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第一步
毀滅“天狼a”上的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特別是道德與倫理的影響非常大。 當時,很多人就提出了異議,認為毀滅兩個已經高度發達的文明,是非常殘忍、非常不人道的事情。 所幸的是,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政治家、軍人、科學家都認為,毀滅“天狼a”很有必要,而且隨后的發現證明了這個判斷。 事實上,毀滅“天狼a”的事情,很快就被絕大部分人遺忘了。 當時,宇宙人類的頭等大事,是對那顆已經出現了低等生物,自然環境非常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即“天蝎b”的開發與殖民行動。 “天蝎b”是離太陽系大約四十二億光年,是一顆類地行星,直徑與地球相當,質量約為地球的百分之九十,海平面重力比地球略低;海洋覆蓋面積為百分之六十六,水資源總量為地球的百分之七十;大氣層厚度不到二十公里,含氧量為百分之十九、含氮量為百分之八十八,有較為濃密的臭氧層,大氣總量為地球的百分之八十;軌道傾角為三十七度,赤道夏季最高溫度不到三十攝氏度、兩極冬季最低溫度在零下一百二十度以下;地磁場強度與地球相當,地磁南北極也與地球相似。 相對而言,“天蝎b”最大的特點就是軌道傾角更大。 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只有赤道附近才較為適合人類居住,而靠近南北極的地區,因為季節性溫差太大,氣候極為惡劣。此外,極低冰蓋的季節性變化也非常明顯,所以海平面高度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天蝎b”是除“射手a”之外,最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了。 更加幸運的是,在“天蝎b”所在的恒星系里,有兩顆類地行星,而且這兩顆類地行星都在生命圈內,另外一顆就是“天蝎a”。 “天蝎a”的軌道半徑比“天蝎b”略大,體積也是“天蝎b”的兩倍,有季節性的液態海洋,海平面的重力為地球的一點四倍,且陸地覆蓋面積超過了海洋,屬于一個“陸相行星”。 當然,“天蝎a”也能供人類居住,只是環境不如“天蝎b”。 不可否認,與火星相比,“天蝎a”的環境好得多。比如有濃密的大氣層,而且含氧量在百分之十五以上,還有臭氧層,因此在戶外活動不需要穿著特制的宇航服,只需要裹上一層保暖外套。 人類要做的,就是盡快殖民“天蝎b”,然后改造“天蝎a”。 按照科學家估計,這兩顆行星,至少能夠容納五千億到七千億人。 當然,這還是非常保守的估計。 “天蝎b”有一顆體積非常小的衛星,直徑不到五百公里,比月球小得多,只是這顆小行星非常特殊,其主要元素是重金屬,而且探險飛船在遠處拍下的照片上,就至少有數十座露天金礦。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巨大的寶藏。 因為主要由重金屬構成,所以“天蝎b”衛星的質量比月球還大,加上其軌道平均半徑只有大約十萬公里,所以產生的潮汐力比月球強得多。事實上,正是有了這顆衛星,“天蝎b”上才出現了變化性氣候。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變化的氣候是生物在原始進化階段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假以時日,“天蝎b”上肯定會出現智慧生物。 當然,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也許需要幾億年,也許需要幾千萬年,反正不會馬上發生。 根據探險飛船收集到的生物學樣本,“天蝎b”上的主要生物是一種類似于藍藻的單細胞生物,而且這種單細胞生物也有葉綠素,即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顯然,“天蝎b”上的氧氣多半就是這些生物制造的。此外,還有一種吞噬類單細胞生物,即以其他的單細胞生物為事。 也就是說,“天蝎b”上已經出現了食物鏈。 當時,有科學家提出,應該保護“天蝎b”上的自然環境,而不是進行殖民活動,因為通過研究“天蝎b”,能夠更加了解地球初期的自然環境,也能夠對宇宙中其他類地行星的自然進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按照這些科學家的提議,只向“天蝎a”殖民,順帶開發“天蝎b”衛星上的資源。 只是,這些科學家忽視了一個問題,即人類的人口壓力已經非常大了,向系外行星殖民已是勢在必行。 要知道,到二十四世紀末,人類的人口總量已經突破了三萬億。 