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再布局
“咳咳,那個,李叔叔,您笑夠了嗎?” “什么意思?” “笑夠了咱們談些正事!” 李二頓時滿頭黑線。 “有事你就說!” “是這樣,宿盼和陳默那邊也弄得差不多了,林邑國使者已經玩的樂不思蜀了,您看,您什么時候見見他們?” 一聽是林邑國,李二眼神頓時一亮。 “見一面倒是好說,但是,見面之后呢?” “小侄的打算在林邑國成立大使館,明面上負責大唐與屬國之間的交流,而暗中則是通過大使館來竊取林邑國的各種情報,拉攏林邑國貴族,最好能促使其內亂,咱們還趁機好漁翁得利!” “大使館?”李二嘴里不住的咀嚼著這個詞語,然而,越說眼睛越亮,最后一巴掌拍在李毅身上,把李毅拍的齜牙咧嘴。 “哈哈哈,好一個大使館,很好;朕最近正愁附近的蜀國開始鬧騰呢,尤其是吐蕃,據說出了一個松贊干布,弄出了不小的動靜,朕正愁沒辦法及時獲得情報,你小子這個大使館,確實給了朕一個好借口??!” 李毅本來疼的齜牙咧嘴的,但是一聽李二之言,也激動了,他本來沒想那么多,聽李二一說,頓時想起了外交之事。 “李叔叔舉一反三,高明??!小侄也想到了,這大使館確實有搞頭,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只要咱們往他國派大使館,就可以趁機竊取敵國情報,拉攏敵國貴族,同化敵國百姓等等,只要做好了,咱們甚至可以憑著一個大使館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br> “哈哈,好,這主意不錯,恩,就這么辦了!” “不過......” “不過什么?” “不過這外交大使不是一般人能做,不光要能說會道,還要能審時度勢,甚至能獨立自主,否則,兩國之間距離這么遠,要是全靠請示辦事,那就什么菜都涼了,所以,這外交大使講的就是一個隨機應變,貌似,我大唐除了唐儉叔叔,再好像就沒別人了!” 李二愣了愣?!斑@倒是一個問題?!?/br> “而且,不光如此,這大使館還將負責對外情報收集,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情報機構,我大唐現在的情報的很是缺乏,這就相當于一個瞎子,只能當意外發生時想辦法躲避,卻不能提前預知意外從而提前避免!” “情報機構?” “不錯,這情報機構對人的要求更高,目前為止,我大唐估計還沒人能夠擔此重任,就連戰狼也不行!” 李二錘了錘頭。 “唉!朕本以為最近的事已經夠多了,沒想到每次跟你聊天都會引出一大堆問題,看來朕在找你交談時要看時間了!” “呵呵,李叔叔,這些都是長久的建設,不是一時之功,咱們現在提出來,不一定要現在就辦,咱們可以先準備啊,這外交之人可以交給山水學院,反正山水學院要培養策論院人才,再多一個外交也沒什么關系;至于間諜可以交給軍校,小子可以另設一科,專門負責間諜情報工作。至于林邑國的事情,先讓沉默和宿盼頂上去,他們也學過一些偵查偽裝,足以應付這些!” 李二看著李毅,意味深長的一笑?!靶∽?,這外交可是鴻臚寺的事情,你小子的山水學院的手可是越來越強了??!” 李毅頓時翻了個白眼?!扒?,您要是不信任小子,那小子就不做,我也想偷個懶,您以為這人才是那么好培養的?不都讓您做山水學院的山長了嗎?怎么還說這個?” 李二哈哈一笑?!澳阈∽?,說說就翻臉,朕說不信任你了嗎?朕的意思是,既然你小子連鴻臚寺的事都管了,也就別怕麻煩了,你看這三省六部、九寺五監還有哪里需要改進,你就吱一聲,朕給你派人?” 李毅頓時瞪大了眼睛?!澳J真的?” “朕什么時候開過玩笑?” “切,您認真,小子還不干呢,您干脆累死小子算了,不干!” 李二笑了笑,他也就是說著玩,也沒真想讓李毅這么干,倒不是別的,就像李毅說的,要真這么干了,非得把李毅給累死不可。 “呵呵,這個你不干,但是有一個你必須得干!” 李毅一愣?!笆裁词虑??” “就是你在金陵弄的什么三捕,被朕的吏部和刑部尚書看上了,天天追著朕要那幾個人,朕一直沒松口!” “三捕?吏部和刑部注意到他們了?” 李二撇了撇嘴。 “他們倒是想不注意,實在是金陵這段時間太耀眼了,經濟上朕就不說了,你小子比誰都清楚,就說治安上,自從你小子在金陵弄出這什么三捕以后,整個金陵的治安一下子好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別說大盜了,就連小偷都快絕跡了,金陵現在是真正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金陵的治安現在已經是全國聞名了!” “呵呵,您夸獎了,其實能打到這個地步一是金陵百姓本來就比較純樸,二也是這三捕制度剛弄出來不久,時間長了,自然也就被看出破綻了,不過,小子覺得這三捕制度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您說呢?” 李二想了想,道:“恩,這三捕制度確實不錯,神捕負責治安捉拿,緝捕負責審訊調查,吏部負責雜事督辦,三種制度各司其職,職務分明,確實很不錯,不過,這樣一弄,豈不是就把縣尉的職能擴大了?” 李毅心中一贊,這李老二看問題就是準,李毅也不隱瞞。 “陛下,其實小侄就是這意思,小侄一直覺得現在的權力太大了,小子當過縣令,深知其中的難處,不光要處理政務,還要處理刑事案件,小子當初要是不弄這個三捕,小子自己絕對忙不過來。而且從另一角度來說,這審訊案件和追捕案犯需要很強的職業技能,也就是所說的經驗,這顯然不是一個縣令能搞定的,咱們大唐的縣令很多都是通過科舉或者世家舉薦才任命的,這些人能力肯定岑差不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的新任縣令對處理案件一事都是一竅不通的,只能隨著經驗,慢慢學習,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從這方面來說,這種制度對百姓來講是弊大于利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