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說客
“推一個人上去?” 沈巽有些疑惑的看著虛幻,說真的,對于虛幻,開始的時候,他還是有幾分好感懂得,不然也不會專門安排陸直給他當老師,甚至就是在他的閨女被人污為何虛幻有茍且之事,他依然覺得虛幻這年輕人不錯,只是被自己連累。 下山,還俗,參加科舉。 這個和尚一步步走來,到了今天,竟然參與到朝爭之中,把朝廷法度當成肆意妄為的工具,這便是他所不允許的。 言官科道的興起固然是他希望看到的,但卻不希望以這種幾乎是邀名的方式起來,這種以跟官家打對臺以期證明自己是對的,皇帝是錯的方式固然能讓言官們青史留名,但副作用太大。 文官在大周朝已經足夠強大,這種方式的出現,只會加劇皇帝和文官之間的對立,得不償失! 虛幻當然不會知道沈巽心中的所想,但對于他的態度還有有些感覺,至少這一次和上次的待遇就不一樣。加上剛才那話,虛幻知道,這定然是沈巽對自己的不滿。 其實也是,對于是沈巽這種文人來說,一個能夠玩弄權術,廢除副相的人,的確是讓人厭惡的。 他們不知道張彥正是什么人! “沈相,我虛幻自認為問心無愧,不知道為什沈相會如此的對我?還請沈相教我,虛幻是哪里做錯了?如果是虛幻哪里做錯了,虛幻掉頭就走,絕對不會再進沈相的大門半步?!碧摶玫膯柕?,對于沈巽其實他還是有敬意的,但這種敬意可不是拿來被人這般踐踏的。 你沈巽固然是高高在上的文宗,宰相,可跟我有什么關系,我虛幻又不是靠你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甚至是自己還刻意的不去牽連到他。 沈巽的眉頭皺起來,有些生硬的說到,“巧舌如簧的妖僧,蔡清那老狐貍就是這樣被你說動的吧?” 聽到這里,虛幻才知道,沈巽的心結在哪里,不由的一笑,淡然一笑。 “說我妖僧,我認了。既然是說我妖僧,那我就索性妖言惑眾一些,我信不過張彥正!”虛幻朗聲說道。 “你有什么資格議論上官?朝廷大事,臺省重臣也是你可以非議的?”沈巽這個時候甚至有點厭惡虛幻了,這已經不是巧舌如簧,而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這種年輕人,注定了他的道路絕非正途。 上一個如此驚艷聰明之人,卻走上了邪路的,應該是蔡老狐貍的那個長子蔡硯吧! 沈巽這心中的感慨還沒完,就聽到虛幻說到,“敢問沈相,他張彥正能做什么?即無州府之實干,有無軍國的權謀,無非是邀心媚上而已,今日官家欲邀一鳴驚人,下手佛門,聚納財富,以為國用,擔著千古罵名,為的是什么?” 沈巽聽到這里,也是有些微微的感慨,大周不同于前朝的就在于,文官之風太盛,前朝宰相權威之重,勝于皇帝,一般都是出則為將帥,入則宰輔,一步步發于兵卒田畝,都是在一方主政的經驗和軍事上的實干,但是大周則過于單薄,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只是經過了十國之亂,藩鎮武將之害,也不得不防。 虛幻看到沈巽的思索,這才繼續說道,“我敢說,老太師搜刮上來的財富,和沈相維持下來的國泰民安局面很快就會讓張彥正給敗壞掉。咱們的官家想要做什么事,固然老太師和沈相您二位不會同意,但張彥正呢?如果他直接去執行了呢?” “據我所知,官家對于皇城的不夠精致秀麗已經不滿很久了,對于宮女的數寡無才也是嘆息許久,京華煙云,繁華東京,沈相真的覺得官家能保持奮進之心多久?” 只有沈巽才了解宣和帝,有才華,有想法,有志向,只是,做事永遠都是一炷香的熱度,根本就不會持久,誰知道他能堅持多久,現在有林京鼓動,聽說林京已經找回了陳道一主持上清宮,那么怕是離林京離去已經不遠了,之后呢? 怕是這心氣會急速的散去,到時候,這些佛門搜刮上來帶的財富,何以存之,怕是很快就會用出去。 虛幻沒有說錯,宣和帝的的文人情懷讓他對于很多事情有著獨特的追求,比如美! “林京是不是快了?”沈巽忽然問道。 虛幻點了點頭,想了想還是補充道,“不足三年,但看目前的情況,怕是就在明年之期!” 林京的三年壽命,今年已經過了一年,至于說到明年,他這般的費盡心機謀劃什么,怎么可能不折壽? “妖蠱之道,終非正途!” 沈巽忽然感慨道,而后才淡然的看向虛幻,輕輕的問道,“你想推誰上去?老夫可不會為你拉幫結派,雖然是還你被老夫連累的人情,但卻也要看人選,此人品行不成,老夫也會斷然拒絕的。甚至,老夫還是反對!” 虛幻雖然覺得沈巽對于自己的態度有所轉變,但也沒有奢求一定要變得多親近,只要自己的計劃成功,沈巽就是背地里詛咒自己都無所謂。 人生坦蕩蕩,心無所虧,自然天地漸寬。 “我的老師衡霞先生!” 虛幻笑吟吟的說出了陸直的名字,然后看向沈巽。 這個名字可是出乎沈巽的意料,其實在沈巽看來,陸直無疑是有足夠資格的,也是完全能夠擔當的,只是,這么多年,所有的人都忽略了這個人,雖然不知道處于什么目的,陸直一直窩在教坊司,但是無疑,從人品,從資歷,從能力來說,陸直足夠擔當監察御史。 看了看虛幻,沈巽點了點頭,緩緩的說到,“陸兄無疑是最佳的人選,只是他會出山嗎?” 虛幻臉色不變的說到,“身在官場,談何隱居出山?陸公現在也是正六品的宣徽殿學士,怎么就不能升職?一代大家,流于娼寮之地,何人之過,是官家沒有納材之意,還是沈相沒有容人之量?千古之后,青史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