這是個什么概念? 即便火星開發完成,再加上月球上的殖民地擴建,以及開發火衛一與火衛二,甚至把木星與土星的幾顆較大的衛星算上,再加上小行星帶里的谷神星等較大的小行星,太陽系最多也就只能容納五萬億人。 那么,還要多久,人類的人口數量就將達到五萬億呢? 最多一百年! 當時,宇宙人類政府已經在考慮,是否應該限制生育,不然過度膨脹的人口遲早會壓垮人類文明。 只是,反對控制生育的人占了多數。 道理很簡單,人類科技能夠飛速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巨大的人口,而且將來的宇宙探險與宇宙大開發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而限制人口的政策出臺之后,很難在短期內廢除,也就必然對人類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不限制生育,就只能開辟新的殖民地。 事實上,這也是宇宙人類政府沒有直接摧毀“天狼a”的原因。 即便要到兩百年之后,人類的第一批殖民者才能在“天狼a”上定居,可是到那個時候肯定需要更多的殖民地。因為表面積比地球大了大約一倍,而且小行星撞擊之后,已經不存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問題了,所以“天狼a”在理論上,可以成為四萬億人的家園,而且擁有更加豐富的資源。別的不說,“天狼a”的水資源就比地球多得多,因此可以直接開采的能源也比地球多得多。 顯然,保護“天蝎b”上的自然環境,不符合人類的利益。 在“天狼a”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時候,開發“天蝎b”的行動就開始了,首先出動的是一艘環境勘測飛船。 這艘飛船在四十二年后到達“天蝎b”,將花三年時間,對“天蝎b”進行全面的環境勘測,以確認行星是否適合人類直接定居。當然,主要就是找出行星上潛在的環境風險,并且對行星上已有的生物進行全面研究。如果這些生物對人類有害,就會被清除掉,無害則將保存下來。 在環境勘測飛船出發的時候,宇宙人類政府發出了“殖民號召”。 第一批殖民者,都是自愿者,宇宙人類政府將提供一筆定居費用,使殖民者在到達新的家園之后,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拓荒。 最初,自愿殖民者并不多,而且主要是一些社會底層的勞動者。 要知道,當時人類文明已經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很多處于底層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政府救濟度日。 一年之后,情況發生了變化。 主要就是,探險飛船發回來了很多用價值的信息,特別是在“天蝎b”的衛星上,有大量高價值的重金屬資源。 這下,自愿者變成了拓荒者,或者說變成了淘金者。 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想發財,而去“天蝎b”,很有可能一夜暴富。 五年之內,自愿報名殖民“天蝎b”的人就超過了十億,而且還在以每天近千萬的速度增長。 這下,問題來了。 宇宙人類政府只準備了一百萬的殖民名額,即只能一次運送一百萬人去“天蝎b”,更大規模的殖民行動,則要等到對“天蝎b”的勘測工作全面結束之后,也就是在環境勘測飛船到達“天蝎b”之后。 按照計劃,到時候將向“天蝎b”殖民十億到一百億人。 結果就是,宇宙人類政府只能靠抽簽的方式,從自愿報名者中選出一百萬人,讓他們成為首批殖民者。 這些人,后來都成了大富翁。 主要就是,第一批殖民者的定居地點不是“天蝎b”,而是“天蝎b”的衛星,第二批殖民者才定居“天蝎b”。 在環境勘測飛船出發五年后,運載著一百萬殖民者的十艘殖民飛船離開了太陽系。 這十艘飛船,將在浩瀚的宇宙內飛行大約六十年才能到達目的地,而殖民者將在此期間進入深度冬眠、也就是冷凍狀態,在到達目的地之后才會蘇醒過來。當時,除了這批殖民者之外,還有大約一萬名軍人。準確的說,他們是駕駛十艘殖民飛船的船員,在到達目的地之后,他們將成為殖民地的管理者。 飛向“天蝎b”,成為人類進行宇宙殖民的第一步,也是首次外星系殖民活動。 對人類文明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因為從這一刻起,人類的生存空間拓展到了太陽系之外。 按照宇宙文明的標準,人類在這個時候才正式成為宇宙文明。 要知道,能否在其他恒星系長期定居,是衡量宇宙穩定的第一標準,也是成為宇宙文明的底線。 邁出這一步,人類花了兩百多年。 只是,在邁出第一步之后,人類的前進步伐就越來越快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