣,眾儒官臉色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