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折中方案
二月四日,中東再起戰火。 雖然馬歇爾沒有滿足羅林森提出的所有要求,美軍在中東戰場上只投入了八個師,其中只有六個是主力師,但是在巴拉姆一再以辭職相威脅,迫使以色列總理不斷向美國當局施壓的情況下,羅林森不得不做出妥協,即采納巴拉姆提出的計劃,在約旦境內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 促成這次進攻行動的,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即協助俄軍攻占德黑蘭。 早在一月份,布魯希洛夫就一再提出,應該盡快結束伊朗戰爭,以便把俄軍主力派往西伯利亞戰場。雖然出于政治上的考慮,俄羅斯總統否決了布魯希洛夫的要求,但是伊朗戰爭久拖不決,已經給俄羅斯制造了極大的負擔。即便俄羅斯總統不懂軍事,也能夠明白,伊朗已經成為俄軍的墳墓。 受此影響,二月初,俄羅斯總統正式向美國總統提出,美以聯軍必須在中東戰場上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迫使中國向中東增兵,而俄軍將趁此機會強攻德黑蘭,爭取在一周之內攻占德黑蘭。 問題是,俄羅斯不能只索取、不回報。 按照俄羅斯總統的承諾,俄軍在攻占德黑蘭之后,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將繼續向南推進,爭取在二月底到達波斯灣。當然,俄羅斯總統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即美國按照承諾向伊朗派遣四個師。 事實上,支持該建議的不是美國總統,而是馬歇爾上將。 當時,馬歇爾已經認識到,美以聯軍很難單獨在中東戰場上取勝,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幫助俄軍在伊朗取勝。說得直接一點,伊朗戰爭的勝負,將決定中東戰爭的勝負,俄軍取勝能給美以聯軍帶來好處。 為此,馬歇爾上將留下了兩個師,而且能在二月份獲得兩個新成立的師。 也就是說,馬歇爾已經準備好了四個師,準備在俄軍奪取德黑蘭之后出兵伊朗,與俄軍一同向波斯灣推進。 當時,馬歇爾還以參聯會主席的身份,征用了數百艘商船。 按照他的要求,這些商船將主要向俄羅斯運送戰爭物資,并且把俄羅斯出產的礦物運回美國。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用來運送美軍作戰部隊。因為土耳其保持中立,所以船只可以經地中海與黑海前往俄羅斯。 也正是在馬歇爾的支持下,美國總統答應了俄羅斯總統的請求。 隨后,馬歇爾責成羅林森,策劃進攻行動。 有趣的是,羅林森從一開始就反對這么做,而且堅持認為,沒有必要為了俄羅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動進攻。 由此產生的影響是:羅林森只是被迫同意發動進攻,但是不承擔責任。 說得直接一點,進攻行動由巴拉姆策劃,羅林森只負責美軍的作戰行動,而且主要任務由以軍承擔。 事實上,這也與羅林森一直堅持的主攻方向有關。 以當時的情況,美以聯軍在敘利亞方向上取勝的把握并不大,因為中國陸軍已經把第一二七集團軍派了過來,把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增加到了四個集團軍,其中三個戰斗力最強的集團軍集中部署在敘利亞。與之相比,美軍只有八個師,而且只有六個是主力師,以軍的主力部隊也只有十多個旅,即便擁有較為明顯的兵力優勢,在作戰能力上,仍然不具備壓倒性的戰略優勢。 顯然,羅林森非常悲觀。 這也是他堅持把美軍增加到十個師的主要原因。 問題是,巴拉姆卻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只是重點不是在敘利亞,而是趁著阿拉伯國家還沒有完全聯合起來,占領整個約旦,并且向伊拉克、或者沙特進軍,把戰線長度擴大兩倍以上。 毫無疑問,巴拉姆的認識非常清楚。 中國在中東投入的兵力并不多,作戰部隊還不到二十萬,因此就算能在某些重點戰場上占據優勢,也很難在整條戰線上占據優勢。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中約軍隊一直死守安曼,沒有發動有規模的反擊。如此一來,只要將戰線拉長,中國軍隊就將疲于奔命,而美以聯軍的兵力優勢就能發揮出來了。 可以說,這是非常正確的戰略認識。 要知道,如果美以聯軍占領了整個約旦,中東戰線就將擴大到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中國陸軍的四個集團軍,顯然守不住這么漫長的戰線。至于阿拉伯國家的軍隊,恐怕很難發揮正面作用。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陸軍必須向中東增兵。 