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市蜃樓
戰后,歐洲人在痛批皮諾、甚至罵他是賣國賊的時候,卻給予了黃瀚林極高的評價。 也許,這與黃瀚林統帥中國打贏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有關。也許,這與他處理戰后世界秩序的手段有關。 在歐洲,很多人把黃瀚林跟“鐵血宰相”俾斯麥相提并論,認為黃瀚林是唯一能與俾斯麥齊名的超級謀略家。 如果從影響上講,黃瀚林所做的事情,絕對超過了俾斯麥。 當時,黃瀚林沒有直接提到地中海的勢力劃分問題,而是提到了一個相關問題:阿拉伯國家聯盟。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雖然在大戰期間,阿拉伯國家是中國的盟友,敘利亞、埃及、約旦、伊拉克、沙特等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關系,在本質上是利益同盟。 這種同盟關系,很難在戰后維持下去。 要知道,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結盟,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借助中國,來抵消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霸權,最終實現阿拉伯世界大統一。別忘了,納杰夫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十多年就提出了類似的想法。 大戰結束了,還有什么辦法能夠阻止阿拉伯世界大統一? 中國直接出面干預,顯然說不過去,而且會步美國的后塵。更嚴重的是,以色列已經成為歷史,如果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翻臉,在中東地區就沒有立足點了,也就無法借助第三方來牽制阿拉伯國家。說得直接一點,到時候,中國只有直接出面,甚至要因此在中東引發幾場戰爭。 毫無疑問,黃瀚林再自信,也應該知道,民眾絕對不會讓他在大戰結束后發動戰爭。 結果就是,黃瀚林想到了歐洲聯邦,而且知道一個統一了阿拉伯世界的國家,不但對中國構成了威脅,也對歐洲聯邦構成了威脅。 要知道,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容忍在周邊存在另外一個大國。 如此一來,當黃瀚林提出了阿拉伯問題,就與皮諾有了共同語言,而且很快就引起了皮諾的共鳴。 只是,皮諾不會輕易上當,更不會心甘情愿的充當黃瀚林的打手。 問題是,在對待阿拉伯世界的態度上,皮諾的轉圜余地比黃瀚林小得多,因為北非國家都屬于阿拉伯世界,而離中國最近的阿拉伯國家在印度洋西北,因此阿拉伯世界大統一對歐洲聯邦造成的影響大得多。 最突出的就是,歐洲聯邦不可能稱霸地中海。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即巴爾干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與阿拉伯國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阿拉伯統一運動發展起來,那么歐洲就會受到影響,而歐洲聯邦也就不可能統一歐洲大陸了。 當然,黃瀚林沒有這么露骨的提到地中海的勢力歸屬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讓皮諾不可能拒絕的條件,即中國首先通過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孟加拉國與伊朗等伊斯蘭國家,發起泛******以此削弱埃及與敘利亞的泛阿拉伯運動的影響力。作為對等條件,歐洲聯邦必須拉攏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削弱泛阿拉伯運動。 很明顯,這次當排頭兵的是中國。 要知道,泛*****是泛阿拉伯運動的死對頭,而且埃及與敘利亞一直在想辦法削弱伊朗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在皮諾看來,既然中國肯帶頭遏制阿拉伯世界,歐洲聯邦做點貢獻也無不可。 只要咬了鉤,皮諾就得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當時,黃瀚林暗示皮諾,如果歐洲聯邦與中國合作,中國就會在必要的時候,采取任何行動來阻止出現一個統一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國家,而中國只希望歐洲聯邦在必要的時候,提供一些道義上的支持,并且承認中國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以便讓中國能夠在處理阿拉伯問題時不用瞻前顧后。 這下,皮諾放松了警惕心理。 當然,黃瀚林的暗示,也讓皮諾意識到,中國正在構筑針對歐洲聯邦的包圍圈,其核心目的不是壓制阿拉伯統一運動,而是把歐洲聯邦限制在歐洲大陸上,使其沒有機會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 要知道,中東是世界的十字路口,誰控制了中東,誰就控制了世界。 中國妄圖霸占中東,肯定損害了歐洲聯邦的利益。