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莊戶人家平日里一日只吃兩頓飯,早晚各一頓。只有那不差錢的,一日才吃三頓,在早晚中間多一頓點心。 但每逢夏收秋收時節,因體力勞動過大,只要不是窮的揭不開鍋,那都是想著法的吃三頓飯。 不然人肯定扛不住。 莊子里的小廝丫鬟還有長工,平日也是吃兩頓飯。但長工在夏收秋收的時節,要跟著佃戶一起去搶收的。 莊子里有沒佃出去的地,那些地平日都是他們在照料。 所以這次秋收,長工們自然也與以往一樣,一日吃三頓。 但這次秋收,東家沒有多給錢給廚房采買。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廚房沒銀錢花銷,就只能在伙食上克扣些。 因此這次秋收說好聽是一天三頓,但頓頓都沒個干的,吃了和沒吃也沒兩樣。 長工們有不少累的趴在地頭不能動,他爹實在擔心人給累壞餓壞,便讓廚房做了頓干的。 這事被東家知道后,所有的長工,還有廚房做飯的,以及他爹,都被東家罵了狗血淋頭。 他爹的月銀還被扣了一月,說是補貼那一頓飯的錢。 對于這樣的主家,張一金也沒辦法,只能忍著受著。他們一家與那些受雇的長工,雖不是死契,可也是簽了二十年的身契。 若是主家不主動放人,他們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在契內的時間里離開的。 張一金跟在東家身后,聽到對方溫和的問他剛剛鋪子里發生的偷竊之事,心里暗暗肯定了二弟的說法。 東家真的變了很多。 以前的東家根本不可能出莊子,更不可能如此溫和的同他們這些下人長工說話。 不是斥責打罵,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了。 張一金怕自己回話慢了,再惹人不快。迅速的收了思緒,如實道:“回東家的話,那少年名喚沈二蛋,是銅鑼巷沈家的老二。 糖和點心那些金貴的沒偷,拿了一斤多的米。人沒出去,就被發現了,鋪子里并無損失?!?/br> 張一金說起沈二蛋,心里也唏噓不已。 這少年也是個苦命人。兄長兵役期間斷了一條腿,去年年中被送了回來。 家中還有四個弟妹,與常年臥床的老父。母親在五年前生下幼女后離世了。 許是家里揭不開鍋,所以沈二蛋才來偷竊的罷。 不過不管到底是因為什么,偷東西總歸是不對。且偷的還是他主家的鋪子,不是他自己私人的東西,不報官都不行。 他雖對沈二蛋有些同情可憐,但他們這樣的人,有這種東西只會害苦自己,旁的也沒多大用。 只希望沈二蛋這孩子經這一遭,以后能走向正途,莫要一條道走到黑了。 云懷瑾沒再多問此事,而是仔細的打量起鋪子。 南城的鋪子比北城的鋪子還要大一些,也是兩層高帶個小院子。 一樓的貨架擺的滿滿當當,比起北城的空曠,顯得雜亂許多。 他一路走,就問了張一金一路的貨物價格。 米面糖油這些與專門的鋪子差不多一個價,雜貨鋪里買的好處就是不用多跑,別的也沒其他。 做的都是周圍人的生意,若不是背靠著云莊,米面糧食這些不需要額外購買,省不少貨錢,鋪子早關門了。 其他的一些針頭線腦的,也是主打一個薄利多銷。 南城雜貨鋪的點心倒是賣的比鋪子里的便宜些,張一金說這些點心都是在北城那邊的雜貨鋪放了一陣,沒賣出去的。 就都運來南城這邊,降價去賣。 別說買的人還不少,反正都能吃,又沒壞。雖說口味沒剛出爐的那么好,但他便宜啊。 舍不得買貴價的新鮮點心的人,就愛來南城的雜貨鋪里買降價處理的。 云懷瑾聞言,只覺得一個敢賣一個敢吃。 他很想說別賣這些點心了,不然人吃出問題來,可怎么辦? 正想著,就見一背著籮筐,身著褐色短打,腿綁布條,腳穿一雙破草鞋的老者進了雜貨鋪。 那籮筐里趴著個小娃娃,看不出幾歲,個頭小小的,人也瘦的很。 “掌柜的,我想買一包點心?!?/br> 老人家只跨一步進了鋪子,腳后跟貼著門檻,不敢往里多走。 他有些局促,尤其是在看到穿著錦衣的云懷瑾后,連頭也不敢多抬。 怕沖撞了貴人,說話都磕巴起來,“聽村,村里人說,這鋪,鋪子有便宜,點心賣。這,會還有不?” 張一金先是和云懷瑾告罪一聲,隨后走到擺放點心的貨架前,問老人家要哪種。 “點心還有,有十文的,十五文的,還有十七文的,二十文的。老人家要哪一種?” 聽到點心還有,老者苦巴巴的臉上總算有了點笑容,他連忙道:“就要十文的?!?/br> 張一金拿點心的時候,云懷瑾看到那老人家在破舊的打滿補丁的衣服里掏了好久,才掏出一個灰色的布包。 打開布包后,粗糙微抖的手從里面小心的捏出十枚銅錢。 那灰布包里就還剩下三枚。 老人家小心的把布包里剩下的三枚銅錢包好后,重新塞到袖子暗袋里。又數了兩遍手里的銅錢,這才給張一金遞過去。 接了銅錢,張一金把點心遞給對方,語氣頗為嚴肅,“這十文錢的點心放不了幾日,最好在三日內吃完,不然后面再吃輕則鬧肚子,重則丟命??汕f別省,放過了時間又舍不得扔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