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主要與次要
戰斗結束的時候,北京這邊已經是二十三日凌晨一點過了。 根據空軍在凌晨一點五十分發來的消息,美軍艦隊確實發動了第三次攻擊,只是規模并不大,只出動了不到一百架戰斗機,而且在與中國空軍的戰斗機遭遇后,放棄了攻擊艦隊的想法。 凌晨兩點半,牧浩洋收到了最后一份戰報。 此時,“福州”號還沒有沉沒,要等到上午十點過后,牧浩洋才會收到“福州”號沉沒的消息。 只是,已經遭受的損失,已經足夠慘重了。 最讓牧浩洋痛心的,不是損失了西印度洋艦隊,而是章玉廷陣亡。 當時,牧浩洋甚至認為是自己害死了章玉廷,因為是他派遣章玉廷去西印度洋艦隊,如果他沒有下達這道命令,章玉廷就不會殉國。 章玉廷之死,也確實是中國海軍的一大損失。 不管后來對他的評價如何,在戰爭爆發的時候,章玉廷是中國海軍中地位與能力都僅次于牧浩洋的高級將領。在很多人看來,章玉廷甚至是牧浩洋的接班人,是海軍參謀長的熱門人選。 客觀的講,排除不確定性因素,章玉廷在這場戰斗中沒有犯任何錯誤。 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就是軍事情報局沒能及時獲得第四艦隊進入印度洋的情報,使西印度洋艦隊錯過了逃離戰場的機會。如果在二十一日、哪怕在二十二日上午獲得了第四艦隊的情報,牧浩洋都會讓章玉廷率領西印度洋艦隊撤離阿拉伯海,前往孟加拉灣,或者干脆返回本土。 如果西印度洋艦隊在二十一日就向東航行,最多在二十二日白天,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附近與第三艦隊遭遇。因為早知第三艦隊離開了珀斯,所以章玉廷肯定會有所防范,不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果海戰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附近打響,西印度洋艦隊能夠得到部署在南安達曼島上的航空兵掩護,很有可能挫敗第三艦隊,打通巽他海峽與龍目海峽,在第四艦隊到達前離開印度洋。 當然,這些都是事后分析。 直到“阿拉伯海海戰”打響,牧浩洋都不知道第三艦隊的具體行蹤,也就無法斷定第三艦隊去了馬爾代夫群島。如果第三艦隊留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域,就有可能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伏擊西印度洋艦隊。 事實上,也正是這個判斷,讓牧浩洋決定讓西印度洋艦隊留在阿拉伯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就出在情報上。 可是,這也不是李明陽的錯,因為第四艦隊之前一直在中南美洲活動,按計劃要到二十二日才能返回諾??撕\娀?。事實上,李明陽能在二十二日夜間做出判斷,認為第四艦隊已經進入了印度洋就已非常不錯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從美國海軍內部搞到了第四艦隊的部署情報。如果沒有這份情報支持,恐怕要到西印度洋艦隊遭到伏擊的時候,才能知道第四艦隊已經進入印度洋。 章玉廷陣亡后,牧浩洋去前線指揮戰斗就沒有任何懸念了。 暫且不說還有沒有人可以取代章玉廷去指揮艦隊作戰,就算有,牧浩洋也不會把這個重任交給他人。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已經三去其二,只剩下四支航母戰斗群。在中國海軍對面,美國海軍卻擁有足足十五支航母戰斗群。如果再有什么閃失,哪怕只損失一艘航母,后果都難以設想。 凌晨三點,牧浩洋再次找到黃瀚林,在匯報了西印度洋艦隊覆滅的消息后,正式提出前往太平洋艦隊指揮作戰。黃瀚林沒再阻撓,只是要求牧浩洋在離開之前,必須制訂好詳細的作戰計劃。 當然,不用黃瀚林多說,牧浩洋也會在準備妥當之后去太平洋艦隊。 現在,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如何用剩下的四支航母戰斗群扭轉戰局。 顯然,這不是說說那么簡單的事情。 在取得絕對兵力優勢之后,美軍肯定會加強進攻力度,而且會同時在兩個方形上發動戰略進攻。印度洋方向上,美軍艦隊不會急于開赴紅海,而會轉移到東印度洋,封鎖所有進入印度洋的航道,同時掩護與支持新加坡。太平洋方向上,美軍艦隊肯定會在扶桑與琉球群島方向上大展拳腳,或者在菲律賓方向上撕開中國的本土外圍防御圈,在空軍的協助下打開幾道缺口。接下來,美軍會加強轟炸力度,甚至會在艦隊取得突破之后,轟炸中國本土的戰略目標。 深思熟慮后,牧浩洋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酷的現實:不管的戰術部署如何,短期內很難扭轉局面。 