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全面壓上
三月十三日,上午十點左右,離總統規定的最后期限還有十多個小時,布魯希洛夫向西伯利亞地區的俄軍下達了進攻命令,被稱為“新西伯利亞會戰”的大型戰役正式打響,俄軍的戰略反擊開始了。 從發起反擊的時間上看,布魯希洛夫就與眾不同。 雖然從戰后披露的資料來看,讓布魯希洛夫在十三日上午發起反擊的主要因素,與一份沒有證實的情報有關,即遠東的中國軍隊已經攻占了烏蘭烏德,正在向伊爾庫茨克前進,即將到達西伯利亞戰場,而實際上,直到三天之后,第三十九集團軍才完成了對伊爾庫茨克的大迂回,在三月二十日才占領這座城市,到達西伯利亞戰場更是兩個月之后的事了。但是這份情報讓布魯希洛夫不得不相信,中國軍隊正在努力打通地面交通線,留給俄軍的反擊時間已經不多了。 當然,這只是戰略方面的理由。 戰術上,布魯希洛夫認識得更加清楚,即俄軍的反擊越往后延遲,中國軍隊的防御部署就越完善,拖延下去對俄軍極為不利。對俄軍來說,在十三日上午發起反擊,跟在夜間發起反擊沒有多大區別。 在上午進行反擊,還能達到戰役突然性。 要知道,對于裝備性能相對較差的俄軍來說,夜間作戰有更大的把握,因此在夜間發動反擊的可能性最大。 事實上,這也符合中國軍隊的防御部署。 從三月十日開始,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就調整了部署,讓精銳部隊在白天休息、夜間執勤,以便在俄軍最有可能發動進攻的時候,集中優勢力量穩住戰線,然后進行戰術反擊。 正確的時間選擇,幫了俄軍大忙。 白天的戰斗中,俄軍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在大部分戰場上掌握著主動權,控制著戰斗節奏。在新西伯利亞方向上,俄軍不但奪回了這座已經毫無價值的城市,還把戰線向尤爾加推進了三十公里。在巴爾瑙爾方向上,俄軍也向別洛沃推進了二十多公里。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俄軍更是把戰線推進到了第三十八集團軍的防區外面,首先接觸到戚凱威設定的“絕對防御圈”。東線上,俄軍只推進了不到十公里,主要是主力部隊過少,而人數充足的預備役部隊又缺乏突擊能力。 此時,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已經對調了防區。也就是說,第三十八集團軍在北面,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在南面。 以俄軍的作戰能力來說,能在白天推進二十到三十公里,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在伊朗戰場上,俄軍在最初幾天、即伊朗軍隊抵抗非常微弱的時候,日均推進距離也只有三十公里。 問題是,以中國軍隊的標準來衡量,俄軍的推進速度就太慢了。 當然,推進速度慢也不是壞處,至少俄軍的戰線非常緊密,前線部隊與預備隊之間沒有太大的縫隙。 也就是說,俄軍沒有給中國軍隊留下太多的反擊機會。 此時,布魯希洛夫的才能顯現了出來??梢哉f,在戰術部署上,俄軍沒有犯錯,也沒有給對手機會。只要俄軍保持住戰線的緊密狀態,就能穩打穩扎的向前推進。雖然這難免會造成巨大的傷亡,在十三日白天,俄軍就損失了上萬名官兵,大部分傷亡都在戰線后方,而且主要由中國軍隊的遠程打擊火力所致。但是俄軍有充足的兵力,反擊開始后,士氣也有所恢復,俄軍怕的不是傷亡,而是反擊失敗對士氣與斗志產生的負面影響。說得簡單一些,俄軍能夠承受較大的損失,而中國軍隊卻無法承受過大的戰斗傷亡,因為在整個西伯利亞,也就只有十萬中國軍人。 天黑后,俄軍停了下來。 顯然,這又是一個戰術上的改變。 當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發動了數十次戰術反擊,但是收獲的戰果非常有限,也沒能改變戰線情況。 在應對反擊的時候,俄軍采取了一種十分野蠻的打法: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環境的使用煙幕。 這不是普通的煙幕,而是能夠對付微光、主/被動紅外、毫米波雷達等多種夜視觀測設備的特種煙幕。 雖然這是非常被動的防御手段,但是效果非常突出。 在大部分局部戰場上,中國軍隊的反擊部隊都得在喪失了有利條件的情況下作戰,而俄軍則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線。雖然在部分地方,戰術反擊取得了成功,但是沒有系統性的突破俄軍防線,也就毫無價值。 這個晚上,戚凱威趕到了位于別洛沃的前線司令部。 當時,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已經調整了防御部署,讓主力部隊在下半夜停止了反擊行動。按照新的作戰部署,兩個集團軍將在天亮之后,即俄軍再次開始推進的時候發起反擊。 煙幕能夠保護處于防御狀態的俄軍,卻不能保護進攻中的俄軍。 