緊接著,會產生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即中國的戰略運輸能力,能夠支持多少軍隊在中東作戰? 要知道,海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運輸船隊在到達巴士拉之后,必須通過陸路把物資運送到前線,或者運送到附近的機場與空軍基地,再由空運力量送往前線。陸路交通沒有什么好說的,伊拉克只有一條通往敘利亞的鐵路,而通往約旦的只有公路。也就是說,前線中國軍隊的后勤保障,主要由空運力量承擔。 當時,中國空軍在中東部署了一百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數百架戰術運輸機。 如果不是中東國家都盛產石油,而且沙特、伊拉克等國擁有較為完備的石油化工工業體系,能夠提供大量航空燃油,不然中國空軍部署在中東的戰術運輸機,將成為制約中國軍隊作戰能力的主要因素。 別忘了,中國空軍的戰術運輸機用的是燒油的渦輪發動機,而不是電動機。 根據這些因素,巴拉姆做出了準確判斷,即中國軍隊在中東的后勤保障體系,最多只能支持四個集團軍,而且只能保證三個集團軍獲得足夠的補給,另外一個集團軍必須部署在戰線后方。 顯然,這與實際情況完全吻合。 如此一來,巴拉姆提出的作戰計劃就有了成功的基礎,或者說是取得重大戰略勝利的基礎。 原因很簡單,只要實現了戰役目的,中國陸軍就只剩下了一個選擇:由守轉攻。 在無法守衛整條戰線的情況下,中國陸軍要想穩住中東戰局,就只能主動進攻,迫使美以聯軍進行防御。 問題是,在后勤保障不力的情況下,中國軍隊能在進攻中取勝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為進攻對后勤補給的需求更高。 如此一來,就只有一個結果,即中國陸軍將在進攻中消耗大量兵力,美以聯軍則能以守為攻,等到中國軍隊喪失了進攻能力之后,再發動一次決定性反擊,攻占敘利亞,結束中東戰爭。 戰后,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巴拉姆的戰略規劃能夠得到落實,美以聯軍將在二零五三年底取得決定性勝利。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確實存在這種可能,只是美以聯軍必須為此齊心協力。 可惜的是,要讓巴拉姆與羅林森齊心協力,比擊敗中國軍隊還要困難。 在極不情愿的接受了馬歇爾的命令之后,羅林森變得非常消極,只承諾在敘利亞戰場上牽制中敘軍團,約旦境內的進攻行動則由以軍承擔。 顯然,這讓巴拉姆非常不滿。 鬧到最后,馬歇爾不得不親自出面,讓羅林森動用兩個師的兵力,接替助手德拉的十五個以軍旅,擔負起敘利亞戰場南面的防御重任,以便讓巴拉姆集中主力的兵力,在約旦發動大規模進攻。 問題是,這個折中的方案,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即難以做到保密。 要知道,如果德拉的守軍發生變動,就是在明確無誤的告訴對面的中敘軍團,美以聯軍即將發動進攻,而且主力是以軍。如此一來,虞世輝、蔣博文與魯立毅就能判斷出,以軍將在約旦發動進攻。 后來,就有人認為,如果美軍替換的是戈蘭高地上的以軍,情況會大不一樣。 原因很簡單,戈蘭高地上的戰線相對穩定,而且離美軍防區較近,因此兵力變動不大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有趣的是,當時馬歇爾提出了調換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卻被巴拉姆拒絕了。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戈蘭高地直接關系到以色列本土安全,如果中敘軍團在美以聯軍換防時發動進攻,后果將不堪設想。二是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都較為擅長打防御戰,而德拉的以軍則更加擅長進攻,也就更加適合在約旦境內的戰斗,不存在作戰上的問題。 事實上,巴拉姆并不希望以換防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兵力,而是希望美軍參與進攻。 說得直接一點,他希望獲得兩個美軍師的指揮權。 根據戰后披露的資料,當時巴拉姆提出,讓這兩個美軍師充當預備隊,并不承擔前期的進攻任務。 可惜的是,羅林森堅決反對讓巴拉姆指揮美軍。 出于政治上的考慮,馬歇爾也反對由巴拉姆指揮美軍。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讓美軍替換德拉守軍的折中方案。 問題是,美以聯軍在前線的大規模調動,等于替中敘軍團敲響了警鐘,也就讓中敘軍團有了足夠高的警惕性。 二月前三天,虞世輝向安曼增派了相當于一個旅的作戰部隊,并且空運了足夠裝備一支突擊集群的地面戰平臺。 緊接著,中敘軍團在中東戰場上主動發起進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