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干擾
兩架航天飛機先后啟航,在隨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媒體不分晝夜地關注著遠航的飛行器,從飛機的歷史到改裝技術,從搭載的設備到乘員身份,巨細無遺地對兩架航天飛機進行全面報告,實時速度和位置,更是報道的重中之重,幾乎和天氣預報一樣每天滾動播出。 報道間隙,各大電視臺不約而同地插播天文基礎知識,數以億計的人類,第一次認真地了解頭上這片天空。 盡管電磁推進器比傳統推進器更適合遠航,但電磁推進器的推力并不高,只是不需要化學燃料,地球號經過二十二天的飛行,終于抵達距離地球二百七十多萬公里的預定發射位置,這個距離是地月距離的九倍有余。 在普通人的觀念里,兩艘飛船的發射陣地應該是宇宙中某一個點,或者說相對地球靜止的某個位置,可是實際上,抵達指定地點的飛船仍在加速飛行。 地球號就位后,馬上開始調整位置,將電磁炮對準遠處的太空,而不是迎面飛來的小行星群! 小行星群正在三千多萬公里外高速飛向地球,每一天的飛行距離高達一百三十八萬公里,電磁炮的炮彈速度遠遠低于小行星的飛行速度,瞄準小行星目前所在的位置什么也打不著,必須瞄準小行星軌道前方的某一點,并以精確的方位和速度實施發射,才有接近小行星的可能。 注意,是接近而不是命中! 實際上,地面上的幾大國和空中的宇航員都很清楚,無論電磁炮多么精確,在動輒以千萬公里計算距離的太空里,彈藥的散布面積都會非常的大,甚至所有炮彈都有可能落空的地步。 別說是小行星群,就是打二百七十萬公里外的地球,究竟有幾發炮彈能命中都難說,之所以將普通彈丸換成導彈,就是考慮到命中精度問題。 這批導彈都是緊急趕制的特殊型號,彈體極短,攜帶的燃料也很少,導彈中安裝的彈頭經過特殊設計,可以抵達電磁炮發射過程中的超高加速度,而且不會在發射過程誤炸。 其中幾枚導彈并不攜帶核彈頭,而是攜帶引爆需要的儀器設備。 地球號上的空間有限,攜帶的導彈只有三百余枚,兩位宇航員在幾天的時間里,用電磁炮將飛船上的導彈一一發射出去,每一次發射,都要仔細調校射擊角度。 所有彈藥全部打空的時候,飛船的速度也因為后坐力下降了一大截,不過由于慣性,飛船仍然迎頭飛向小行星群,(不要跟我說電磁炮沒后坐力,不懂的自行百度。) 當然飛船并不是一定要減速返航,如果金星的位置合適,也可以飛到金星,利用金星的引力調頭返航。 做到這一點對宇航員來說并不難,實在不行還可以尋求地面的支援,由地面計算好相關數據,宇航員只負責實施。 隨后人類號就位,同樣向小行星群發射二百多枚特制的導彈。 兩群導彈在宇宙中飛向小行星群,就像兩群撲向篝火的飛蛾,不過這兩群飛蛾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地球的監測之下,地面每天都要對導彈群的位置進行微調,確保導彈群繼續飛向小行星群。 普通彈頭發射后無法調整方向,而宇宙中又充滿各種難以預測的干擾因素,這兩點也是各國放棄普通彈頭,改用導彈的重要原因,哪怕要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 導彈發射后第八天,第一波導彈即將與迎面飛來的小行星群遭遇,此時的小行星群仍然保持著每秒十六公里的高速,導彈群的飛行速度則是每秒十一公里,相對速度高達每秒二十七公里,即便以方遭遇,相會的一瞬間也只有區區0.037秒,短到不能在人類眼睛里留下哪怕一瞬間的影像。 雙方的相對速度雖快,卻快不過雷達的探測速度,導彈群里那幾枚特殊的導彈,已經在地球的控制下提前開機,釋放的雷達波迅速確定了小行星群的方位,并向其他導彈釋放了延時引爆信號。 小行星群飛馳而來,地球號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即將接觸小行星群,卻在與小行星群遭遇前接到引爆信號,彈體中的核彈頭在遭遇前四秒提前引爆,黑暗的宇宙間驟然爆開一團熾烈的光芒,爆炸的能量瞬間向四百八方擴展,加料的彈體在高溫中產生大量氣體,并在爆炸能量的支持下化為了圈沖擊波。 一顆小行星以極商的速度自光團附近掠過,原本的飛行軌道遭到沖擊波的影響,小行星的飛行方向發生了本不該出現的偏移。 核彈爆炸持續的時間極短,然而區區數秒的時間,已經可以對十數顆甚至數十顆小行產生影響。 隨后,第二枚導彈,第三枚導彈……二百多枚導彈以三到五分鐘的間隔爆炸,持續影響著小行星的飛行軌道。 核爆產生的沖擊波,就像一個彈性超低的皮球,路過的小行星在爆炸消散之前,多少都會被沖擊波彈一下,雖然彈動的力量很小,對小行星軌道的影響也不大,可是當不住彈動的次數一次次疊加,最終撬動了小行星的飛行方向。 爆炸的畫面經由空間望遠鏡傳回地面,目睹這一切的各國元首和相關人員,卻沒發出半點歡呼。 這個方法究竟有沒有效果需要時間驗證,現在慶祝太早了點。 在隨后的幾天里,兩艘飛船發射的導彈陸續引爆,空間望遠鏡和小行星雷達也終于確定小行星群的飛行軌道出現偏差,百分之六十的小行星軌道已經偏離地球,元首們的臉上終于露出了些許笑容,可是還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小行星呢! 這個時候,終于輪到勝利號上場。 在地球號和人類號迎面飛向小行星群的二十多天里,勝利號已經安裝了趕造出來的電磁推進器,這時正好派上用場。 不僅如此,后續還會以衛星為載體,將更多的導彈送上太空,形成以擊碎小行星為目的的近地防御網,各國的洲際導彈也進入了全面戰備狀態,隨時準備發射升空,迎擊沖向地球的小行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