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 加班加點
其他方法陸續被與會者提出,包括為小行星噴漆、安裝太陽帆、反光鏡陣列照射、甚至像派人上小行星上安裝核彈的提議都沒落下。 然而這些方案并不像看起來那樣先說,在小行星表面涂一層漆并不難,直接將裝有漆料的桶罐當炮彈發射出去,撞在小行星上,就可以達到噴漆的效果,問題是這個辦法產生的推力小的可憐,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反光鏡照射也是一樣,沒有足夠的時間,根本改變不了小行星軌道。 太陽帆倒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見效,哪怕太陽帆產生的推力很你,但宇宙天體的撞擊,是真正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要對小行星施加一點外力,其軌道就會發生極大的偏移,足以將小行星推離撞擊軌道。 然而這群小行星的飛行速度高達每秒二百公里,而且還在逐漸加速,人類建造的任何一種飛行器,都不可能追上風馳電掣的小行星。 派人上小行星安裝核彈,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迎面發射太陽帆不是不行,但是每秒二百多公里的相對速度,甭管機械強度多么高的人造物體,撞在小行星上的結果都跟小行星撞地球差不多,必定像炮彈一樣當場爆炸。 討論進行到這一步,會場突然陷入詭異的寧靜,一位與會專家如夢初醒:“爆炸能推開小行星嗎?” “應該可以?!绷硪晃粚<姨统鍪謾C迅速計算,“如果十克的物體以五倍音速撞擊小行星側面……假設小行星的質量是十萬噸……理想狀態下,大概能產生每秒0.008米的位移……那么一天的位移就是700米,一個月的位移就是21公里!” “21公里太少了,再擴大一百倍也不夠?!?/br> “那就增加撞擊次數!”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只需要考慮可行性,具體怎么辦還是交給政治家來決定吧?!?/br> “那我們還等什么呢?” 討論熱烈的會議戛然而止,會議結果迅速通報各個國家,五大國立刻進行可行性討論,繼而互相溝通,最終確定攔截計劃。 為完成該計劃,美俄各貢獻一門尚未列裝的電磁炮,炮彈則是12.7毫米彈頭——注意是彈頭而非子彈,反正宇宙中沒有空氣阻力,只要能從電磁軌道上發射出去,無論彈頭是什么形狀都不影響彈道。 除了從軍工廠搞來的彈頭之外,還弄來了一大批十克左右的軸承鋼珠充當彈藥。 電磁炮需要足夠的電能驅動,若使用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能,需要的面積實在太大,光是向太空運送電池板,就要占掉相當一部分運力,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承受的結果。 為此,中方貢獻了兩臺小型液態金屬反應堆。 這種軍用反應堆一直秘而不宣,美俄兩國的情報部門只是從側面了解到中方可能擁有這種反應堆,卻一直沒拿到確鑿的證據。 若不是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反應堆,一哥肯定不肯大出血。 其實微堆才是最適合用在航空航天工程上的反應堆,但是微堆輸出功率太低,根本帶不動電磁炮,多堆聯動需要的數量太多,時間太趕根本來不及制造,所以只能退而求次,弄兩座液態金屬堆頂上去。 電磁炮必須安裝在穩定的武器平臺之上,而目前最穩定的空間平臺只有兩個,一是國際空間站,二是天宮。 駐守空間站的宇航員們立刻行動起來,進行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各國頂尖專家以最快速度,設計軌道炮與空間站的連接裝置。 然而空間站不是宇宙戰艦,經過計算發現,電磁炮連續發射產生的震動和后坐力,不僅會影響空間站的正常姿態,還有可能影響空間站的整體結構,從而威脅空間站的安全! 最終的結論是電磁炮無論如何都不能安裝在空間站上! 為此五大國再次展開緊急磋商,不過會上只有中美俄三國說話,已是昨日黃花的英法,很識趣地閉緊嘴巴。 討論的結果是必須為電磁炮定制武器平臺,全球擁有航天能力的國家和地區,用的都是一次性飛船,那東西根本不能當武器平臺使用,唯有美國佬擁有獨一無二的航天飛機。 美國人不得不將早已退役的航天飛機從博物館里拉出來,以最快的速度召集技術人員進行全面維護,不求航天飛機能夠使用多少次,只求一次性發射成功,哪怕任務結束后直接扔在宇宙里也沒關系。 由于擔心航天飛機可能在發射過程中失事,美國一口氣拉出四架退役航天飛機,但是按發射計劃,這些退役的航天飛機在發射時不會承載電磁炮或反應堆等重要物資,以免發射時發生意外。 就是說,航天飛機與反應堆和電磁炮的結合,必須在太空中進行。 盡管各國的技術人員拼盡全力,盡可能采取整體封存,將組合的難度降到最低,可是三者的組合仍然不是接個電線就能解決的問題,必須由專業人員現場指導。 為此,各國緊急召集核技術和武器技術方面的專家,對專家中身體條件較好的人員進行突擊宇航培訓。 這個時候,已經顧不上什么條件不條件的了,只能矮子里面拔高個,先把有沒有的問題解決了再說。 能不能阻擊小行星群,已經和全人類能否生存聯系在一起,在這個前提下,個人的安危完全不在上層的考慮之列,反正無論哪個國家,都不缺志愿為國獻身的愛國者。 航天飛機與電磁炮的結合、電磁炮與反應堆如何安置,都需要時間來解決,不過時間不等人,雖然武器平臺還沒升空,其他物資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緊張的準備一一到位,開始陸續發往太空。 此后的每一天都能聽到運載火箭升空的消息,僅中美俄三國發射的運載火箭,就占到發射總數的三分之一。 發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由于趕工和本身的質量問題,印度和日本各有一枚火箭在發射過程爆炸,毀掉不少物資,好在這兩枚火箭的運載能力不強,而且制定發射計劃的時候已經考慮到物資的冗余問題,才沒影響到計劃的正常實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