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雛鳥初啼
曹汲孤陋寡聞,從小到大也沒走出過中陽鎮。 但王猛卻不一樣,他當過渠帥,早年隨黃巾軍縱橫南陽,見多識廣。元安先生是什么人?曹汲不清楚,曹朋沒聽說過,可王猛知道。這元安先生名叫龐季,是襄陽鹿門山人,荊州名士。 劉表初至荊州,立足未穩。 時有張虎、陳生盤踞襄陽,聚眾作亂。 劉表那個時候是一沒有兵,二沒有將,只頂著一個荊州牧的頭銜,還掛著一個漢室宗親的名號。 不過,劉表是當世八顧之一,名動天下。 可別小看了這個‘名’字,有的時候它抵得上千軍萬馬。 哪怕是在后世,為一個‘名’,人們也爭得頭破血流。而在東漢末年,這名氣的作用更大。 劉表以八顧之名,請出龐季蒯越。 兩人單騎入襄陽城,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張虎、陳生數萬大軍作鳥獸散。劉表更因此不費一兵一卒,坐擁襄陽,打響了了他征伐荊州的第一槍。換句話說,沒有龐季,劉表想要在荊州站穩腳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龐季還有一個名號。 在荊州有這樣一個說法:鹿門二龐,小龐最良。 龐季字元安,是‘鹿門二龐’之中的大龐,而他的兄弟,也就是荊州極富盛名的名士,龐德公龐祖文。 至于司馬徽,那是弘農司馬氏的旁支,少有神童之名,也是荊州名士之一。 反倒是那位文聘文仲業的名號,倒顯得有些默默無聞。至少王猛也不清楚文聘是什么來頭,不過對文聘的武藝,王猛也是發自內心的忌憚。曹朋口稱‘討教’,著實嚇出了王猛一身冷汗。 莫說龐季和司馬徽兩人,就算是文聘,想要收拾曹朋,就如同碾死一只螞蟻那么容易。 討教? 在這個時代,討教就是打臉的意思。 這孩子瘋了不成? 居然要去打司馬徽和龐季的臉 文聘的臉一沉,手扶佩劍,虎目圓睜。 一絲淡淡殺氣從他身上悄然散發,曹朋感受最真,只覺得全身發冷,口干舌燥。 不過,他卻沒有畏懼 他在賭。 賭司馬徽會站出來說話。司馬徽既然能為名士,在演義之中更是諸葛亮、徐庶、龐統之師,那氣量肯定不同于普通人。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出場的次數并不多,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清雅善知人 這樣一位名士,又豈能容不得別人說話? 可沒想到,沒等司馬徽開口,龐季就搶先一擺手,正色道:“仲業,休得無禮?!?/br> 他表情嚴肅,透出莊重之色。 文聘看上去很敬重龐季,見龐季開口,便立刻收回殺氣,同時也放開了佩劍。嘴角微微上翹,劃出一個柔和的弧度。那表情,帶著一絲不屑,似乎是在說:且看你毛頭小子,能說出什么道理。 司馬徽目光溫和,靜靜看著曹朋。 曹朋個頭不高,甚至在同齡人當中,也有些偏低。王買和他同樣十三歲,已差不多有170公分,可曹朋呢,卻剛剛160出頭的樣子。加之先天營養不良,使得他看上去格外單薄瘦弱。 一件洗得發白的灰色襜褕,外罩一件棉袍。 袍子似乎有點大,所以更襯得他有些瘦小…… 和在座的人一比起來,曹朋這衣著簡直就是寒酸可笑。偏偏,他昂著頭,絲毫沒有怯懦之色。 那雙眸子,目光平靜如水,透著一股子驕傲。 司馬徽不由得笑了 別看他衣著寒酸,可這風范,卻真真個令人擊節贊嘆啊。 “友學小友,有何見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所以,司馬徽也好,龐季也罷,倒也不是容不得不同意見的人。 文聘面無表情,可是這心里面,也暗自稱贊:這孩子年紀雖說不大,可看這氣度,卻是不凡啊。 曹朋握緊拳頭,指甲甚至扣進了rou里,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 正如他之前和王買說過,在這個年代想要出人頭地?除了真本事之外,還需要有兩個條件。 其一,家世。 這其二,就是名氣。 家世就是出身,這是老天定下來的,非人力可以挽回。 可名氣就不一樣了,這玩意可以炒作,可以賺取。曹cao可以不問出身,不問德行??扇绻苡行┟麣獾脑?,這待遇自然不會一樣。而眼前的司馬徽和龐季,無疑是他賺取名氣的一條捷徑。 穩了穩心神,曹朋先是一揖,而后說:“剛才聞二位先生言天下大勢,小子不才,不敢茍同。 元安先生說,曹cao非袁紹之敵。 可小子卻以為,那袁紹不過沽名釣譽之人,絕非曹cao敵手?!?/br> 龐季剛才和司馬徽談及天下大勢,認為曹cao雖奉天子,卻難有作為。原因嘛,很簡單……曹cao雖然占居兗州、青州,如今又得了豫州。名義上,掌三州之地,而且奉天子以令諸侯。 可兗州、青州殘破,且當年曹cao誅殺邊讓,使得兗州士人大為不滿。 不得已的情況下,曹cao才會將重心轉到了豫州??