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和親要求
這八座城池都是燕國難得一見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的城池,屬于燕國十分重要的城池,一朝被占,舉國哀悼。 這日朝中一片嘩然,除了幾位皇子之外,所有人都跪在大殿之上懇求皇上下旨允諾虞國的要求,將燕國的七公主嫁給虞國的七王爺沈煜。 這是虞國方面給出交換八座城池和蕭峰的條件,且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只要公主嫁過去,虞國愿意同燕國簽署二十年的和平相處條約,并且愿意幫助燕國節制漠國、睿國、黎國等邊境國家的sao擾。 如此條件,可謂是讓人驚嘆,按照一般的國君,這幾乎是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直接答應的條件了。 可是燕皇卻仍舊還在猶豫不決,遲遲不愿意下定決心。 大殿之上的王爺們也不愿意自己的meimei遠嫁虞國,且有禮王作為代表的幾個火爆脾氣,主張親自領兵前去收回自己的城池和蕭峰。 只是被一幫老臣大肆奚落了一番。 最后早朝在皇子和大臣們吵成一片之下潦草結束,消息隨著早朝的結束,一下子就傳開了。 大街小巷都在批判那些王爺和燕皇的不舍之情,覺得犧牲一個公主的幸福換來舉國上下的二十年和平,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況且這燕國的公主嫁過去,還不一定就會不幸福。 公主府的下人出去采辦聽聞了議論,回來也都是一片竊竊私語,元子怡聽見了一些關于自己的聲音,心里有些糾結和難受。 其實和親她是愿意的,身為公主,享受了公主的尊崇地位,自然也需要履行屬于公主的責任。 當年漠國想燕國討要公主為質,燕皇自私不愿意將她送走,便在郡主中選了寧王的長女元綰沫做為郡主假扮公主前去,聽說后來元綰沫的身份曝光,一下子暴露了不少的燕國內線,讓燕國在一夕之間損失慘重。 如今不愿意嫁公主,虞國的軍隊就會無限的逼近,想來要攻破燕國的都城也是指日可待。 厄運總是比人的思緒想象的更加的迅速,虞國的事情還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那邊睿國和漠國也趁勢開始在燕國的邊境做起了亂。 仁王和賢王直接就被派遣到了那兩國的邊境平亂,臨走之際燕國的仁王來到公主府,想要告訴元子怡自己在哪里見到過那只檀木梨花簪子。 卻不料他過來的時候,元子怡卻進宮了。 綠袖和云袖也跟著進宮了,月牙不再府上,只有一位叫做歡歡的侍女,元哲暄想了想,也就留下了一張紙條,讓歡歡交給元子怡。 歡歡答應了,可是等到元哲暄離開,便直接將其燒掉了。 那紙條上所寫的字并不多,言簡意賅,卻清楚的交代了簪子的情況。 “吾曾于虞國顧七小姐的畫像上見過,據說此乃虞國七王爺親手為其所做!” 只是可惜,隨著火焰的燃燒,紙條變作了灰飛,元子怡一輩子都不會知曉了。 從外面回府,得知了大哥哥和二哥哥離開的消息,元子怡的心情有些沉重,準備洗漱睡覺的時候,厄運又再一次的傳來了。 據說虞國為了讓元子怡遠嫁,已經秘密派遣了一隊暗衛前來,綁走了燕國的不少皇子,其中晟王良王和善王都在其中。 消息被歡歡穿傳了進來,元子怡一下子就著急了,連忙連夜進宮,宮里此時已經亂成了一團。 貴妃的哭聲,楊昭儀的哭聲,還有皇后的著急和慌亂,太后的責備和謾罵。 燕皇頂著這樣大的壓力,卻還是不愿意松口讓元子怡遠嫁虞國,可見他對元子怡有多么的寶貝,有多么的疼愛。 可是這份疼愛隨著百姓的流離失所,隨著自己諸位哥哥的不斷遭難,元子怡已經承受不起,也不敢承受了。 她流淌著眼淚跪到在了燕皇的跟前,仰著頭,注視著這位讓自己十分尊敬愛戴的父皇,一字一句清晰無比的開口。 “父皇,小七愿意遠嫁虞國和親,換取哥哥們的性命,換取國家的安定!” “住嘴,朕是不會讓你嫁去虞國的,就算燕國徹底滅亡了,朕也不會讓你......” “皇帝,你真是糊涂的緊,當初哀家可真是眼瞎了才會扶持你登基,早知道哀家隨便扶持一個寧王或者獻王都要比扶持你這個混蛋王八羔子要好!” 話語還沒說完,太后的謾罵就再一次的響起。 這般不顧形象的謾罵聲隨著今日元哲銘的被綁架,她就一直沒有消停過。 原本以為元子怡主動請纓遠嫁虞國,燕皇就會松口放手,誰知道他竟然還冥頑不靈,叫太后如何不氣? 這元哲銘已經是她可以繼續把持朝政最后的籌碼了,她可不能允許這人出事。 燕皇沒有多加搭理太后,而是一動不動的看著自己的女兒,心里是一陣陣的不舍和疼痛。 元子怡笑著拭去了他臉上的淚痕,柔軟的小手摩擦他已經變得蒼老的皮膚,給人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元子怡很小的時候,便是這樣替燕皇擦拭眼淚和汗水的,那時候她小小的一個,軟軟糯糯十分的可愛,說話又貼心,讓燕皇疼愛不已。 他以為他作為一國之君,無論事情發展成什么樣子,保護好他唯一的女兒也是可以的,誰知道世事無常...... 眼淚被擦拭之后又一次滾滾落下,元子怡的心疼痛極了,燕皇的心也疼痛極了。 最后在太后和百官的要求之下,燕皇還是松口了。 松口之余,滿心不舍的禮王就站了出來。 他睥睨著虞國的來使,不卑不吭的提出自己國家的要求。 “想要迎娶我meimei可以,七王爺必須親自前往離城迎親,且必須十里紅妝,十二抬大轎!” 此話一出,百官肅然,虞國使者一臉為難。 畢竟十二抬大轎乃虞國迎娶皇后之禮,用在七王爺娶妃之上實在有些不妥當。 但是燕國人不斷的堅持,他最后只能說先修書一封送往虞國,等待那邊作出最新指示。 事情便因此暫且告了一個段落,百姓之間的議論少了,百官對燕皇的呃為難少了,只有貴妃和太后日日都因為元哲銘的事情前去打擾燕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