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夠阻止中國獨霸中東呢? 到此,皮諾主動提到了地中海的勢力劃分問題,希望黃瀚林能夠承認地中海是歐洲聯邦的勢力范圍。 當然,這也只是希望。 別忘了,中國艦隊早就開進了地中海,還進入了北大西洋,而且中國當局已經在跟馬耳他談判,準備租借一座港口,加上仍然在中國手里的直布羅陀要塞,由中國軍隊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可以說,中國才是地中海的霸主。 如果中國不肯退出地中海,那么歐洲聯邦也只能干著急。 黃瀚林沒有立即答應皮諾的提議,而是提出了一個疑問,即歐洲聯邦有沒有能力控制地中海? 毫無疑問,這個疑問與阿拉伯世界產生了關系。 談到最后,黃瀚林明確表示,中國沒有進軍地中海,也沒有控制地中海的企圖,因為這里離中國本土太遠了,也遠離中國的核心利益區,至于在馬耳他獲取軍港,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至于地中海是誰的勢力范圍,中國不可能為了一個盟國去得罪十幾個盟國,更不會替歐洲聯邦出頭。 說白了,就是搞不定阿拉伯世界,中國就不會承認地中海是歐洲聯邦的勢力范圍。 到這一步,皮諾已經沒有選擇,只能拋出橄欖枝,主動提去跟中國聯手粉碎阿拉伯統一運動。 既然是皮諾主動提出來,黃瀚林就不會喧賓奪主。 當時,黃瀚林只表示,中國只關注中東利益,即中國不會容許其他國家在中東有足夠大的影響力。 事實上,這是在暗示皮諾,中國不會讓阿拉伯世界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 皮諾不是笨蛋,立即就明白了過來,也緊跟著表示,只要中國不反對,歐洲聯邦會考慮吸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與利比亞,并且承認中國在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利益,只是建議讓黎巴嫩成為永久中立國,因為在中東地區,黎巴嫩是在以色列滅亡之后唯一的非阿拉伯國家。 談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已經達到了目的,只是他沒有立即表態。 當時,黃瀚林提出了兩個新的問題,即必須在地中海沿岸地區,設立一道緩沖區,避免中國與歐洲聯邦發生直接沖突。結果就是,利比亞與土耳其被端上談判桌,最終成為了中國與歐洲聯邦的利益均分國。 為了把這顆定時炸彈埋得更深一些,黃瀚林還提到,中國不會支持歐洲聯邦吞并北非國家,只承認歐洲聯邦在地中海南岸的利益,因為北非國家是中國的盟國,中國不會出賣盟國的利益。 顯然,黃瀚林的意思表達得不夠明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黃瀚林肯定是故意含糊其詞,讓皮諾產生誤解。 雖然皮諾在戰后就下臺了,但是繼任者確實誤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即認為中國會默認歐洲聯邦吞并北非三國。說得簡單一些,只要歐洲聯邦的吞并行動不越過俄羅斯、土耳其與利比亞,就不會觸及到中國的底線。 到這個時候,黃瀚林已經完全達到了目的。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黃瀚林處置歐洲聯邦的方式,那就是:欲擒故縱。 不可否認的是,黃瀚林只是完成了戰略布局,而一個巴掌拍不響,歐洲聯邦何去何從則不是黃瀚林能夠掌握的,畢竟歐洲聯邦的政權掌握在歐洲人的手里,黃瀚林的影響力再大也不可能讓歐洲聯邦聽從他的指揮。 可以說,只要歐洲聯邦妥善處置戰后事務,黃瀚林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 比如,不急于完成統一,而是把選擇權留給各個歐洲國家的人民,讓其他歐洲國家自覺自愿的并入歐洲聯邦。比如,不對東歐的領土抱任何野心,讓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保持獨立。比如,不對地中海存任何幻想,充分利用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對北非國家產生影響等等。 只要做到這些,歐洲聯邦絕對能發展壯大。 可惜的是,不管是皮諾、還是那些通過貶低他當上歐洲聯邦總理的政治家,都沒有能夠避免這些誤區。 最關鍵的就是,歐洲聯邦和平發展壯大所需的時間太多了。 非??上У氖?,在戰后,歐洲聯邦的時間并不充裕,因為拖得越久,歐洲聯邦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就越低。 甚至可以說,如果歐洲聯邦不能盡快發展壯大,甚至會被戰敗的美國超越。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歐洲聯邦只能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也就不可避免的為自己埋下了覆滅的禍根。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瀚林的高明之處,就是一把抓住了歐洲聯邦的要害,讓歐洲聯邦不可避免的沿著他設計好的道路走下去,最終因為迅速膨脹,像超過了極限的氣球一樣,在盛極之后迅速衰落。(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