杉幢闳绱?,這根基仍顯得不夠堅實。加之曹cao四面環敵,迎奉天子之后,更成為眾矢之的……反觀袁紹,四世三公,雄踞河北,錢糧廣盛。勿論是在名氣還是從實力上講,曹cao都不可能戰勝袁紹。他迎奉了天子,說不定會加速滅亡。 總之,龐季不太看好曹cao 坐在龐季身邊的少年,饒有興趣的看著曹朋。 司馬徽道:“那小友有何高見?” “小子以為,袁紹必敗” “哦,愿聞其詳?!?/br> 龐季不免有些動容,擺手示意身邊少年讓座。 少年倒也沒有什么意見,笑了笑站起身,便讓出座位。 曹朋拱了拱手,走過去屈膝跪坐,“昔高祖與楚項相爭,楚項雖強,卻終為高祖所勝,何也? 項籍乃大將軍項燕之后,高祖不過沛縣一亭長耳。 這就好像是今日袁紹和曹cao。袁紹雖出身四世三公之家,據河北錢糧廣盛之地,若楚項強橫??尚∽釉犝f,若非袁紹,焉有董卓之亂?想當初,十常侍禍亂朝綱,大將軍何進欲除十常侍,曹cao曾諫言直取張讓等人,但最終被袁紹所阻攔,言調邊軍勤王,卻未想引狼入室。 由此可見,袁紹虛有其表,卻非高明之士……” 龐季和司馬徽聞聽不由得動容,相視一眼之后,看曹朋的目光,旋即變得有些不同了。 而縮在屋子一角的王猛等人,也不僅是目瞪口呆。 “賢弟,阿福說的這些,是從何人學來?” 曹汲張大了嘴巴,咽了口唾沫道:“我哪里知道?這孩子以前不好說話,從來沒和我談過這些。 你問我,倒不如問虎頭,說不定他比我還清楚一些?!?/br> 王猛旋即向王買看去,就見王買搖頭說:“我也不清楚,阿福從前雖與我經常玩耍,但也從沒有說過這些事情?!?/br> “這孩子,果然非同尋?!?/br> 王猛幾人竊竊私語,而另一邊,曹朋也逐漸進入了狀態。 “以我看,袁紹雖盛,卻不足懼也?!?/br> “愿聞其詳?!?/br> “我觀袁紹,有十敗,而曹cao有十勝。 袁紹出身高貴,繁禮多儀。曹cao體任自然,此道之勝也; 袁紹以逆動,曹cao以順率,此義之勝; 自桓、靈以來,政失于寬。袁紹以寬濟,而曹cao以猛糾,此治之勝也; 袁紹外寬內忌,任人唯親。曹cao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之勝; 袁紹多謀少決,曹cao得策輒行,此謀之勝也; 袁紹沽名釣譽,曹cao以至誠待人,此德之勝也; 袁紹親小人而遠賢臣,曹cao慮無不周,此仁之勝; 袁紹聽讒言而惑亂,曹cao明察秋毫,浸潤不行,為明之勝; 袁紹混淆是非,曹cao法度森嚴,此文之勝也; 袁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cao能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此武之勝。 故小子以為,曹cao有此十勝,早晚必敗袁紹” 東漢末年時期,言論非常自由。 老百姓可以討論朝政,品評名士,而朝廷卻不會因此而治罪。 特別是名士之間,抨貶朝臣大員,可隨心所欲。那些被批評的人,若知道了還不能怪罪,更不能生氣,反而要登門求教,甚至表示自己的謝意。若肆意報復,則會被人說他氣度不夠,心胸狹窄。 歷史上,在建安三年,袁紹挑釁曹cao。 曹cao當時對袁紹多多少少有些顧慮,于是他的謀士,時任軍師祭酒的郭嘉就上了這十勝十敗的條陳。 這三國群雄之中,如果說最為曹朋喜愛的謀士,并不是人盡皆知的諸葛孔明。 他最崇拜的是賈詡和郭嘉,也時常會為郭嘉壯志未酬身先死,而感到難過。郭嘉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并不算太多。而這十勝十敗,也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筆。 后世有磚家叫獸認為十勝十敗之說并非出自郭嘉手筆。但曹朋堅定的相信,這就是出自郭嘉。如今,他有意在龐季和司馬徽面前求名,而所談論的,恰恰是袁紹和曹cao的比較,所以毫不猶豫的就拿了出來。 龐季和司馬徽,可說是面面相覷。 這十勝十敗之說,如黃鐘大呂一般,發人深省。 就連一旁文聘,也是連連點頭……不說別的,就憑這份見識,足以令他高看曹朋幾分。 “你是說,曹cao必勝?” 一直保持沉默,站在龐季身邊的少年,突然開口問道。 曹朋毫不猶豫的點頭道:“正是?!?/br> “若不勝呢?” “???” “我是說,如果曹cao輸給了袁紹呢?” 少年的言語中,不免有一種斗氣的味道。 很顯然,曹朋這番話雖打動了龐季和司馬徽,卻沒有能真正的說服少年。 曹朋并沒有急于回答,在龐季和司馬徽的注視下,他沉吟片刻,抬起頭道:“若曹cao敗,則蒼生受難?!?/br> ———————————————————————————————— 兄弟們支持太給力了 一覺醒來,已經是新書第一。 老新感激不盡,拜謝,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