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熱情的山村
清晨,整理隊形,準備出發,旁邊很多村中的百姓來圍觀送行,張威帶的食物不多,看了看人群中有幾個孩子,于是拿出了些胡餅,分給了孩子們一人一個。 孩子們很高興,拿著胡餅一邊吃一邊跟著大人們送行,出了村子,隊伍沿著山路,繼續向西前行。 將一隊人馬送出村口,那對中年夫妻回到自己的草屋。小紅剛才起身,來到正屋里發現沒有張威,此時正坐在屋中的土炕上發呆呢,心里疑惑大哥哥怎么不見了。 此時見自己父母推門進來,略顯稚嫩的聲音問道:“娘親,那個大哥哥呢?” “哦,你大哥哥走了啊,剛才見你睡得正香,沒叫醒你”。那婦女進門聽見女兒問話,一邊準備去做飯,一邊開口回道。 “走了?大哥哥為什么走了?”。小女孩兒呆呆的聽完后,又呆呆的問道。 老鄉也已經進屋,聽見女兒問話,一邊回身關門,一邊開口回道:“你大哥哥當然要走啊,人家只是路過這里,天亮了當然要走了?!?/br> 小女孩兒跳下土炕,連忙擠開正在關門的父親,跑了出去。 “小紅,還沒吃飯呢,你做什么去?快回來”。那老鄉見女兒跑了出去,站在門口高聲喚道。 “我去問問大哥哥叫什么名字”。然后傳來了正在奔跑中的小紅的聲音。 老鄉沒有辦法,反正孩子每天都出去玩兒,也跑不遠,也沒管她了,轉身打算喝口水,可是一抬頭,卻發現自己木桌上放著一個疊著的手帕,趕緊過去查看,拿起手帕感覺里面包著東西,打開一看,手帕里包著一兩銀子。 這……我的天,這可是一千錢??!這不會是那軍爺忘在這里了吧?這當兵的人的錢這可不敢要啊,而且還是這么多。 想到這里老鄉趕緊也跑出門去。 小紅瘋狂的跑出家院,又在村中小路上奔跑了一陣,沿途的村民和幾個小朋友見她瘋狂奔跑的樣子,都不住的上前詢問,可是小紅只顧奔跑,對身旁的一切都充耳不聞。 等她跑到了村口,張威帶著隊伍已然走出去了老遠,小紅站在村口,氣喘吁吁的又往前奔跑了一段,可是張威雖然護著馬車走的不快,可是哪里又是一個小女孩兒能追得上的,距離只能是越拉越遠。 小紅站在土坡上,望著前方遠處隊伍的尾巴,雙手捂在唇邊做喇叭,用盡全身的力氣,清亮又略帶稚嫩的聲音,大喊道:“大~哥~哥~,你~還~會~回~來~嗎?” 清亮的聲音響徹山坳,可是張威又怎么可能聽得到,自然是得不到任何回應。 小紅又向前瘋狂的奔跑了一段,直到跑不動了,才停住腳步,彎著腰,大口大口的喘息著,微微抬著頭,兩個大大的眼睛直直的望著即將消失在眼中的隊伍。 “大哥哥,我還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冷風徐徐,小紅還想再往前追,可是她實在是跑不動了,她覺得自己很沒用,一臉的自責。 又過了好大一會兒,那老鄉才捧著手帕追到小紅這里,同樣氣喘吁吁的看著消失在眼中的張威一行人。 …… 隊伍又在山路中前行了一日,中間又路過幾個小山村,情況都差不多,他們看見軍兵就緊閉屋門,老百姓們對官兵的反應,軍民關系之差,真是令張威心中深受觸動。 沿著山路從潞州地界拐了個大彎,路過一個縣城,在縣城采購了一大堆食物,又連行了六日,才抵達晉陽,晉陽之行一切順利,這一路上偶有流民,張威每次見到流民中有婦孺的,便會分一些食物給她們,凡受饋者無不感激涕零。 皇子妃到舊時的晉王府上跟皇太妃請過安,又帶上了李繼岌的樂曲舊稿,只在晉陽過了一日,然后次日馬上離開了晉陽城,繼續往定州而去。 晉陽與定州之間的地圖距離不算太遠,不過中間隔著太行大山,這段山路太過難行,便增加了許多難度,沿途遇到城鎮便在城鎮住宿,無城鎮時便在野外扎營,直到又行了數日,才算是接近了太行山的邊緣。 此處已經算是鎮州地界,再有一日的山路便可出山進入平原了,山中之路崎嶇,一隊人馬都走的都挺疲憊,到了快接近傍晚的時候,探馬回來報說前方發現村莊,張威覺得還是別打擾村民了,于是決定穿過去不在村中停留,到天黑在野外扎營。 只是沒想到,在他們一行人進入這個小山村的時候,這個村里的村民并沒有像已往的那些百姓一樣害怕,反倒是顯得很熱情,村中的村正居然主動邀請他們到村中住宿,反倒是令張威感到一陣驚訝,但既然人家主動邀請,那有屋子住肯定比在野外扎營要好。 村正就是村長,張威將隊伍安排好,出來跟這村正一番攀談,才大概了解。 原來由于這里靠近邊塞,直接面臨外族的壓力,官兵抵御契丹保護百姓,再加上樞密使郭崇韜兼任著成德軍節度使,郭崇韜雖不住在鎮州,但是對這里的民政也多有扶持,官兵們不敢作惡,這里的百姓對官兵的印象反倒是還不錯。 這村正不光給安排了住所,居然還派人給官兵送來了飯菜慰勞,張威心里一陣感動。 在這個小山村中,還真的讓他體會到了一種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感覺。 吃完飯天也就黑了,皇子妃和王玉娘已經睡下,張威還是不喜歡早睡覺,便一個人來到院中,已經快到臘月中旬了,今晚天上的月亮顯得比較圓,院中也很明亮,他抬起頭看著天上大大的月亮,不禁又思念起自己前世的父母。 就在他思念故鄉的時候,卻隱約聽到隔壁有人說話的聲音,張威很好奇,走到院墻邊,附耳靜聽起來,他的耳朵很靈,聽清了隔壁的話語…… “老頭子啊,上次契丹兵剛剛來過,兩軍交戰,這地里的麥苗可被糟蹋了不少,看今年這情況,連個雨雪都沒有,來年的收成肯定多不了,如今你又拿家中的余糧勞軍,咱們明年的日子可怎么過啊“。這是一個老婦埋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