顯然,兩位集團軍司令官已經替戚凱威做了必須做的事情。 這讓戚凱威松了口氣,但是他沒有離開別洛沃,而是決定等到十四日夜間。 三月十四日清晨,俄軍繼續推進。 這次,俄軍沒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到了中國軍隊的迎頭痛擊。在十點之前,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集團軍都已發起反擊,不但頂住了俄軍的進攻,還在幾個主要方向上通過戰術反擊殲滅了大批俄軍有生力量。 到此,戰局進入膠著狀態。 雖然布魯希洛夫在當天下午調整了進攻戰術,在別洛沃與尤爾加投入主力部隊,希望以快速突擊的方式撕開中國軍隊的防線,但是俄軍的突擊行動非但沒有成功,還導致三個主力師傷亡近兩萬名官兵。 在中東戰場上,中國軍隊早就用行動證明,在防御作戰中的戰斗力更加突出。 事實上,布魯希洛夫在這個時候犯了一個錯誤,即臨時調整俄軍的進攻戰術,導致俄軍的總體部署出現了問題。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前線部隊與后方預備隊之間出現了寬度在十公里以上的縫隙。 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內部也出現了分歧,即首先在西線發動決定性的戰役反擊,還是首先消滅東線的俄軍。 有趣的是,兩位集團軍司令官持完全相反的態度。 第三十八集團軍司令官李明政少將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東線,因為東線俄軍的進攻行動非常乏力,還欠缺主力部隊,兵力卻高達七十萬,所以在東線發動反擊,肯定能夠迅速取得巨大的戰果,還能幫助第三十九集團軍消除進軍途中的障礙,更能從根本上動搖俄軍的士氣與斗志。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能夠殲滅七十萬俄軍,絕對是個了不起的勝利。 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司令江少銘少將則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西線,首先打垮俄軍的主力部隊,解除“絕對防御圈”受到的威脅之后,再揮師向東。這樣做,不但能夠最大限度的消滅俄軍的主要作戰力量,還能在戰役后期把重點轉向東線,甚至能夠向東突擊,盡快與第三十九集團軍會師。 顯然,江少銘不是不重視東線,而是覺得應該先穩住西線。 所幸的是,戚凱威正好在前線司令部,所以兩位集團軍司令的分歧,并沒有對部隊的作戰行動造成負面影響。 在慎重考慮后,戚凱威采納了江少銘的建議,只是沒有打算在戰役后期向東突擊。 要知道,此時在遠東作戰的除了三個主力集團軍,還有五個集團軍,其中三個是對應的預備集團軍,兩個是新增預備集團軍,投入的總兵力接近四十萬,有足夠的兵力打通遠東到西伯利亞的地面交通線。 更重要的是,戚凱威并不是很重視這條地面交通線。 原因很簡單,遠東到西伯利亞的三條鐵路,年運輸量也就幾千萬噸,而且沿途的很多橋梁與隧道都已遭到破壞,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修復,而戚凱威計劃在六月底就向烏拉爾山進軍。顯然,地面交通線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事實上,這也是戚凱威主張向鄂木斯克進軍的主要原因。在他看來,只有迫使哈薩克斯坦參戰,利用哈薩克斯坦境內沒有遭到破壞的鐵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知道,哈薩克斯坦與十條鐵路通往俄羅斯,其中四條鐵路在鄂木斯克以東,六條在鄂木斯克以西。如果能夠控制哈薩克斯坦,中國軍隊甚至能夠繞過烏拉爾山,直接進入里海北部平原地區,從伏爾加河平原殺入俄羅斯的歐洲地區,同時向南進軍高加索。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為此,戚凱威就沒有理由去理會東線的俄軍。在他看來,抓住眼前的機會,把戰線向西推進幾百公里,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在戚凱威拍板決定后,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得多了。 當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就發動了反擊,主要戰場就在俄軍前線部隊與后方預備隊之間。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反擊部隊以垂直突擊的方式,完成戰役切割,殲滅俄軍主力部隊。(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