說得直接一點,短期內的首要任務不是派艦隊去印度洋奪回制海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軍隊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本土外圍防御圈,應付即將開始的戰略轟炸。 在具體方面,主要有兩件事要做:一是立即對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美軍發動反擊,削弱美軍在該地區的戰略打擊能力,從而減輕本土外圍防御圈的壓力;二是盡快完善這條戰略防線,即出兵攻打新加坡。 除了這兩個主要任務,還有兩個次要任務:一是加強本土北方防御部署,提高對俄羅斯的警戒級別,防止遭到來自俄羅斯的突然打擊;二是盡快出兵中東,幫助埃及與敘利亞穩住陣腳。 想明白后,牧浩洋在天亮前讓秘書安排了高級將領會議。 吃了早飯,視頻電話會議就開始了。 對于牧浩洋提到的問題,戚凱威、母祁鐵與龐躍龍都表示忍痛,而且各自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在反擊問題上,母祁鐵提議動用戰略轟炸機與中程彈道導彈,重點打擊關島與澳大利亞的美軍基地,并且安排部署在扶桑、琉球群島、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的戰斗機掩護,以增強轟炸機的突擊力度。 對此,牧浩洋沒有反對,只是提到反擊以打擊軍事目標為主。 隨后,龐躍龍提出,應該盡快加強在扶桑、琉球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軍事部署,應對美軍有可能在這些方向上發起的登陸作戰行動,并且在適當的時候在西南太平洋上發起兩棲進攻。 對于前者,牧浩洋表示贊同,但是并不支持立即發動兩棲進攻。 原因很簡單,沒有制海權,兩棲進攻顯然等于白談。 問題是,龐躍龍堅持認為兩棲進攻是拖延美軍戰略進攻的最佳辦法,而且陸戰隊登陸成功之后,可以利用龐大的戰略運輸機群,以空運的方式投送作戰力量,降低對海運的依賴程度。 在龐躍龍的堅持下,牧浩洋沒有反對,只是讓戚凱威也加入了進來。 說白了,如果要打一場以空運為主的地面進攻戰,肯定少不了陸軍的份,因為戰略空運本身就是為陸軍量身定做的。 在北方防御問題上,戚凱威的答復非常直接:他已經在北方部署了四個集團軍,其中兩個在東北、兩個在西北,而且正在動員四個預備集團軍。在戰爭動員開始之后,還能在北方增加一百萬兵力。 按照戚凱威的估計,這些部署足以阻嚇俄羅斯。 至于馳援埃及與敘利亞,戚凱威的立場更加明確:在海運不暢的情況下,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經巴基斯坦、伊朗與伊拉克,通往敘利亞的鐵路,而伊朗與伊拉克保持中立,所以首先得在外交上做文章。 按照他的估計,如果拉攏了伊朗與伊拉克,這條戰略鐵路線至少能夠支持一個集團軍在中東地區作戰,至少能夠穩住敘利亞,在戈蘭高地方向上對以軍構成嚴重威脅,從而迫使以色列國防軍轉移重點。 當然,前提是必須拉攏伊朗與伊拉克。 在最為重要的問題上,即攻打新加坡,戚凱威的態度比較保守,但是也很樂觀,即中國部署在東南亞地區的空中力量足以抵消美國海軍的優勢,把美軍艦隊擋在戰場之外,只是需要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提供更多的軍事基地,并且在作戰行動上予以配合,陸戰隊也應該出一分力。 針對戚凱威提出的問題,龐躍龍的答復很簡單:如果陸軍不愿意出兵,陸戰隊愿意擔負起攻打新加坡的重任。 如此一來,牧浩洋就順水推舟,對陸軍與陸戰隊的部署做了明確安排。 陸軍主要負責本土北方警戒,以及在外交取得突破之后出兵中東地區。陸戰隊主要負責加強本土外圍防線,為攻打新加坡做準備。除此之外,陸軍與陸戰隊還應該各自抽調出部分兵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發動戰略反擊,即在西南太平洋上發動兩棲進攻,遲滯美軍的進攻行動。 總結下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外交上。 除了伊朗與伊拉克仍然保持中立之外,作為中國盟國的印度尼西亞也暫時沒有向美國宣戰,而在攻打新加坡的戰斗中,印度尼西亞是必不可少的戰略屏障,因此必須盡快讓印度尼西亞參戰。 會議結束的時候,牧浩洋收到了“福州”號沉沒的消息。 沒有時間讓他悲痛,因為他必須立即找到杜小蕾,讓總理在外交上下點功夫,讓那幾個搖擺不定的國家選擇立場。(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